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屯垦戍边促进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若干思考

2013-08-15 00:50:19李迎春胡广成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戍边精神家园兵团

李迎春 胡广成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一、在新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1.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共有精神家园是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构成。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存在的基础,反映着一个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都有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依此为精神支柱塑造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家园,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数千年而不断兴旺发达的重要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原则和规定,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核心。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应结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要求和新疆的实际,继续坚持“以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新疆各民族普遍认同、共同遵守的基本价值准则。

2.新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以我国56个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民族成分最多的民族聚居地区,同时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之一,历史上就是多民族生息繁衍和多种文化、多种语言、多种信仰并存之地。多民族聚居、各民族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差别很大等因素决定了新疆民族关系的相对复杂性。同时,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和亚欧大陆的腹地,是我国的西北门户,也是东西方各民族交往的重要陆上通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重要地位、特殊的区情和地缘决定了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事关新疆200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决定了新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极端重要性。且新疆作为反分裂、反“西化”的前沿阵地,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新疆构建各民族精神家园既是增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新疆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图谋的直接需要。

3.新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紧迫性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思想先后传入我国新疆后,民族分裂势力就在新疆长期存在;新疆解放以后,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从未停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新疆民族分裂分子作为他们“西化”、“分化”我国的重要工具,加紧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意识形态领域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斗争已经成为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严重影响到国家统一和新疆的长治久安与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中,在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以及对新疆历史的认识等问题上,还存在着模糊观念,民族意识强、国家观念淡薄的问题比较突出。汉族干部群众中也有不少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缺乏基本的了解,有的人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带有偏见,轻视甚至忽视、鄙视少数民族文化。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社会稳定,分裂国家是“三股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西化”的最终目的。面对“三股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加紧“分化”、“西化”的企图,新疆作为我国反渗透、反颠覆的前沿阵地,建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更加艰巨和迫切,通过精神家园构筑起各民族的对国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精神长城,才能更加有效地抵御“三股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的企图,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定。

4.“四个认同”是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立足点

历史经验证明,新疆作为我国多民族并存的边疆地区,其社会和谐与发展,既要靠强大的国家实力和中央政府的权威领导,靠完备的制度和法治,还要有各民族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和思想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特点,针对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民族教育,多年来新疆地区民族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2004年,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开展“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旨在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四个认同”不是人为的主观意志,而是新疆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认同则发展,不认同则衰败;认同则稳定,不认同则动乱。“四个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问题、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治本”之策。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凝聚新疆各族人民,是新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因此,新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构建必须是在“四个认同”基础上的精神家园。

二、兵团屯垦戍边对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特殊作用

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同时,以新疆地域文化为根基和土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兵团精神,实现了兵团人对国家利益、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的认同。研究兵团屯垦戍边对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作用,对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屯垦戍边使兵团实现了对“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度认同

爱国主义是我国最为悠久的精神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情感、思想、行为的完整统一体。在边疆,屯垦戍边是国家政治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下,屯垦戍边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因此屯垦戍边到哪里,就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大一统祖国观传播到了哪里。兵团是一个缩小的中华大家庭,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是在60年屯垦戍边的共同奋斗中,兵团人对屯垦事业、对兵团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形成了共同的政治情感。维护国家利益、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是兵团人主导的价值取向。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兵团广大的干部、职工、群众是兵团的主体。在履行使命过程中,始终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兵团人更多的选择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爱国主义精神在兵团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多年来兵团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和影响着新疆各族人民,极大地促进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对新中国的向心力。

2.屯垦戍边传承中华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兵团精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是对中华文化的升华和重新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代表的屯垦戍边事业,不仅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边防巩固,而且是国家政治文化在边疆传播的主要途径。屯垦戍边是国家行为,代表着国家的政治和意志,屯垦戍边到哪里,就把国家的政治、意志、理念、制度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大一统祖国观传播到哪里,并使之落地生根,屯垦戍边大力传播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艰苦奋斗、保家卫国、不怕牺牲、扎根边疆,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成为兵团文化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单位等途径传播到每个兵团人和他们身边的人,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精华,是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发扬,成为兵团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塑造着兵团人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几代兵团人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辉煌,感染和影响了兵团及新疆的各族人民群众。

3.屯垦戍边内化主流政治文化,形成强大的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的精神阵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兵团自组建起就以大力宣传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引导下,主流政治文化内化为兵团人鲜明的政治品质,形成强大的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的精神阵地。在几十年的屯垦戍边过程中,兵团人已经将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作为共同的价值观逐渐渗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兵团的戍边作用也随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经历过很多变化,兵团人的身份也有过诸多变化,但是身份的改变并没有带来兵团人角色改变。坚定地执行屯垦戍边使命已经内化为兵团人的政治品质之中,对于国家和使命的认同无形中演化为兵团人的天职,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投身于各项政治、军事任务和生产建设之中,忠实地履行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构筑了维护新疆稳定和国家领土完整的牢固的精神阵地,在历次反分裂斗争中兵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突显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屯垦戍边中促进精神家园构建的独特机制

1.特殊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中,特殊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了兵团党委和行政机构在精神家园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

第一,准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由于国家和新疆稳定的战略需要,兵团承担着屯垦戍边的特殊的使命,兵团还是不在军队序列、不穿军装、不授军衔,但却守卫在边疆,永不转业的特殊军事组织。兵团沿袭了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形式,还保留了人民解放军完备的政治工作机构和政治工作制度。兵团成立后虽然脱离了军队编制,人员由革命军人转变为工农业生产战线上的职工,但是仍旧保持着军队师、团、连的组织形式,对行政领导的称谓仍是军队中司令员、师长、团长以及三级政治委员的称谓。兵团的内部管理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方式,这种体制最大优势是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以“军”的形式塑造人,将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价值观和政治要求通过军队组织纪律性强的特点教育和管理兵团人,职工政治素质较高,组织纪律性强,集体荣誉感重,权力能够集中统一、权威高效、政令能有效地上下贯通。兵团这种特殊的“军”的特性能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旦遇到突发政治事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有利于保证屯垦戍边任务的完成。由此也可以看出兵团不仅培养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者、建设者,更是成功地塑造了能够履行屯垦戍边的特殊任务的军垦战士。

第二,准军事化的管理塑造了兵团人的精神风貌。由于受到军队文化的影响,兵团人的价值观念、风俗礼仪、语言、行为甚至环境等多方面都具有了军队的色彩。军队文化的影响和兵团特殊政治环境形成了兵团人稳定的群体气质,造就了兵团人独特的风貌,“军人气质”是兵团人身上普遍具有的、独特的群体气质和精神风貌。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是人民解放军一贯的传统,在兵团军队的传统,纪律、作风军队文化因素对兵团人的精神面貌起到了特殊的影响。50-60年代中央动员支青奔赴边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中央基于多种考虑认为广大青年是承担屯垦戍边这一集经济、政治、军事、于一身的艰巨任务的较佳的群体。但是,同时中央也考虑到用参军的形式可以激发青年的革命精神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可见军队文化在青年人参加到屯垦戍边这一实践的过程中特殊的影响力。政治人的养成需要公民主动接受政治文化的熏染和浸润,社会通过对政治文化的深刻体认,主动调整自己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从而达致一种理想的政治社会化效果。兵团半军事化的管理和要求等管理形式能够激发兵团人的荣誉感、责任感、神圣感,使军队文化的价值观念、信念等内化为兵团人稳定的政治品质,转化为具有兵团特色的言行风貌。军队的形式组织纪律性强,便于对广大的职工群众进行管理和进行政治、生产技术教育,能够使他们较快地成为有文化、有生产技能、的社会主义觉悟的产业军。

第三,军队的优良传统促使人们建立了具有军人标准的政治价值体系。军队是一个担负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对军人有着特殊的要求。由于兵团仍然保存了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建制,具有部分武装集团的性质,因此对兵团的职工群众仍有着部分军人特质的要求,特别是保持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在兵团这个特殊的具有准军事化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我国普通公民的职业态度、职业理解力,形成了一些具有“军人”标准的政治价值体系。在兵团的组建和发展时期,农垦战士们整体上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我们是南泥湾来的人民子弟兵,必须争当新疆部队的生产模范”是支持这支农垦大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也正是因此,绝大多数的军垦农场在生产建设战线上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不怕艰难、不怕困难的革命传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边疆地区的贫困面貌。

2.完善的政治思想工作及相关机制

兵团在屯垦戍边过程中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显性和潜在相结合的方式使兵团人在多种形式的政治教育和政治运动中了解、掌握和内化了国家及兵团主流的意识形态,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内容和要求,又切实地成为了兵团人的精神依托和精神支柱,充分地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军垦战士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和斗志,是兵团在屯垦戍边过程中战胜困难,在亘古荒原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精神力量,对推进兵团政治、经济、社会的各项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兵团历来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在兵团的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突出的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兵团组建后,保持和发扬了人民军队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一直保持着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系统,建立健全了一套政治工作机构和制度,建立了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和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1949年解放军进疆到1954年组建兵团,短短的5年时间基本上达到了“把支部建在连上”的要求。经过一系列党的建设工作,各级党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获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保证了党的绝对领导地位。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兵团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兵团根据不同时期党、国家和兵团的形势和任务,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兵团干部群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在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同,但扎根边疆、建设祖国始终是兵团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不变的主题。

3.文艺宣传

文艺宣传是传播政治文化,实现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不断改变人们落后的与陈旧的生活方式,创建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内容健康纯正的、引发人们向上的、而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生活方式。要创建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必须先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只有经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破除旧的文化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文明的生活观念、健康的生活情趣与科学的生活哲理。由于兵团的特殊性,文化艺术在兵团政治社会化中不仅要起到引导兵团人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生活情趣及生活哲理的作用,同时还承担着将兵团独特的政治文化融入兵团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为兵团人树立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坚定履行神圣使命的信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定的生活方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文化观念的指导,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感情色彩,文化宣传就是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融入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中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毛泽东曾说要把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密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兵团在将无意识教育、形象化教育融入文化艺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报纸、刊物、出版物都是兵团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武器。兵团始终坚持文艺创作结合兵团的主要任务进行,注重对演出的节目及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和政治要求,正是在此基础上兵团创作的每一出戏剧、一支歌曲、一部小说,往往都会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戏剧、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工具进行传播,就在无形中对兵团人的思想塑造产生不可估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兵团人对国家意识形态高度的认同和强烈的情感。50-60年代,国家动员大批内地青壮年支援边疆建设时期,马寒冰创作的《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曲,在全国各地到处播唱,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期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军垦战歌》等多部反映兵团战斗历程和兵团各条战线欣欣向荣的面貌的文艺作品,在全国起到很大反响,鼓舞了很多青年人、知识分子要求到兵团来参加生产建设。在兵团建设时期,各团场都设立了演出队,演出队当时就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处宣传好人好事,鼓励广大的职工群众建设兵团的热情和斗志。兵团的文艺宣传就是将各种具有兵团和边疆气息的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把教育作用渗透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之中,既使兵团人民群众更好地休息、恢复体力、陶冶性情、振奋精神,也使他们通过艺术的熏陶被感染、感化,并在这种感化中懂得了要爱什么,僧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兵团的文学艺术是兵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鼓舞着兵团人,提高了兵团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增强了兵团人建设边疆的意志和为兵团事业献身的精神。

4.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指“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兵团的特殊环境使人无法回避同辈人的影响,而且影响非常广泛,既包含了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也包含了在非正式组织中人际交往群体的全部。在兵团同辈群体的影响与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正规社会化程序的影响同样重要,人们往往能够在同辈群体中找到个人归属感、认同上的一致感,和其他人共同体验相互间的认知和经历,能在这一群体中自由地抒发情感,得到同辈的认可和思想上的支持。如当年的知青,特别是城市知识青年,有理想、有抱负、思想进步、政治觉悟高,在兵团这种具有特殊的、积极向上的同辈群体的氛围中,他们与兵团农垦职工们及同伴吃住、生产、生活在一起,在共同的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断的互动,无形中大家相互影响,经过长时间的影响逐渐地习惯和接受了角色的各方面要求,使个人的追求目标与国家和兵团主导的政治价值、政治目标高度的协调一致,更加促进了集体精神的产生和军人气质的提升。因此,同辈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间个人关系的互动对于维持兵团政治、经济、社会各个系统及政治工作的运转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戍边精神家园兵团
兵团记忆
绿洲(2022年6期)2023-01-09 10:46:38
兵团记忆
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20
戍边壮士歌
草原歌声(2018年4期)2018-04-04 05:19:26
戍边追梦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兵团在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7:00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