☆周榕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大规模的网络课程建设迄今已在国内开展了十余年,各级各类普通高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的网络资源,远程学习资源可谓浩瀚如海。然而,当前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内容组织及研发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对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的思考,对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以下简称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1]。它能够为设计和研发优质网络课程提供认识上的框架,为远程资源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国家精品课程是优质网络课程的典型代表,它的评价体系可看作是对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目标的最好诠释。基于对历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剖析,笔者将网络课程的质量推进目标概括如下。
(1)实现精良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设计:强调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链接深度、导航方式、资源类型及媒体形式的丰富性与合理性。
(2)实现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工具支持:强调对知识加工、知识建构等高级思维活动及协作学习活动的软件工具支持。
(3)实现全程、动态学习支持服务:强调服务类型多样化、服务机制与记录的完备性等。
提升网络课程质量,必须在内容、资源、交互、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将技术手段有效融入先进设计理念指导的教学过程之中,促进高级思维活动的开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具有复杂的内容体系,并拥有数量丰富的多元化学习资源,因此,建议采用“以知识点为核心”的结构来组织良构知识内容。知识点通常指概念及其阐释,公式及其例题,原理及其说明,操作过程及其完整表述和详尽的应用案例。每个知识点都通过文本、图形、图片、表格等基本媒体形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案例、专题文献等复杂媒体形式加以展示。围绕知识点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更为短小精悍,更适合于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如何合理地划分知识点?可行的方法是根据课程大纲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章节,然后确定每个部分的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和如下的原则确定知识点的个数和内容,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点必须是具有相对独立结构的知识或者技能单位。
(2)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并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不仅要符合学科自身的特点,而且要符合学习者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的特征。
(3)知识点的内容必须适合于多媒体呈现和网络传播。
如何实现有效的内容导航?笔者建议采用“概念图”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跳转,并将其与传统的目录树或菜单导航方法相互整合。概念图使用可视化的图示代表概念,使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知识组织和表征工具[2]。向学习者提供概念图,能够促进其大脑中“知识碎片”的整理与优化,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与顺应。
优质网络课程必须具备记录学习轨迹与认知加工过程性成果的基本能力,并且支持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1.个体学习支持工具
第一类可用的个体学习支持工具是“电子书签”。它用于标记学习者当前浏览的页面位置,并为学习路径调整提供便利,在处理结构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尤为必要。第二类工具是“学习笔记”或“记事本”。它支持学习者及时记录对知识的反思与重组的结果,并与学习伙伴分享。第三类工具是“学科字典”,它实现学习内容的主要概念、专业术语、原理、公式等信息的链接与查询。第四类工具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使用文本、图片及链接归纳信息,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从整体视角思考问题与表征知识,提高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性[3],可以用来记录个人学习经验,而且可以作为过程性学习评价的重要数据源。第五类是“录播工具”。针对语言学习类课程,录播工具可以允许学习者在无学习同伴时完成朗读、跟读、对话等各种听说训练,并提供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2.协作学习支持工具
国家精品课程中在线交互系统的应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BS、Wiki、双向音/视频会议、即时通讯工具等。BBS支持小组协作、专题讨论、学习成果展示、学习同伴互评、学习调查以及学习答疑。课程Wiki用以展示学习群体分析现象、探索规律与解决问题全过程,完成概念建构和形成方案。双向音/视频会议支持学习者进行同伴间的同步交互,分享问题解决过程,建立良好的协作氛围。免费通讯工具如QQ,MSN,Skepy等可以用来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群内协作、群间协作及社会协作。
当前,Moodel、Sakai等开源平台已经实现了各类常见交互工具的整合与个性化配置,网络课程的协作学习工具开发已无过高的技术门槛。因此,在网络课程质量推进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各类协作工具的科学选择、有效整合与系统最优化。
在线学习信息的非线性结构与丰富性,会占用学习者的部分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消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4]。因此,网络课程必须利用多种途径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首先,在学习初期提供完整的“学习向导”,明确课程大纲、学习任务、主要学习方法和知识点逻辑关系图,对网络课程的使用方法做详尽说明。第二,为学习者提供“教学辅导”视频的点播和下载服务。第三,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答疑”和“非实时答疑”服务。前者是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利用交互工具集中回答学习者的问题,后者通过异步交互工具保证学习者的提问“在任何时间、以多种方式”进行。第四,利用同异步交互工具提供非学术支持。例如:通过SMS提醒学习者参加重要的学习活动,建立班级QQ群为学习者提供有关教学管理信息的在线咨询,利用留言板回答学习者遇到的技术问题。
优质网络课程作为教育软件产品,除了具备良好的设计以外,还应具有学习情境的适应能力、自我拓展能力及研发的高性价比。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普及的新形势下,网络课程应能够支持以移动学习设备为核心的泛在学习。这在精品课程中已有所体现,部分课程同时提供基于互联网与3G网的在线学习平台,并针对多媒体PC和智能手机分别制作不同格式的媒体资源。由于移动学习具有片段化、高度个性化和多情境的特性,网络课程必须将学习内容组织为更微小的单元,保证知识点的颗粒度、媒体表达形式及资源类型与移动设备的传播特性相匹配。同时,加强虚拟学习情境与现实情境的结合、虚拟学习群体与真实学习群体的结合以及在线学习活动与离线学习活动的结合,构建立体化的远程学习环境。
其次,优质网络课程应当具备共建共享的能力。网络课程提供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动态资源以及相应学科的社会资源则是无限的。因此,网络课程应将学习者看作是资源的建设者,通过有效的资源过滤机制、技术手段,将学习的典型成果以及高评价、普适性的社会信息转变为学习内容的扩展资源。同时,将网络课程置于“大学科”的概念之下,建立“学科频道”或“学科资源库”,实现同一学科内各课程的资源共享。
优质网络课程还应当通过研发流程的规范化与研发技术的标准化来提高性价比。基于Web的网络课程中,信息呈现与交互等底层功能的实现必须遵循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而教育层面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系统互操作则须遵守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阐明的各项要求。在网络课程的质量管理上,则应当以软件成熟度模型SW-CMM为基本框架,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改善、维护等开发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实现课程生产过程的科学化与标准化。
当前,网络课程中仍存在学习资源结构松散、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不足等问题。积极实施对“质量推进”策略,无疑是提升网络资源建设水平、推动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03 号)[EB/OL].http://www.jpkcnet.com/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98.
[2]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78-84.
[3]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5(8):120-124.
[4]林刚,陈国江.网络学习环境对认知负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247(8):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