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思成 王文才 闫 肃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管理系;河北石家庄050031)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是指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它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升教学效果①参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建立一套符合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和切合顶岗实习实践需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达到顶岗实习教学的预期效果,是顶岗实习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
学校设置的各个专业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其顶岗实习工作的质量和绩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求职竞争力。因此,在顶岗实习实施的各个阶段,校系两级有必要对分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指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和客观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这将充分调动专业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不可或缺、意义重大,所以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过程管理、专项经费等各方面对此都有大量的投入。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实习地点分散且学生数量较多的专业,由于实习学生量大、面广、实习指导教师人手不足、管理方式传统等客观原因,在对校外顶岗实习评价时遇到很多困难,整个评价过程存在诸多问题:(1)重技能考核,轻综合素养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2)注重终结性评价,不注重过程性评价,无法形成实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能起到及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3)考核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评价指标比较模糊,导向性不强,考核指标单一,难以客观地实现职业能力测评的目标;(4)缺少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有效参与,使得评价缺失了重要环节,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完整性;(5)系统研究不够,没有真正构建起与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过于凭经验行事,存在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
专业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1)科学性原则。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应以科学性为指导原则,符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吸收国内外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结合学生和专业实习的实际情况,坚持科学的求实态度,尽可能降低失真度,提高信度与效度。它包含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指标与能力的一致性、同一体系内各指标的相容性及各指标的相对独立性。(2)系统性原则。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系统性,指标具有完整性、协调性和比例性。实习评价标准是对实习质量的具体规定,是衡量整个实习工作的尺度,应具备三个特征:完整性,各项指标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协调性,各项标准能相互衔接、协同一致,反映出标准的统一性与和谐性;比例性,标准之间应有一定的数量和权重关系,体现量的统一性和关联性。(3)可操作性原则。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力求做到指标的项目内涵明确、精炼,重点突出,可通过一定操作(如观察、比较)加以测量,尽量降低操作上的难度,有较好的可测性和可操作性,以提高评价的便捷度。(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习质量评价指标的内涵,能用数量确定评价等级的就用定量标准;不能用或不易用数量确定评价等级的就给出定性评价。(5)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反映实习工作的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在结构上既是一个有机结合、层次分明、主次得当的整体,又要突出各环节的基本条件及重点环节的重要性,以保证体系简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根据各评价因素对实习质量影响程度的不同,分别赋予它们相应的分值。
专业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两个部分:一是学校、系部以及实习单位对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的全面评价;二是指导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实习成绩评价①参见教育部:《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2012年1月4日。。顶岗实习质量的评价指标,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学生的实习管理、实习教学及实习资源和实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设定。指标有不同的层次级别,不同层次指标间的关系应清楚明了,同一层次指标间既互相排斥,又能在综合后完整反映上一层次指标的要求;同时,不同的指标根据重要程度的差别被赋予不同的权重。指标作为具体规定,应尽量使用行为化及操作化的言语表述,从而能直接测量和评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设定是实习质量的保障,使学生对实习课程有兴趣,在知识上、技能上有提高,能在工作中使用所学的内容,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专业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一、二级指标,二级指标设定相应的权重和评价标准,并进行等级评价和评分。
第一,实习教学基本条件。实习教学基本条件是实施实习方案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包括指导教师配备、实习教学文件、实习基地情况、实习各级规定和经费等四个二级指标。合计赋分权重35分,评价参考指标举例如下。指导教师配备9分,A级:(1)中、高职称比≥50%;(2)实习生师比在15~20∶1;(3)50%以上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习经验及较强能力。C级:(1)中、高职称比≥35%;(2)实习生师比>20∶1;(3)30%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习经验,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第二,实习过程。实习过程是实施专业顶岗实习的具体过程,包括实习内容、教师指导工作、学生实习情况、实习检查等四个二级指标。合计赋分权重35分,评价参考指标举例如下。教师指导工作9分。A级:(1)能积极指导学生实习;(2)能按进度落实实习内容;(3)能及时填写实习手册,记录当天实习情况。C级:(1)基本能指导学生实习;(2)基本能按日程计划进行实习;(3)能填写实习手册。
第三,实习教学效果。实习教学效果是实习质量的最终表现,包括实习报告、学生成绩结构、总结评价等三个二级指标。合计赋分权重30分,评价参考指标举例如下。实习报告10分,A级:(1)报告格式规范;(2)报告内容全面、充实;(3)教师能认真评阅实习报告;(4)实习报告的字数要求,时间≤2周的,字数≥3000字,时间≥3周的,字数≥5000字。C级:(1)报告基本规范;(2)大多数学生实习报告的内容基本全面、充实,个别有抄袭现象;(3)教师能评阅实习报告;(4)实习报告的字数要求,时间≤2周的,字数≥3000字,时间≥3周的,字数≥5000字。
第四,评价总分。评价最终结果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优秀:总成绩≥90分;良好:90分>总成绩≥75分;合格:75分>总成绩≥60分;不合格:总成绩<60分。
第一,岗位任务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般由学校安排到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也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习企业和岗位,但要求实习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培养方向一致,即通常所说的对口实习。在实习岗位上的专业技能训练面要尽可能地大,同时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应与顶岗工作内容相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深化、综合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该项可考虑设置以下二级指标:(1)专业吻合度;(2)专业技能训练面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度。本评价指标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安心对口顶岗实习,从而保证顶岗实习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态度与业务能力评价。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由实习企业按照员工的考勤方式每天进行考勤,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生按照实习项目和任务要求,认真制定工作计划,每天撰写工作日记,填写任务工作单,项目完成后撰写工作总结,由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从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评定;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由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为学生进行工作态度评价。该项可考虑设置以下二级指标:(1)个人品行表现;(2)遵守纪律状况;(3)工作学习态度;(4)业务能力表现;(5)实习周记、实习报告。本评价指标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融入企业,认同企业管理模式,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加快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促进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实习闪光点评价。实习闪光点是指学生在实习期间取得的实习任务书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成绩,如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拾金不昧等。这些与顶岗实习看似毫无关系,但却是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这些潜在的素质更值得鼓励和发掘。同时,此举对于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活动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该项可考虑设置以下二级指标:(1)获得各种奖励;(2)为企业或本专业提出合理化建议;(3)积极配合企业参与社会活动;(4)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5)考取职业资格证书;(6)其他闪光点。这些指标在赋分权重里作为加分项目。
第四,工作事故评价。工作事故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严重违纪造成不良后果等情况进行评价,以此教育当事人并警醒其他同学,从而增强学生的事故防范意识、安全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等。该项在赋分权重里作为减分项目。
第五,实习汇报交流与成果展示效果评价。该评价将实习汇报交流与成果展示作为顶岗实习的一个必备环节,并作为评优表彰会的内容之一。每个学生实习结束回校后都要总结自己的实习感受和主要收获,并将汇报的内容面向全班同学进行宣讲、展示,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同学们在相互分享工作经验、感悟别人成长经历、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专业顶岗实习的实施和评价必须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得以实现。在校企双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学生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对顶岗实习能否认可和接受,能否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遵章守纪、吃苦耐劳、技能熟练的合格人才,是顶岗实习成败的关键。在实施顶岗实习时,所有问题几乎均由学生表现出来,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学生认为上大学应坐在大学课堂读书,而不是到企业干活,更不是去当“廉价劳动力”;(2)有学生认为上班时在生产线上做最简单的工作,枯燥无味,学不到真正对专业有用的东西;(3)有学生认为每天上班时间太长,如遇生产任务紧,晚上还会加班,叫苦不迭;(4)有学生认为没有空闲时间和途径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了在校内要完成的各类技能考证和考试;(5)有学生认为企业管理粗野,无法忍受。第一个问题实质是学生期望值过高,学生对顶岗实习不认同;第二个问题其实是顶岗实习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切合或对口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学生能否吃苦耐劳;第四个问题是学生的“工”是否影响了“学”;第五个问题是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同,对学院所属专业未来就业涉及的岗位做最精确的统计,前瞻性地设置行业性就业岗位,并对岗位所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就职条件做详细描述。让学生上岗前就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劳动安全等规章制度了然于心,并用以指导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借鉴先进企业的规范管理方法,在日常管理和活动中培养、锻炼学生,以适应企业发展对合格人才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善于实习。实习指导老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习的工作岗位,认真制定学生实习任务书。对于相对集中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把入职培训环节前移,确保在顶岗工作前完成。
第二,按照企业需求打破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突破制约顶岗实习的“瓶颈”,做到工学结合。受企业生产旺季、淡季等因素影响,顶岗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人数等难以预测,教学计划预留的调整空间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即无论学生顶岗实习时间长短,都可能与学校原定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过程相冲突,与预定的教学安排难以衔接,“工”与“学”的矛盾使管理难度加大。学校在解决这一矛盾时不能因安排了学生在企业实习,就将教学计划中原有的课程内容减少或删除,降低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更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学秩序、教学规范而忽视顶岗实习,也不能一味强调企业能提供多少资金或学校能节约多少成本。
第三,组建校系二级、校企双元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校企共同参与考核评价。顶岗实习是重要的集中实践环节,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必须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针对各考核内容和主要观测点,明确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职责、评价比例。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正式员工,采用同一标准,严格管理,统一考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区别,才能加快向社会人的转变。学校则根据学生的实习手册、总结、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情况、实习成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四,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顶岗实习时间长,管理难度大。评价结果应充分结合过程考核,将过程考核与过程管理紧密结合,每个月对学生按照规定进行阶段性评价,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实习成绩,及时了解实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改进。实习结束后,实习的总成绩为平时平均成绩与实习报告成绩、实习汇报答辩成绩按权相加,综合加、减分项目评价后得到的总评成绩。实践中除了把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学业成绩外,还可实施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制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符合条件的学生签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以此证明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工作经历并具备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
第五,应用基于网络技术的评价手段。积极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构建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设立专门的实习考核评价功能模块。学生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后可以上传自己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闪光点证据材料等供实习指导老师评判。企业实习指导老师、校内专职实习指导老师有针对学生的评价权限,登录系统后可以看到所属每位实习同学的个人评价指标和评价材料,指导老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对实习学生进行评价,并给予每个学生文字形式的评价意见和指导建议。实习结束时,网络平台自动汇总整个实习过程的成绩,形成总评,直接按设计好的格式输出每个实习学生整个实习期的阶段性评价和总评情况,并可直接装入学生的档案袋。每个学生登录系统后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评价情况。
结语:专业顶岗实习是推进高职教育“职业化”、实现实习实训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的基本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符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专业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有效评估的前提,客观、公正地评价系部和专业负责人顶岗实习管理和指导工作,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针对实习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关键点,通过探索与总结,建立一套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配合,涉及实习前、中、后全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式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意义重大。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可以把考核结果作为系部评优评先、经费预算、教师职称评定、干部培养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当然,评价结果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来看待,以期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