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045)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学习与教学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实践中,它集声像、图文等于一体,增强了对学生的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挖掘技术的价值,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科学地规划、设计、组合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各要素,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其潜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发挥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情绪状态,保持积极的探究动机,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与创造实践的多样化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不只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或媒体,更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机整合,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的教与学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坏境是指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网络技术手段获取学习资源,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的技术,实施教学活动的环境。它包括教师教学准备、教学研究的环境,学校教学活动的课内外环境,以及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构成的隐性环境。针对传统的教学活动的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了相对的优势。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技术媒体实现师生、生生及师生与学习环境的互动。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则注重教学结构多元化,强调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考虑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
(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在全部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位,结合生活注重学生发展,教学活动体现出综合化、系统化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生动地导入话题,使抽象、模糊的心理主题变得鲜活,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动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式课堂导入应该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新颖性和简洁性。因为,富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关于“情绪”的课题中,导入环节体现的内容是“什么是人的情绪”。人物表情图片、刺激的音响或是引发情绪体会的视频等都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悟与启发,即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让情绪体验作为学生关注与观察的客体,加深情绪的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情境创设的方式多样化,可以根据内容的需求进行操作,大致有以下情境创设的方式。
(1)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图像再现情境:图像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相对于静态的平面图形,动画能更好地体现故事情节、人物活动,且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把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3)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4)语言描述情境: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信息技术呈现的语言描述直观、概括,使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关注点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开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选取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如何适应高中生活、如何调节自身情绪、如何开展人际交往、如何对待考试焦虑、如何选科择业等,都是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要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使教材真正“活”起来。例如: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交流中,通过网络信息的搜索,让教师与学生认知在现实生活中不曾了解或熟悉的职业类型及其职业特点,形成专业或职业概念,帮助学生自主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技术还能拓宽课堂学习内容的外延,增进学生的心理品质。信息技术辅助心理健康教学为学生了解知识、理解内容最终形成正确心理素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心理健康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注意力特点,利用一些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心理健康教学目标高效实现。
(2)实施愉快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到详实的事例,从而发现教师提供的事例中包含的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3)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借助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向抽象思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发生在自己上的心理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4)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而信息技术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教学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了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具体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教育教学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看作是教学手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可测量、可观察化,对学生复杂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品质的评价成为可能,并且可提供反馈的机会,可实现真实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借助于网络技术、计算机存储、测量与统计技术等,学生获得专业的评价与系统分析,更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心理动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调整的方式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潜能的开发。教师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评价过程,及时监测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心理作业或作品是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把学生的优秀心理作品,如课件、动画、视频等呈现在互联网上,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平台,满足其表现欲,使其获取成就感;制作教学活动图片,做成电子相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给学生留下珍贵的回忆;学生使用邮箱、交流软件等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与成果。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学生会暴露出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
[1]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3,(5).
[2]曹梅静,王玲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