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 原
在电视技术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之前,它在新闻报道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广泛性等新闻要素的发挥远远不如传统媒介。6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唯一的电视新闻节目就只有在东部时间6点45分播出的15分钟晚间新闻,9点45份再重播一次。这种新闻播出形式也只是一种点缀,并不能取代广播的霸主地位。
早期的电视新闻,从拍摄过程到表现手法,都是照搬新闻记录影片的模式,虽然电视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吸引着人们,但这样的技术条件,对突发性的新闻是难以做出及时反应的,后来便携式电子摄像机的发明,大大简化了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得以提高,这也为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社会变革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的“多事之秋”,美国文化学者莫里斯.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里,使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来描绘这种现实:“60年代的社会动荡,更像发生在全国没一个角落的数百次游击遭遇战而不像一场由许多大规模战役组成的常规战争。”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新闻首先播出了第一则详细的报道,观众的收视率从30%急升至70%,在美国依靠电视了解新闻的人第一次超越了依靠报纸了解新闻的人,受众从心理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新的要求,对于了解世界局势以及社会政治新闻的热情十分高涨,而美国社会问题、国际形势在那个时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矛盾,当时社会矛盾冲突重重:越南战争、种族冲突、政治谋杀、校园示威、毒品文化、女权运动。许多重大的社会事件,都成为了电视新闻抢先报道的重要内容。而传统的、单一的新闻报道方式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受众也期盼着电视新闻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期待更加深刻的表达,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正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60年代,美国政府强化对新闻媒体的控制和约束,激发了新闻业永不满足的“敌对文化”,即反传统文化,与政府唱反调,揭发丑闻的行动。
美国电视产业的性质是高度私有化、商业化的,美国电视媒体由“商业第一”的精神来塑造和推动,盈利成为了最大的目的,在这种商业化的环境下,美国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在多足鼎立的格局中拼杀出来,各家电视台都敏锐的捕捉着最新最快的新闻,美国的三大电视网中,各个台都有着自己的招牌节目,仅仅在晚间新闻这一类节目中就上演着激烈的媒体间的新闻大战,用最低廉的制作费用报道最好的新闻吸引最广泛的受众成为了各家电视台共同的目标,在这场电视新闻的大战中,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
基于现实的节目构成,这个术语是出现在80年代的,但这种趋势的萌芽可以追溯至第一档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在1968年的播出。
60年代初期,新闻专业主义在电视网中开始稳固地建制化,但在电视中,专业主义的全盛时期更为短暂,它的衰退也更为剧烈,1963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全国广播公司都将它们的晚间新闻报道从15分钟扩展到半个小时,并且开始动用更多的资源进行公共事物的节目报道。制作这个节目的新闻部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商业压力的干涉。新闻部主要由新闻记者运营管理,相对于电视网的总部和好莱坞的商业电视制作人员,它们更认同那些在印刷媒介中的同行。没有人期待他们赚钱,事实上他们造成了上百万美元的亏损。
而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一种低投入、高收视率的节目,新闻杂志节目能像娱乐节目那样吸引来很多观众,而制作费用却比娱乐节目要低的多,《60分钟》在1968年播出后,立即成为了电视中最成功的节目类型,由于电视网完全拥有这些节目而非从好莱坞的制作公司得到播放许可,这些新闻专题节目对于电视网的盈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上述种种社会原因的推动下,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开始走入美国观众的视线,从第一档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CBS的《60分钟》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开始,美国三大网纷纷推出自己的新闻杂志类节目并且都取得了轰动一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