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

2013-08-15 00:49郑海祥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载体马克思主义

郑海祥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重要源泉,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 是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并致力于推进科学理论的大众化,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绽放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 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就必须找准着力点,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 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同。

1.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

紧密联系实际, 不断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1](P11)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推进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 只有发展着的、“彻底”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说服群众,被群众认同和掌握, 进而转化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 因此,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理论。同时,还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结合各区域、 各民族的实际, 发挥创造性, 制定适合区域实践发展的目标规划。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传播过程中“三位一体”的模式内含了理论创新的品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单一的命题,它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其理论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 并以此为“原料”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是融为一体的。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既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又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随着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 其实质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反映现代人们价值诉求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可见,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要持续、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新经验,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区域实践也需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服务实践, 其核心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要实现通俗化, 要从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和具体结论转化为反映人民群众现实关切的生活化语言形式, 从而赢得人民大众的认同、 掌握并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支撑,推动当代中国各区域、各民族的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 由于中国各区域、 各民族的实际情况不尽一致,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整体推进,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区域发展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理论,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目标规划, 并以符合当地群众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普及,才能在实践中显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2.坚持党的领导与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相结合

党的领导正确与否, 直接关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得失。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坚力量, 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舵手”。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并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主动提高全党的科学理论水平, 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筑牢思想防线, 从而为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保障。

要顺利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不仅要有党的正确领导, 而且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率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和灵魂, 是中国共产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的强大武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 有助于全党坚定信念、高举旗帜,有助于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还有助于帮助广大群众提高认识水平,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魅力, 才能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信服、认同和接受的心理。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创新和政治理论水平, 并在引导群众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 才能提高群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奠定群众基础。

当然,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科学理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以有效的形式进行。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党员干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抓手。 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帮助他们加强党性修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有助于提升党组织的学习力和领导力, 有助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提高领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牵引和导向作用。为此,应该“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点抓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完善的学习制度、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等环节, 务实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取得扎实成效。”[3]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又要通过建章立制, 保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科学理论活动的常态化,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3.关注现实,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关注现实, 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之路。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 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为基点,关注现实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宣传、普及科学理论,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指导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使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 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 要使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生活, 满足群众的需求,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就应该在思想理论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在实践发展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只有引导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让人民群众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人民群众思想与行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要关注现实, 融进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民生。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难题,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旨在于通过深入实际、 解决与人民群众最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 使人民群众在利益的满足中感受到科学理论的魅力, 从而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心中坚定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要关注民生、 解决民生难题除了要回归生活, 关注现实之外,还必须“要有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4]。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重视人文关怀, 探讨和落实现实生活中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式和途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和现实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列为重要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 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过程中人文关怀在宏观政策上的重要体现。而针对近年来,房价居高不下, 买房给民众带来极大困扰的问题,“房价国十条”等具体政策的出台,就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 展现科学理论人文关怀的行动。

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发挥人民的主体性。 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民众在生活中的切实难题,以此增强科学理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并将新的实践经验概括凝练为新的理论内容,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民众通过切身实践, 能够真实地感受生活中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党和政府只有提供正确的途径让他们畅通地表达诉求, 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关怀,夯实其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也是“民众根据自身生活体验‘改造、建构、创新’理论的‘应答’过程”[5]。 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多实践总结, 如“苏南模式”、“江苏精神”、“深圳速度”等。我们要将这些缺乏系统性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雏形加以概括、凝练,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内容。这样,就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近力、说服力和解释力。

4.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树立“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要从由少数人掌握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多数人掌握的通俗理论,要从神圣的科学殿堂走进平常的百姓生活,不可能自动实现, 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来引导和担当。在这一过程中,高素质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他们不仅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还能够借助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和传播载体, 实现科学理论的传播普及。 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培养一支包括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在内的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 充分发挥他们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主力军的作用,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大力培养专业化的、 具有现代传播意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者的理论修养,使其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积极力量。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理论联系实际和紧抓现实环境中人民群众文化诉求的优势,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理论宣传队伍进行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提供具有现实感和民生情怀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培养专业化的、具有现代传播意识的理论宣传队伍。要使理论宣传者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 能够结合群众的生活实际, 选择有效的方式和适当的载体传播科学理论, 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被群众认同和掌握。 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队伍必须具备很强的现代传播意识和语言转化能力, 能将抽象化、 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以人民群众喜好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并乐意接受。理论宣传者还要以专业的精神和态度充分了解和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体,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要以图文声像、立体化、互动式的方式向人们传播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

5.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平台

理论的传播和普及,必须依靠一定的传播载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来实现其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判断事物和指导行为活动的价值标尺。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的完成要借助传播载体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要被广大群众了解、接受、并内化为价值标尺,必须通过理论传播者借助传播载体架起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才能实现。只有借助于现代化的多种传播载体,马克思主义才能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赢得群众的主动学习和接受。 可以说,顺应社会变化,不断创新手段,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平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形式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媒介载体和课堂载体四大类。 “文化载体具有内隐性与丰富性, 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渗透力;活动载体具有实践性与感染性,能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媒介载体具有广泛性与普及性,能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辐射力;课堂载体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 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说服力。”[6]各种方式的有效结合,可以大大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 要构筑包括四大类载体在内的立体化、互动性的传播平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传统媒介载体与新兴媒介载体(如网络、手机)融进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课堂载体,借助QQ、微博、博客、短信、视频等新技术,将图、文、声、像集于一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使理论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形象、活泼的教育中,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王雨辰.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3] 马兆明,张亚.论学习型党组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牵引功能及其实现[J].理论学刊,2011,(31).

[4] 刘勇.关切民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回归[J].社会科学,2012,(5).

[5] 罗诗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取向[J].理论探索,2011,(1).

[6] 王萍霞.载体形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J].理论探索,2010,(4).

猜你喜欢
大众化载体马克思主义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