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北京 100191)
20 世纪90 年代初, 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第一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收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目标, 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使其他国家效仿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1]。 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 应该在遵循软实力建设基本规律的同时,注重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软实力构建之路。
价值观是一种观念尺度,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事物的评价以及态度反映出来, 支配并调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价值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广泛传播拓宽了价值观的接受领域和流动范围, 极大缩短价值观在各国范围内的传播周期,加速全球领域价值观的融合,对国家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影响。
价值观软实力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必须实现的维度之一, 当前我国价值观软实力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在经济发展模式中构建中国“发展”价值观。 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赢得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这种认可和赞许极大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在过去的30 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增幅速度较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国民生产总值几乎每10 年翻一番, 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 在国际金融海啸中,中国经济率先回暖向好,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构建中国“合作”价值观。为了有效参与国际争端和冲突的解决,中国与国际社会密切加强合作,在反恐、防核扩散、打击跨国犯罪、非法移民、毒品走私,以及推进防震减灾、公共卫生、应对变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为国家软实力提升加分。 同时,在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 中国政府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参与应对方针的制定,展开广泛的国际合作; 在朝核危机和伊朗核问题中积极参与斡旋,在南海问题上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钓鱼岛问题处理上有力有理有节,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共同发展, 促进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第三,在国际交往活动中构建中国“和谐”价值观。 当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地区动乱、政治、经济冲突、民族紧张、文化排斥等威胁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世界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 中国政府通过对当前世界局势中不稳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主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即“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国际关系学家皮卡尔认为当今国际关系依然是建立在冲突理念上的,由此出发,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理念向世界传达了一条重要信息——改变冲突思路, 共建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3]。 “和谐世界”价值观的提出和被接受,是中国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表现, 也是软实力提升的有效步骤。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及民族心理积淀。从广义上理解文化,我们看到的是产品和销量这样的因素,体现了一国文化产业的“硬实力”,但是这种“硬”载体所融入的“柔”内涵,便是文化的“软实力”。文化的“软”“硬”实力须相互推动,才能形成良好的局面,促进一国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们认为,一定时期内,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该与一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在当前阶段,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巨大逆差。 如在2005 年,中国和美国的版权贸易比是14:4000[4]。当前,中国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尚低, 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与发达国家竞争处于严重不利局面,“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5]。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输出的文化产品最多,控制了世界上70%多的电视节目和65%左右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文化产品已经成为美国出口量最大的产品, 甚至超过航空航天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6]。 因此,只有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壮大, 进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当前,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过程需要进行优化, 使每一个环节都朝着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方向进步。
其次,增强文化产品输出的独立性。不同文化传统、历史习惯和发展阶段中的国家,其文化输出的特点也大不相同, 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对我国而言,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输出的全新阶段——信息时代的日趋成熟期, 这一时期文化输出特点可以根据信息科技的发展和人文交流的特色做出新的定位:全方位、数字化、立体性、分众化等。 这些特点要求我国的文化输出不仅要突出优势,更要弥补劣势。 例如,我们不仅要在国外建立众多的孔子学院,还要让中国的电影、动画、游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再次,增强文化包容力。世界上的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都形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各种文化并不总能相安无事。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论述了文明的不相容现象,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文化冲突”备受世界关注。我们必需认识到,一个国家文化能否实现更广泛的包容性,取决于这个国家文化的生命力, 关乎这个文化能否被接受并实现有效的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本国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合和共同繁荣。 同时,从商业角度看,只有本国文化实现了更广泛的包容性,才能更加强劲地抢占世界市场,受到各国消费者的欢迎, 也才能对本国文化产业的壮大起到正向的积极推动作用, 进而推进文化软实力的“硬”提升。
第四,增强文化创新力。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力是文化传播的生命。 国际传播中的利益结构多元化、信息结构多元化、受众结构多元化的趋势,引起文化产品代际交替的加快, 使文化产品的无形内涵更加快速地被吸收、融合和超越。 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并不局限于经济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知识技术、 人力资源的相互换转(技术移民)和跨国互动,使得文化的趋同性、多极化与混合化并存[7]。 由此可知,在当前文化交流竞争激烈局势下, 要提高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广泛性,就必须增强文化的创新力。提升文化创新力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步骤。
最后,提升文化传播力。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文化产品输出的独立性、提高文化包容力、增强文化创新力是构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间接引导,其有效性都离不开文化传播力水平的直接提升。所谓文化传播力是指传播媒介对文化内容的传播的传播能力。 这里的传播媒介,既包括文化产品,也包括大众传播媒介。我们看来,要提升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就要使国际广播电视资源配置市场化,不再仅仅通过行政命令加以调配,从而使资源共享,配置得以优化。 同时,要充分发掘互联网的巨大传播能力,对中国文化展开全方位的传播。
中国外交软实力的构建起步于中国采取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全方位外交”这两个阶段。
一方面,在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延续了80 年代以来形成的“独立自主、不结盟、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外交战略。 邓小平结合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果断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 字战略方针,成为指导我国外交的政策前提,为外交软实力的构建做了铺垫。另一方面,“全方位外交”方针的展开, 拓宽了我国外交领域, 丰富了外交软实力的内涵。 在此以后,中国重视履行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处理各种国际事务,推动国际机制的进步,由政治外交拓展到经济、文化外交,同时完善了周边外交方针,使中国外交软实力的构建走上了正向、 积极发展的路程。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舆论,中国是“威胁”的,又是“机遇”的。 不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是日益提升的。 首先表现在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经济政治议题。加快经济建设,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是我国对外战略的根本目标。在此目标指导下,我国始终注重外交对经济和政治的服务作用,坚持在对外交往中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充分尊重别国选择的发展道路, 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贯之的外交思想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世界金融危机、朝核危机、反恐问题、全球环境保护等议题中,中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外交软实力稳步提升; 其次表现在中国积极致力于多变的交流与合作。进入新世纪,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法国、美国、英国等开展了战略对话或高级别对话机制,还与印度、巴基斯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政经贸等多个领域建立了对话和磋商机制。 中国还积极参与了发展中国家对话,APEC 领导人会议、 东盟-中国领导人会晤、中欧领导人峰会等多边外交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理解与互信, 促进了中国外交软实力的发展。
总之,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软实力构建之路需要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积极构建国家价值观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外交软实力,以国家软实力建设为契机, 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政治形象。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软实力建设也受到各种外在压力, 如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了国家软实力的发挥, 国家软实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影响了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全球化的发展为国家软实力构建提出更多挑战等,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相信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 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将实现质的飞跃。
[1] 刘佳.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8.
[2]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魅力[J].国际先驱论坛报,2006,11.12.
[3] 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2007,1.
[5] 王梦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党建研究,2007,11.
[6] 龚书铎.警惕美国以文化“软实力”西化、分化中国[J].高校理论战线,2005,7.
[7] 朱虹.文化主权原则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