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欣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基层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群众、组织发动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力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广大农民中的地位、威望和形象,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兴衰成败。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
目前,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综合能力不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突破,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这对开阔农民眼界、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促进作用,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造成很大冲击。首先,中青年党员的缺乏,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后备支撑,发展可持续力受阻;其次,务工青年往往不愿选择返乡,致使农村中的精干力量难以在本地发挥作用,他们的优势难以转化为农村进步的动力;再次,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的分散性,不利于基层党组织加强管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除此之外,部分农村家族宗族观念浓厚,党员结构呈派系状,女性党员人数偏少,这些都不利于村务活动的开展。
农村党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加之年龄结构偏向老化,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较困难,有些党员甚至难以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同时,绝大多数农村致力于经济建设,不重视思想建设工作,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谋取私利与维护群众利益的问题上,立场不坚定;其次,有些干部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粗暴简单、强迫命令,甚至违法违纪、欺压群众,这不利于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再次,有些村级党组织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责任感缺乏,引起群众强烈的不满而导致党组织权威下降。
村级管理缺乏民主,制度易形式化,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基层党组织用人制度不健全,很多农村不能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作为选人用人标准,存在任人唯亲现象;其次,党内民主生活缺乏,尤其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方面,有些村支部书记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善于听取其他党员及群众的意见,有些村党组织在村务、财务公开方面不够透明、规范,这些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再次,因缺乏制度约束,村“两委”即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协调,不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巩固发展;农村党员考核、激励和学习等制度不健全,绝大多数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组织党员学习是务虚的,这不利于农村党员思想进步。此外,制度落实不够、执行不力,也是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因素。
有些农村党员干部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浓厚,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脱离群众、作风漂浮、铺张浪费、虚报浮夸甚至以权谋私等现象。有些农村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搞“一言堂”、摆“官架子”,难以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些农村凭借地缘、资源优势,经济飞速发展,少数村干部凭借政治权力支配公共资源,有的因盲目决策,给村集体、群众造成损失,有的党员干部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生活腐化;少数农村党员干部损公肥私,为谋取自身利益违法乱纪,无视村党组织民主监督制度,拉票、贿选现象在部分农村盛行。近几年来“村干部腐败”现象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严重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加强思想建设,坚定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对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方面意义深远。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引导基层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真正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其次,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农村实际,在农村党员培训过程中不断增添新内容,将相关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等贯穿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促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再次,不断探索培训学习新途径,将加强农村党员学习制度化。由于多数农村党员知识水平低,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将理论知识大众化,增强教育实效;在村经济允许的前提下,党组织应通过组织外出考察、驻派干部、脱产学习等渠道,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保障,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政权的根本,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首先,改革农村党员干部人事制度,广纳贤才,打破宗族观念,发挥政策优势,积极将返乡知识青年、村官、种粮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乐于奉献、能力强、知识水平较高的优秀人才吸收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依法打击贿选、拉票行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尤其要选对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采取知识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三位一体”的驱动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对村级重大事项,应采取集体决策制,广泛听取其他党员及群众的建议,求助相关方面专家,提高决策科学性、民主性;实行农村基层党务公开制度,对党组织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的事项等进行公开,提高党组织透明度;形成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格局,将人民赋予的权力落到实处,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再次,规范村“两委”关系,使其工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农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坚持“两个不动摇”,即坚持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实行村民自治不动摇,这是规范村“两委”关系的前提;明确村“两委”工作职责,防止工作中出现“踢皮球”现象,村委会及其他村级组织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自身职能,开展各项工作;建立和完善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管理水平。
邓小平说:“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刻不容缓。
首先,坚决反对农村党员腐败,建设廉洁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结合农村实际,合理整合村集体资源,加强村务公开,建立村党员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健全农村信访举报制度,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依法惩处腐败干部,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其次,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尤其是身为基层一线的农村党员干部,更应直接联系群众,增强服务群众的主动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农村党员干部着力解决的问题,应从本村实际出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民收入。针对农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琐事,应耐心予以解决,多做让百姓满意的好事实事,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再次,开展党员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打铁还需自身硬”,严明党的纪律、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深入落实到每一位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努力塑造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典范,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发扬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避免在实际工作中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现象;把加强教育与严肃纪律结合起来,通过制度约束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
健全而完备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党的一大组织优势,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农村得到贯彻和落实的基本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建设好,才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和农村其他组织的作用,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才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事业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在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中永葆党的先进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R].人民出版社,2009.
[3]蔡娟.小康社会的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与农村的社会稳定[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2).
[4]周燕玲.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12(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范俊彦,关敏.加强党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领导的重要途径[J].理论探索,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