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元
(中共吐鲁番地委党校鄯善分校 新疆 鄯善 838200)
1.乡镇(村)文化站(室)办公条件简陋。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了明显进展,但各乡镇(村)的文化站(室)设施仍然简陋,活动场所“老、旧、差”的情况比较普遍,无法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的乡镇(村)即便是有图书室、活动室,但藏书不多、功能不全,形同虚设。
2.村村通工程建设还不完善。自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全面实现了全疆广播电视覆盖,基本解决了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但目前的情况是县城城镇居民不仅能收看到有线电视,而且能收看到数字电视节目,但在偏远一些的乡村还存在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3.人力投入不足。目前鄯善县大多数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由宣传委员一人负责,没有专兼职机构,没有形成良性工作机制。一些乡镇主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层干部将主要精力用于征地拆迁、处理矛盾纠纷、发展村级经济上,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喊口号多,落实少,存在着应付、被动抓的现象。
由于文化生活缺乏,打牌赌博盛行。当前,农牧民群众茶余饭后农闲时,除了看电视、打牌、聊天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打牌赌博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一些中青年农牧民群众把打麻将、扎金花、斗地主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这往往会引发农村打架斗殴、家庭、邻里不和、偷窃等现象的发生,这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隐患。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鄯善县农村的村容村貌已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有些村的环境还明显存在着脏、乱、差现象。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猪、牛、羊粪便和污水坑,环境污染严重,无人管理。一些农牧民群众的生活陋习根深蒂固,“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已成为农村村容村貌的形象写照。相当部分村镇没有建立垃圾掩埋场地,没有设置垃圾处理设施;有些村有设施但没有人管理,缺少维护资金和制度,改水改厕还没有完全达标。
在农村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乡镇和村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所偏差,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一些基层干部在认识上普遍认为搞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不如搞经济建设政绩明显,要“先富口袋,再富脑袋”;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精神文明就会自然文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发展上了,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往往满足于一般的号召,做一些表面文章,因而效果甚微。
1.重点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是最基层的文化活动场所,扎根于农村,面对是广大农牧民群众。要抓住中央以及援疆省市对新疆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逐步改变农牧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不足的现状。要以新建、改建、共建、共享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有益场所。抓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努力形成“户户通”“天天通”、“长期通”的长效机制。
2.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以硬化、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重点,美化村组公共环境,搞好村组规划,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村组清洁工程,进一步推进以“四通”(即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四改”(即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四进家”(即党的政策进家、先进文化进家、致富信息进家、文明习惯进家)和“刹三风”(即刹住请客送礼风、抹牌赌博风、封建迷信风)、“治五乱”(即整治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把集中整治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注重日常维护,巩固整治成效,逐步实现消除脏乱差现象,进而保护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使农村公共、家庭卫生整洁,院落美观大方,村居环境整洁美观。
1.以文化宣传营造氛围。认真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激励和引导农牧民群众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化下乡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精心组织科协、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开展融科技、教育、法律、卫生于一体的“大文化”惠民服务活动。
2.以开展活动凝聚民心,着力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要按照各乡镇村的实际,根据每个季节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文化阵地,为农牧民群众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开展乒乓球、篮球、拔河、跳绳、国际象棋、台球、冬布拉弹唱比赛、麦西来甫、文艺演出等各类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而且还能够参与的文体活动,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农牧民的精神家园与物质生活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
3.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样,风格纯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农牧民群众文化。要加大农村文化保护的力度。重视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注重保护农村民俗文化,发掘整理和弘扬传统文化遗产,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利用农闲、集市巴扎、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和地方特色文化节日,举办城乡群众共同参与的具有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手工刺绣、木质器皿、雕刻工艺、奇石文化、特色小吃等活动,推进民间文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同时,要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好节目,满足农牧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县文工团下乡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进一步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1.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承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紧密结合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发掘农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刺绣、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和十二木卡姆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项目活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大力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
2.以民族特色文化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和挖掘民间艺人,挖掘各类乡土文化,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开展文化艺术作品展、摄影绘画、说唱演讲等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艺术表演活动,展示农牧民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形成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团结和谐氛围。
1.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县为主,以乡镇为辅,加大对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新人,塑造一批有文化、有技能、有素质、有理想的农村中青年干部。加大培养力度,提高资金保障,完善文化队伍管理机制,强化领导,促进农村文化队伍快速发展壮大,真正发挥主力军作用。
2.以村风、民俗为重点,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形成文明进步向上的新风尚。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制止工作,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引导农牧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育文明新风。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反对邪教,破除陋习,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乡镇、村领导干部要重视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正确引导,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树立农村婚喜事新风尚。
3.抓好素质提升,培育新型农民。农牧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教育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农村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农牧民群众的素质。要加大形势政策教育,要依托文化站、文化室、农牧民群众文化书屋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采用召开群众大会、办板报、送宣传单、走家入户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中央、自治区和地、县各项兴农、利农、富农的重大政策、措施,激发农牧民群众的致富热情。要抓好农牧民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围绕“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公民道德规范,开展对农牧民群众进行荣辱观和道德观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农牧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家园、建设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
1.抓文明村镇创建工作。(1)积极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在农村家庭中,引导农牧民群众讲卫生,树新风,讲团结,树形象,形成农牧民家庭之间互比互学的风气,争做文明户。(2)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橱窗、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创建工作上来。(3)要在服务农牧民、多办实事上下功夫。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基础工作做起,及时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示范和引导,使农牧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不断激发农牧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农牧民群众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切实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抓好文明共建活动。(1)在全县大力开展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促进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延伸拓展。积极引导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把共建活动作为自身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挥好文明单位的示范引导作用及有关资源优势,引导结对村实现由被动接受帮扶到主动参与共建的转换。要广泛开展村企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形成城乡联动、上下联动、行业联动,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推进、共同提高的共建局面。(2)扎实开展结对帮扶。一是突出“谋划”,抓好组织建设。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开展“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注重发挥县直机关党组织工作优势与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联系点帮扶村过组织生活,结合实际帮助村组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计划,形成具体措施,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二是突出“主题”,抓好树新风建设。注重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突出“文明单位送文明,结对共建文明村”主题,帮助村组建设好文化阵地、开展好村组规划等工作,帮助农牧民群众提升、改善道德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形成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3)要加强公安、信访、教育、计生、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定期通报信息,共同研究问题。针对目前文明村、整治村、示范村等农村创建工作载体过多的现象,要努力找准结合点,整合部门力量,合理减少载体数量,改变农村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的局面。
3.抓好示范户、文明户创建。(1)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全面工作。结合形势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先进,鼓励优秀,对周围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要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2)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文化示范户建设。根据农村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和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由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联系点帮扶村共同创建“学习型”、“科技型”、“娱乐型”、“信息型”等特色文化示范户,不断扩大先进面,推动农村整体创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基层文化示范户为阵地,大胆创新农村农牧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3)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树活动。在农牧民群众身边立标杆、树典型,挖掘、宣传一批耳濡目染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模范。大力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好邻居”等群众性创评活动,让农牧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4.继续开展“评星创户“活动。文明户是文明村镇的基础,创建文明村镇要从创文明户抓起。只有抓好文明户创建工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才能进村、入户、到人,才能落到实处。要继续认真开展“评星创户”活动,切实按照县委制定的农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评工作标准和创评机制开展创评工作,并且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等作为新形势下文明户创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评中要善于引导农牧民参与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改变农村农牧民群众的各种不良习惯。
5.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针对“文化垃圾”向农村蔓延、腐朽落后文化毒害农村农牧民群众的现象,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整治和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依法打击传播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严厉查处取缔违法经营的录像放映厅、游戏厅、网吧,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艺演出,确保用健康有益的文化去丰富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的根本要求,也是宗教关系和谐的具体体现。要引导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正确认识民族、宗教和国家的关系,培养爱国情操,形成感恩思想,促进不同宗教和谐相处,促进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发扬宗教界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遵守“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准则,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7.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要根据农村发展不平衡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分别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要逐步改革投入模式,探索实行以奖代补等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工作进展和农牧民群众满意率同村委会班子主要领导绩效考核、物质奖励相结合。按照工作绩效,奖优罚劣,进一步调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实效性。
总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是手段,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我们要在创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把立足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根本点放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上,着力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创建和谐社会精神生活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1]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