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兴娥
(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32)
当前,生态问题正在演变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系统化、理论化、完整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了生态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理念是指人们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对生态文明综合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看法、思想及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思维成果的总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并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适应新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在地要求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达到调整人们的意识,协调人与自然及生产力发展之间,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目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先进文化来做理论支撑,而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落实政策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对带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及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相比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大多数高校往往只重视专业环境教育而忽视环境普及教育,没有把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而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端正的生态价值观,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合理消费,能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过程中运用生态理念自觉抵制非生态行为,从而有效地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是完善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要求,尤其是拓展高校德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受工业文明的长期影响,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失、大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制约,生态文明意识普遍不强,如有些大学生虽然对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度,但关注度并不高,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认知,但没有一个全面、深刻、系统的认识,往往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靠政府,与自身关系不大。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大学生深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但其知行转化能力却不强,环保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如大学生都知道一次性塑料制品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仍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学生使用塑料袋;许多大学生明知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很大,但也只有极少数同学对废旧电池进行规范化处理。此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时尚,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往往缺乏成熟的认知判断力。大学生中高消费、畸形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消费方式会演化为对物质生活的不正当追求,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对社会、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
大学生关注我国的生态文明现状,可以提升他们对当前生态问题的关注度,增强他们的危机感,而对我国生态文明现状及问题的深刻认识,是激发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的前提。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还停留在“浅绿层”的现状,高校必须先对其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传授,使他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首先,高校要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对教材、师资、教研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长效机制。在教学中,高校思政课等相关教师应充分掌握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并能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各高校应结合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精心安排教材内容,而不能套用统一模式。其次,高校要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专题讲座形式的课程,如对有关生态文明问题的由来、意义、严峻的现状、治理的对策、国际经验等进行系统的讲解。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并将自己在其他相关课程、日常生活中接受的生态文明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或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及针对性,让学生在系统、深刻地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自律的能量。第三,高校教师应发挥其理论、科研优势,不断汲取新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规律进行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并结合实际完善生态文明理论,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途径上都具有统一性,二者的契合点集中表现在价值观的植入上。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育人等功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这其中包括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教师在讲述科学发展观内容时,应向学生强调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本方法的运用;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时,要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明确生态文明环境下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要倡导绿色生态生活方式,鼓励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节约、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在讲授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时,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在讲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法律意识、法律制度等内容时,应分别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绿色消费观、生态伦理、生态安全、生态法制等教育。此外,高校还要不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并将生态理念掌握程度及生态表现列为对教师和学生考核的要素。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深入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区、绿色社区等示范点考察、参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其次,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地球日”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科普宣传日开展环保签名承诺、环保募捐、环保交流会等专题活动。第三,组织大学生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活动,带着课题进行宣传和调研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等,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环保意识。第四,倡导学生成立自律组织,监督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节约用水、用电,控制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不乱扔生活垃圾,不破坏校园绿化环境等。通过以上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加深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其养成保护环境、适度消费等行为习惯。
校园文化是凝聚人心、展现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高校师生要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利用校园网络、报刊杂志、墙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其次,鼓励学生成立一些以环保为目的的社团组织,依托社团组织吸引学生持续关注环保问题、宣传环保知识、规范日常行为。第三,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FLASH设计竞赛、书画展览、征文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意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高校应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原则,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法律知识,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的合理做法,充分认识到节约不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机制、完善节约能源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在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并倡导大学生保护环境、勤俭节约。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环境,不做破坏环境的事,多做有利于环境的事,并能及时制止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切实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变成一种长期自觉习惯,一种生活常态。
健康、适度的消费是校园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高校必须纠正一些学生的不健康消费方式,引导他们进行生态消费,如通过对生态文明理论的讲授与宣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节制己欲、保护资源、能源合理利用、物种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其树立生态绿色消费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不仅是有些人理解的食用没有污染的食品,它还包括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纠正消费中的虚荣攀比、放任不节等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主张勤俭节约、经济实用的消费,要求处理好经济能力和个人发展、个人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朱洪强.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12).
〔3〕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
〔4〕朱大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J〕.天中学刊,2012(5).
〔5〕陈晖涛.论生态文明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6).
〔6〕魏 荣,王京京.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7〕路 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德育文化功能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3(6).
〔8〕惠保德.高校素质教育中生态文明理念的培植〔J〕.中州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