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铁霖
作为广播电台的组成部分,编辑与广播电台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编辑的岗位职能决定着广播电台的形象,广播电台则为编辑的形象提供一个平台。作为一名编辑,其岗位影响力来自于广播电台的媒介影响力,而广播电台的形象则由编辑日常工作点点滴滴形成。因此,笔者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对编辑与广播电台形象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不同的内容撰写与节目形式为听众带来一个丰富而全面的广播电台形象。在此过程中,编辑通过广播电台这一媒介,把内容与形式进行个性化组合,并以此让听众感知一个具有其独特个性与格调的电台。也就是说,一个广播电台的形象是由其听众的体验与感觉构成的,而广播电台在塑造其形象的过程中,应首先对自我进行定位。确立其自身应传播何种信息与内容,确认其自身应如何去传播这些信息与内容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工作职能与岗位追求不仅体现着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验证编辑工作的价值与使命。因此,正确处理好编辑与广播电台形象之间的关系,对广播电台、编辑、听众都有着其重要意义。
从广义上来说,编辑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来稿进行筛选,并做出一系列的修改与删除,或者是弃用决定。因此,编辑工作的内容就是对原稿进行加工与审核的过程。作为一项主观性极强的工作,编辑在其工作过程中,对于来稿的选择无一例外会带有很强的个人倾向化。其个人意识与喜好会无意识地渗入选稿与修改工作中来,也就体现出了编辑工作中其个人风格在工作中的干预与影响力度。即在这样的过程中,编辑的主观意识通过其工作职能在编辑的工作中对广播电台节目内容与形式产生了作用。所以,广播电台的形象塑造过程,就是一种编辑倾向性的延伸。当编辑在选择一项稿件是否可以放在头条中播出时,对于编辑对象是否符合其审视、判决的影响是关键性的。编辑在工作中常面临的选择就是哪些内容适合在头条中播出,哪些内容应进行相应删节,哪些应进行全面的润色,哪些只适合一笔带过等等。显而易见,对于这些内容的选定与审核、修改,其依据就是来自于编辑自身的个人倾向性。体现在广播节目中,也就是一些内容与信息会被缩小,一些内容与信息会被强调,一些内容会着重讲述,一些则会减少其信息量。在这一过程中,广播电台由于节目信息与形式的多种多样,也就成就了各式各样不同形象的广播电台。这就说明了编辑工作职能决定着广播电台形象的塑造。
广播电台形象由广播电台的节目内容塑造,而在这其中所透出的编辑个人观点,也就反映了编辑的个人风格。同时,广播电台的形象不仅体现了编辑内心世界的外在化,更体现了编辑的个人风格与喜好。狭义来说,广播电台就是编辑的形象体现。编辑的工作也是通过广播电台的形象来体现的,一群编辑的个人风格通过不同的节目与时间段体现着广播电台的形象,而广播电台自身的定位与大基调的把握,也从大体上约束着编辑在进行节目编排时的选择方向。广播电台中的编辑作为一种节目风格的决定者,让电台拥有了自身的形象,而编辑也通过广播电台在不断地完善自我表现方式,不断探索着电台与个人风格间最优化的表达。当然,编辑作为一种“述而不作”的工作,只是一种通过选择他人作品与稿件来进行再加工与整理,却由于其中个人风格的体现而表达出借他人作品体现自我意见的倾向,所以说,广播电台的形象决定了编辑的个人风格,也体现了编辑的内心世界。
广播电台作为一种语言的延伸形式,可以把编辑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传播媒介传播得更深更远。因此,这也体现了编辑在工作中,对于其自身的思想与意识传播影响最大化的目标。但立足于不同广播电台的编辑在工作中也受到广播电台的形象的制约,不同的广播电台其定位是不同的,不同节目的编辑其工作语言也有所不同。这种传播上的约束,也就对编辑工作起到了约束作用。编辑在工作中只能通过不断的调整与适应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既兼顾广播电台的定位,又能体现个人的意识。
同时,由于广播电台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对于编辑来说,其影响力的时效性相应更强。特别是在目前各种媒介层出不穷的今天,人们有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方式,再经典的广播节目,如果不能跟上更新速度,就马上会被其它热点替代。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追求时尚,追求新潮,追求也迎合热点,因此,广播电台在自身定位时,不仅要考虑到其自身形象的鲜明,还要考虑到对于时代的反映。从这一点来说,编辑如果自身不能跟上时代,不能满足时代对其岗位的要求,那么其做出来的节目内容也必将被淘汰。反之,编辑如果立足于广播电台定位,同时找到了自身形象最大化的途径,通过不断的联系时事热点,不断地选择与再创造新的内容与信息,甚至引领时代发展,创造热点。那么编辑的工作也就游刃有余,体现出的广播电台形象也是走在时代前列。
广播电台作为听众与传播者间的联系媒介,在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编辑节目内容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广播电台的观点。考虑到广播电台自身的附着性与间接性,不仅无法与面对面的传播所具有的直接性相比,与电视节目相比,电台的传播间接性也无法让听众有一种眼见为实的可信感,所以,编辑节目内容的语言方式对于广播电台的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单向传播的特点也强调了编辑对于自身节目的编排侧重点。由于不能直接产生双向性沟通,也无法通过影像来产生亲切感,那么编辑在发挥其影响力时,更多的应注重对于内容的精选。
作为一种单向性传播方式,广播电台的节目一旦通过编辑制订后播送出来,那么听众对其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就处于不可控制状态了。由于不同听众其自身所具有的性别、职业、爱好、态度、情感、经历、观点、趣味等都不同,所以,不同的听众在进行广播电台的选择时,会倾向选择与自身特性相关联的电台,同样的,听众对于广播节目的选择也是基于是否这个节目符合自身的审美与兴趣点。由于这种强烈的主观选择性,广播电台的形象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听众形象的体现。而编辑的传播影响力也是取决于广播电台形象与听众倾向性间的平衡关系。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传播方式,听众的选择取决于当下其所需要的信息与表达方式,同样的一个节目,在不同听众群的理解程度是不尽相同的,甚至会有听众会以个人经验,对节目进行曲解或者误解,因此,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不受编辑与广播电台的控制。所以为了更好的面对目标听众,广播电台只能通过不断的调整自身定位,在进行编辑节目内容审核时要根据节目的反响与听众的反馈来调节审查力度。也就是说,听众对于广播电台与编辑的制约最终决定了广播电台与编辑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在信息更新极快的今天,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自身的位置,提升自身的地位。不断的创新也是编辑的立身之本,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应不断对自身的节目进行局部与全面性的更新。节目的内容选择决定了节目的组织形式,而节目的组织定位则决定了节目的内容的倾向选择。因此,不断的更新着的节目内容也就不断塑造着新的广播电台形象。编辑在工作中的创新直接推动着广播电台的创新力度。根据社会的变化形式,根据人们的审美变化趋势。广播电台从过去的国家大事性报导,到今天的娱乐报导、时效性报导。从过去单一性的广播电台形象,到现在专攻音乐板块的电台,专业定位于有车一族收听的电台等等。这些创新都是基于编辑敏锐的眼光与洞察市场的行动力达成的。特别是在进广播电台所采用的语言选择中,广播电台从过去的端庄,到现在的因节目而异的主持播报风格,这些都是基于编辑对于自身节目的把握,结合对于听众兴趣点的编排创新。如有的电台节目会有意识地突出本地化特色,选择用方言进行报导。有的电台节目则立足于时尚新青年人群,播报时的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新潮,以引发目标听众的共鸣。所以广播电台在电视业与网络等新兴媒体不断壮大的今天,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勇于抛弃过去长久的经验与节目模式,去摸索适应当下生活节奏与听众需求的节目,才能在压力下存活与成长,并保持壮大。
在实际工作中,广播电台作为一个大方向上的把握,会通过不断的电台形象提升来增大自身品牌价值,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所以进行广播电台形象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且编辑要想借广播电台这一平台进行个人意识的体现,就必须适应广播电台创新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手段,把头脑中的构想真正落实到节目中去。正如画画,只有编辑把“心中之竹”外化到“纸上之竹”,通过借助广播电台所提供的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段,才能把创新落到实处。从这一角度来说,广播电台的形象创新加快了编辑的创新步伐,而编辑的创新过程中,把构想化为实践,化为面向听众的节目内容,才能完成对于广播电台形象创新的实践。因此,广播电台的形象创新与编辑的创新工作是分不开的。实际过程中,广播电台应立足于自身已有的资源,对自身的形象进行创新,进而为编辑的创新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编辑与广播电台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关系。编辑工作的成效决定着广播电台的节目质量与生存能力,而广播电台的形象则引导着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的倾向性,影响着编辑在进行自身节目编排时的侧重点选择。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工作心态,编辑的工作才能进一步贴近听众需求,切合市场实际。也只有保持广播电台形象的不断提升,编辑工作的传播影响力才能逐步增大,最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