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英奎
(辽宁省工程勘察研究院,沈阳 110032)
勘察施工产业集群是国有地勘队伍在企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大军,长期雄踞地勘部门的支柱产业地位。在当前地勘事业单位开启新一轮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总结其发展历程与成败得失,客观分析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深层次问题,选择未来的发展与改革基本模式,已成为国有地勘队伍一项十分迫切的现实课题。
勘察施工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地勘部门在国家计划项目和事业单位经费供给严重不足的形势面前,出于单位和个人生存的需要,凭借本行业传统的岩土钻、掘技术装备,冲破地区垄断和行业垄断,较为勉强和被动地向刚刚开放的工程建设市场渗透和拓展。在正统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背景下,承受着“不务正业”的舆论压力,在地勘单位市场化的改革中扮演了先行者的重要角色。
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依附于部、局、队三级事业单位的勘察施工产业集群,并广泛服务于城建、交通、环保、矿业等多个领域,在地勘行业“百局千队”中培育和发展起拥有千余家企业、十万余众从业人员、百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地勘队伍市场产值的60%—80%;从业人员占地勘单位在岗职工的50%—60%。在地质工作低迷的特定历史时期,勘察施工产业市场收入的80%—90%来自建设行业,成功地实现了工勘业反哺地勘业,为稳定国有地勘队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二十一世纪初以来,虽然勘察施工产业集群并未能按照最初规划的发展模式实现由地下向空间的“纵向延伸”,即在建筑施工行业取得高级别的总承包资质。但却在大地质观的引导下,实现了面向多领域的“横向拓展”,形成了以专业分包为主体的小型系列连锁化经营模式。尤其是在地质环境领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成功地游刃于建设、资源、环境等各个专业市场的供需起伏之间。不但成为岩土工程行业里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同时也是地勘队伍名副其实的产业支柱。截止到2012年,勘察施工产业收入仍然占据地勘队伍市场份额的70%以上。
一是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勘察施工产业集群寄生于事业单位母体之中,事、企双轨混淆运作,并且“诸侯经济”的特征十分明显:在企业盈利时,用于企业的收益弥补事业单位经费拨付的不足;在企业亏损时,又用事业费对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暗补。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向“行政化”方向发展,对经营行为的控制一般是“以包代管”。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错位,缺少最基本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或者说就是按合同额的比例收取管理费。在企业集团内部缺乏合作意识,内部恶性竞争屡禁不止。向民营企业出租资质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合同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留下了诸多的隐患。
二是资本积累能力薄弱。计划经济体制给勘察施工企业留下了极其淡漠的资本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勘察施工企业起主要作用的生产要素还是地勘单位下属二级单位经营者的人脉资源。诸多企业虽然持续高增长二十多年,但却未能完成最基本的原始积累。一些所谓的企业集团,虽然组建和运营多年但并没有在其内部建立起规范的资本纽带关系,更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履行投资和分配职能。大多数企业还在享受“半成本”核算的特殊待遇,甚至享受无须还本付息的转产资金。此种机制持续四分之一世纪却没有本质的改变,不但企业自身不能完成资本的积累,更无法通过正规的融资渠道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欠缺技术创新机制。一方面,上级管理部门基本放弃了对基层单位技术创新的指导;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单位也未能建立起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表现在,勘察施工企业基本忙于眼前的经营和施工,没有中长期的技术创新规划,最多只局限于先进装备的购买。其次表现在勘察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和保证,大部分企业盈利沉淀在项目部,并被以各种名目摊入成本,吃光分光。此外,受事业单位劳动工资政策和福利待遇的种种限制,不能建立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让优秀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
勘察施工产业集群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保护和发展地质勘查和地质工程的生产力。地质勘查和地质工程的共同特征是周期性和季节性较强,如果按照一般企业的模式进行“一刀切”改革,在市场萧条时期势必出现企业无力支撑、事业无力供养的尴尬局面,其结果将造成优势生产要素的严重流失。如果能够很好地遵循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必将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能力。为此,在改革模式的选择上应当把握如下原则:
其一,遵循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勘察施工产业隶属于土木工程范畴,其管理方式基本沿用国际土木工程公司的模式和程序,但又不能完全套用建筑行业的一般管理方式。因为勘察施工项目,尤其是工程勘察项目周期较短,如果按照“项目法施工”进行管理,必然导致生产要素的频繁组合,不利于生产能力的发挥。对此,需要用行政化手段结合市场化手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建立起集团化、连锁式的企业组织形态。
其二,满足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要求。勘察施工产业与地质勘查工作“血脉相连”,必须与地质勘查工作一起承受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震痛”。尽管其市场化程度较高,但从业人员的身份还是事业单位职工。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少数直接服务于公益地质工作的人员可能进入公益一类;部分服务于准公益地质工作的人员可能进入公益二类;大部分服务于建设市场的人员可能进入生产经营类。
其三,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突出,地质勘查工作的公益性特征明显,而矿产资源先天赋存不足,勘察施工产业对地质勘查主业的依赖性不强。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任务繁重,并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潜力较大,地质勘查工作的商业性特征明显,勘察施工产业与地质勘查主业的依存关系较强。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把对地质勘查依存度较小的勘察施工产业集群划为生产经营类。以省区为单元,对分散于各个地勘局、地质队的勘察施工企业进行重组,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以母、子公司或总、分公司为基本构架的大型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在适当的时候,可脱离地勘队伍的主体,纳入省级国企系列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管。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把对地质勘查依存度较大的勘察施工产业集群划为公益二类。以地勘局为单元,对分散于各个地质队的勘察施工企业进行适度整合。按照地质勘查、勘察施工相互支撑的需要,按照集中优势生产要素申办高级别资质的需求,组建中、小型连锁经营式的勘察施工企业集团。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与地勘队伍主体相互支撑、共谋。
(1)加快资源整合步伐。一是以地勘局为单元,以做大企业资质为目标,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参股,或辅助以适当的行政手段,对勘察施工企业的优势生产要素进行重组或整合,将分散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资源集结成具有品牌优势的“航空母舰”。二是以特有技术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引导地域相邻、专业相邻的地勘单位联合申办高级别的专业承包资质,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三是以项目合作为载体促进多种方式的对外扩张,积极而审慎地吸纳体制外的资源加盟公司的运作。要充分利用企业资质优势,精选挂靠单位,规范挂靠行为,努力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2)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一是不断调整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分配。要正确把握公平和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协调地勘单位、二级单位、二级单位经营者以及普通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要强化成本管理。建立起全成本核算体系,强化企业的利润中心地位,从根本上堵塞各种利润流失途径。三是增强资本经营理念。将资本收益作为对勘察施工企业的主要考核指标,将资本保值和增值作为经营者的基本责任。四是强化内部分工与协作。努力提升专业分工,合理划分内部市场,有效避免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五是强化人本理念。要依据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调整选人、用人、监督、考核的标准。
(3)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依照建设行业对勘察施工企业的资质分类,地勘单位所属的勘察施工企业归属于地基与基础专业分包类,如若没有相对领先的专业技术,便无法在建筑总承包与劳务分包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为此,要求勘察施工企业要不断调整和提升技术结构和装备结构。既要巩固传统的技术优势,又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诸如在地质环境治理领域要形成规模、形成品牌。要舍得放弃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领域,尤其是民营企业已经掌握的普通技术。要使每个勘察施工企业都能掌握2-3项有代表性的“绝活”,同时更要储备和研发一批能满足今后一个时期竞争需要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4)全力运作大型项目。一是企业要加强战略性投入。诸多岩土工程大项目不是等来的,而是积极策划出来的。既需要人脉资源储备,更需要技术资源的储备。二是要做好内部分工和协调工作。要将一部分经营和技术骨干从经营层和作业层提升至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专职从事大型项目的运作工作。对首次涉足、缺乏经验的大项目,企业高管层要亲自运作。三是要加强总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的协作意识,能够做到集结全集团的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大项目的运作。四是要同大投资商、大承包商、中小劳务分包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不但要从投资源头着手抓好大项目运作,更要将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
(5)实施科技开发战略。一是要恢复和强化企业管理部门对技术创新的导向和服务功能,规范提取和有效使用技术创新基金,在部门内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二是要以项目为依托,与科研、教学单位以及装备生产厂家建立起深层次的产、学、研协作关系。三是要积极推进勘察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建立技术研发和学术带头人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考取企业资质所需的国家注册资格证书。四是各勘察施工企业也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相互间开展青年职工的委托培养工作。
[1]孟琪,钟建勇.试论地勘项目管理创新与地勘队伍体制改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1):17-19,12.
[2]赵成功,钱丽苏,张家义,魏建秋.2010年省市区地勘(矿)局工作报告汇编[Z].北京: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
[3]于文礼.地勘队伍企业化的目标模式及实施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10):14-17.
[4]于文礼.地质工程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C]//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