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邱甫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展的“大众传播”已经被打破,媒体都成了“小众传播”“分众传播”,“广播”成了“窄播”,受众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接受。面对当今春秋战国时代般的竞争,怎样的节目(栏目)才是好节目?不管是哪家电视台,哪个栏目组,都无不孜孜以求这个答案。虽然内容为王已经成为全电视媒体人的共识,可是能够真正笑起来的又有几家呢?下面笔者试以时下受观众欢迎的几个节目来说明电视艺术的定位问题以及如何吸引受众眼球的问题。
记录片是最典型的“小众”收视。可是2012年5月份,央视播出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创下了收视新高。晚上22:30分的时间播出,本来已经不是一个好的时间段了,可是不少观众却愿意为它守候,来享受这从未有过的电视饕餮盛宴。同样,这部记录片放在网上,也赢得了极高的点击收视,豆瓣网友给它打出了9.6的高分!《舌尖上的中国》的相关话题还成为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热议话题,受关注度超过同期许多电视剧。
《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如此得到观众的认可?笔者认为,除了它给人以心灵冲击外,更在于它让人看懂了,而且让人看得亲切、舒心。不论你是高文化、高学历,还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劳动大众,看此片都有享受美味盛宴的感觉。看过此片的不管哪种人聚在一起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就此讨论一番。或许各人的感受、观点不一样,但不影响每个观众对它的兴趣、情感和冲动。可以说这部记录片雅俗共赏,既有高雅的文化味,也有通俗的质朴感,高雅者从美食中可以品味人生况味、品味中华美食文化,普通百姓在享受视觉盛宴中将回忆起家乡的味道。
《人民日报》就《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发文说,“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导演陈晓卿说他是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正因为他们“感动了自己”,最终也得以“感动别人”。全片贯穿的线索是泱泱中华天南地北的自然馈赠的食材来源和由此加工制作而成的美食,看到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我们会由衷的感谢自然,同时也会产生“来之不易”的珍惜情感,而透过精美的画面,则让人产生“垂涎欲滴”的品尝冲动。而在这个叙述的背后,无处不在的是一种“感情”在牵引着你,这种感情就是家乡情!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永难割舍的感情贯穿全片始终,冲击人们心灵,让人欲罢不能!
美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对家乡的魂牵梦绕也是人类的本能,《舌尖上的中国》首先找到了“大众”和“俗”的共同话题,透过雅俗共赏的精美画面和亲切平实的话语、引人入胜的故事,实现了“小众”到“大众”的跨越。
电视界一直有种观点,栏目的生存周期只有三四年,然后就会衰亡。可是央视的综艺栏目《星光大道》已经办了七八年了,却一直得到全国观众的普遍喜欢,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资料显示,2010年《星光大道》总决赛,收视率是3.61;2011年《星光大道》总决赛,更创造了3.82的惊人收视率。
应该说,《星光大道》是全国电视综艺栏目中的一个奇迹。
《星光大道》为何长盛不衰?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它的雅俗共赏,以及整个创作团队的平民情结。
一个综艺栏目,或许大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俗。可是看过《星光大道》之后我们还是会联想到它的“雅”。这个百姓的文艺舞台,多多少少会让人联想到“青歌赛”。众多选手演唱的曲目许多是经典的国内外歌曲,唱法上有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参与比赛的也有不少是专业人员,比如,第二届冠军—茸芭莘那,第五届冠军—旺姆,第四届冠军玖月奇迹中的王小玮还是中国第一位双排键艺术硕士研究生。即使不是专业的,不少选手或嘹亮、或浑厚、或甜美的歌声让人拍案叫绝,音域、音色一点不比专业歌手差。而参与《星光大道》的点评嘉宾,有阎肃、宋祖英、蒋大为、阎维文、郎朗等资深、专业的大碗级文艺界人士。试想这些大腕级的文艺界人士为何愿意亲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活跃、生存于百姓中、生活中选手,是不是就是高雅艺术的源头呢?
当然,《星光大道》更多展现的是普通老百姓欢迎的“俗”。以“百姓自娱自乐”为宗旨的《星光大道》,强调突出大众参与性、娱乐性。“俗”是它本身的定位。
1、参赛者身份的“俗”
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有专业的,但更多的是非专业的。除了上面举的专业人员外,其他如旭日阳光、大衣哥、阿宝、刘向园、石头、刘大成、杨光等等,无不来自草根。旭日阳光是时常在街头唱歌的二个农民工,大衣哥是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农民,张羽是汽车修理工,刘向园则是一个仓库管理员。
2、演唱方法的“俗”
选手大多有极高的艺术才情,但演唱方法大多来自民间,没有规矩,方法也未必科学。他们或者是有天生的音质、音域,或者有别人唱不出的情感,但是他们往往一张口,这种“俗 ”可能就有石破天惊的震撼。比如“原生态”阿宝,他的歌声土气中透着鲜美,与学院派完全不一样。在参加《星光大道》之前的比赛中,他总是因为“唱法不正宗”“发声方法不科学”而早早被淘汰。然而,在星光大道中,他成为第一届冠军,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明星。他从此也成为“原生态”民歌的一个符号。
3、评委的“俗”
点评嘉宾是专家,但评委都不是专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直觉一个“好”字,没有专业的标准,也没有专业的束缚。也正因如此,他们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普通老百姓的“喜好”。
应该指出的是,《星光大道》的“俗”是通俗易懂的“俗”,是老百姓喜欢、能欣赏的“俗”。正因为《星光大道》的这个“俗”,一个个草根百姓通过这个平台,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他们曾经的故事说起来无不让人感叹,他们的执着追求又无不让人肃然起敬。比如旭日阳刚,二个打工仔,农村长大、进城打工、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略带沧桑与悲壮的一首《春天里》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感动不已。连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也被他感动了。周强说“听来非常感人,这首歌多次让自己热泪盈眶”。听他们唱歌,除让我们享受动听的歌声外,更能让人感受到草根百姓的艰辛和毅力,令人荡气回肠。也正因为此,他们成为百姓的最爱,成为百姓的明星,成为“平民英雄”。
《诗·大序》曰:“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相对于其他节目内容,综艺类节目是“大众”的多了。只是由于如今的各种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从中央到地方因“分众传播”下建立的综艺频道、综艺节目不可胜数,要想得到观众的眼球也着实不易,如今的综艺节目其实也是一个“小众”传播。《星光大道》通过在雅和俗方面做足文章、下足功夫,得到全国观众长时间的喜欢,实在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需要在此说明的是,本文虽然是论述电视艺术的“雅俗”问题,但并非论述什么是“雅”,什么是“俗”,以及雅俗之间如何界定。电视艺术虽然通常在文人看来是大众艺术,更多的是“俗”的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许多“雅”的方面、“雅”的内容。
雅是艺术的最高追求,但雅如果只是“阳春白雪”,那结果可能就是曲高和寡了。不管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星光大道》,之所以成功,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创作定位在雅俗之间以及其背后的、非常重要的平民视角、平民情结。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宏篇大论,没有板脸说教,而是完全站在平民角度,想百姓之所想,爱百姓之所爱,乐百姓之所乐,这样的雅俗共赏的电视艺术当然会受到百姓的欢迎,实现“窄播”到“广播”,“小众”到“大众”的回归。
“大众传播”时代,由于娱乐方式少,频道、节目少,观众的选择少,一个好节目往往可以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那时往往大众传播的视角更多考虑的就是“大众”,而一般不太考虑或者说忽视了“小众”。现在“分众传播”时代,一些媒体或栏目却走向了另一个误区,过分考虑“分众”或“小众”的喜好需求,在“大众”方面却有所忽略,甚至出现为了满足特定“分众”,出现过分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新闻节目娱乐化、综艺娱乐节目庸俗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中国的武术讲究套路,拳随心动,眼到手到,但最高境界却是化于无形。电视艺术也讲究镜头、景别、画面、光圈、灯光、音乐、解说等等,更要遵循文学、文艺理论规律,但这些都只是艺之“术”,是节目的基础,艺术的基础。那最高的艺术境界又是什么呢?是不是就是这个雅俗之间呢?
大道至简,真理往往都很朴素。笔者因此认为,雅俗之间、雅俗共赏就是电视艺术的致胜法宝。我们期盼能经常看到这样带着深厚平民情结的雅俗共赏的电视艺术节目。在日益“小众”“分众”“窄播”的时代,通过“雅俗之间”的策划创作,最大限度实现“大众”“广播”收视,成为优秀的电视艺术作品和电视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