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芝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冲突的局面。流行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少年作为流行文化的受众主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其影响较大。加强对流行文化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消除负面影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流行文化是一种被大众普遍热爱并热情追随的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一种汹涌的潮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们所要求的文化水平的标准也在逐渐降低,文化由过去少数英才对大众的教育,发展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不管你是英才俊杰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你愿意为流行文化买单,就能参与进来。如最近几年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兴起选秀节目,最有代表性的有《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等大型节目,参赛选手既有专业精英也有草根英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有普通群众参与,选手的输赢不再由专家所决定,而是由普通观众评审的票数决定谁是冠军。流行文化的阶层消解性特征,决定了其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积极作用体现在民主观念上,其没有特定标准,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进来,他们利用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消极影响表现为流行文化缺少一种引导机制,具有导致无政府状态的可能性,需要管理部门和精英阶层对其加以批判和引导,从而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随之多样化。人们在文化追求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丰富新颖的文化,如博客、微博、糗百、网络文学等,现已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接受这些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审美观念也日趋多元化。流行文化之所以能突破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界限,是因为流行文化是一种美,任何国家与民族都有对美的追求。比如流行音乐,20世纪50年代的猫王、60年代的披头士、80年代的迈克尔·杰克逊等这些在世界乐坛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有他们的追求者,早已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
流行文化是一种文化产品,它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复制化、批量生产,它遵循市场规律,以取得最大利润为目的,具有明显的商业性。首先,商家寻找到有利可图的市场,才会投入大量资本。其次,通过生产、策划、宣传、炒作等商业运作,吸引了一批稳定的消费群体,而这些消费群体反过来带动流行文化市场,保证了复制工业的连续性。当人们接受或者参与这种流行文化活动时,就像购买其他消费产品一样,产生经济付费行为。因此,流行文化的整个运作过程,就是商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以电影的生产和销售为例,为了吸引观众,影片在制作过程中想方设法打造各种卖点,有的以明星为卖点,有的以搞笑为卖点,有的以悲情为卖点,有的以高科技为卖点,试图获得高票房。因此,在如今市场经济环境中,文化产品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在高压的生活中寻求一种能释放情怀、发泄压力、获得休闲的途径,不少人借助流行文化的娱乐消遣性来放松自己,推动了流行文化的快速发展。流行文化是一种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的文化形式,它的表现形式多是夸张讽刺、无厘头、搞笑甚至感官刺激,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发泄方式。比如《快乐大本营》、《百变大咖秀》、《爱笑会议室》等综艺节目的盛行,就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消遣需求。
与中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等经典作品的顽强生命力相比,流行文化是一种周期性文化,拥有短暂的生命力,它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兴起并被人们所追随和模仿的新颖事物。某一种流行文化的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或者被另一种流行文化所取代。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流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其可能盛极一时,但随着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及商家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新手代替旧人、新作品取代旧作品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使流行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进入以生产消费文化为主的新时期,商家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出某种消费趋势或者消费潜力,并对其进行资本投资,通过一系列商业操作,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可以说,流行文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张扬个性、激发和展示个人潜能等积极作用,也有相当大的负面效应。作为流行文化受众主体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期,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低格调的流行文化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给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价值观念带来了一系列不得不正视和解决的严峻问题。
1.丰富青少年生活,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流行文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一方面,青少年在对流行文化的了解掌握过程中,不断地把单一知识扩展为全面知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其自信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心理尚未成熟,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他们感到紧张与焦虑,迫切需要找到释放的空间,而流行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使他们可以在宽松、新潮、自由的环境中缓解身心的疲惫。
2.加快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促进其现代观念的产生。波兰思想家塔达基维奇指出:“流行风格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他们是与生活与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1〕由于流行文化能够及时地反映当代社会的变化,因此青少年可以通过流行文化更多地了解社会,加快其社会化进程。另外,青少年在了解流行文化过程中,还能带来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如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新观念的呼唤等,有利于他们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观念,如民主意识、开放心态和开拓创新精神等。
1.政治信念淡化。流行文化是一种自由、轻松的文化,迎合了青少年厌倦单调而乏味的政治化生活模式和追求个性张扬、展示个人潜能的心理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流行文化逐渐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少青少年眼中,只有西方的生活方式才是理想的,只有西方人的价值观才是合乎人性的,这些内容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2.道德观念弱化。流行文化是一种崇尚快乐的娱乐文化,是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它要游戏,不要严肃;追求感官刺激,忽视道德原则;强调个人的随心所欲,很少考虑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2〕。这些严重影响到青少年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极易造成他们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3.价值观扭曲。对流行文化的过度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在当今社会中,有不少青少年疯狂追星、过分追求时尚服饰,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有不少青少年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在不少高校,以挂科热、恋爱热等为主题的流行“热”颇为盛行,不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此外,现在有相当多的青少年为独生子女,他们不太懂得怎样去关爱别人,不会与人交流,不会面对困境,养成了孤僻的个性,再加上流行文化的负面诱导作用,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既有青少年自身因素,也有流行文化的自身特点及社会环境因素和影响。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过度追求,不分是非、不分美丑地认同流行文化的行为,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阻碍其社会化进程。因此,我们不能不予理睬,任其发展,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发挥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积极作用,铲除消极影响,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政府应发挥作用,加大投入,采取各种措施打造引领现代流行文化的精品。在实际操作中应研究和把握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流行文化传播主渠道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高度重视富有时代特色、符合青少年特点的优秀流行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设立专项资金,对流行文化的优秀创意给予鼓励、奖励、支持和保护,引领流行文化发展。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制定管理措施禁止低俗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媒体和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警自律,以净化文化传播渠道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真正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流行文化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应该对流行文化进行适当的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如何将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开发一种新的青少年文化模式,既能顺应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又能吸引青少年。相关部门要把握流行文化的现状,通过对青少年现实需要的分析,找准流行文化与青少年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流行文化,使其树立正确的对待流行文化的观点。
学校是教书场所,也是育人圣地,优秀的校园文化会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学校要努力丰富校园流行文化内容,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同时要加强对校园流行文化的管理,积极开展学生认同、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此外,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把优秀的流行文化引入教学中,充分挖掘优秀流行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开阔青少年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将他们逐渐培养成具有高尚理想和完善人格的人。
青少年作为流行文化传播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流行文化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影响程度。因此,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养成好的道德意识、消费理念、审美态度、礼仪修养,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提升整个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塑造理想人格,使他们懂善恶、明是非、知荣辱。社会各方面也应对流行文化予以关注,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政府部门要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进行有效的管理;大众传媒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做到抵制不良文化,传播优秀文化;学校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视流行文化,努力为青少年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身作则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并多与孩子沟通,根据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总之,要合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阵地,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共同消除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1〕〔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239.
〔2〕胡 珏.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