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古国走向文化强国

2013-08-15 00:50丁文朋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强国道德民族

丁文朋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宜宾644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我国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以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为主体,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为动力,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品质,积聚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丰富现代社会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成为帮助现代人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本。同时,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厚重积淀,构成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挑战,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时代特征的深刻变化,激发出现代社会新的精神需求。因此,立足优秀传统,回应文化需求,创新表现形式,凝聚民族力量,从五千年文明古国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对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日的追捧愈演愈烈,而对七夕节、清明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却逐渐淡化忘却。当迈克尔·杰克逊、史蒂夫·乔布斯等外籍明星和精英陨世时,某些国人悲痛不已,但当被问及自己的精神领袖时却一脸茫然。在有关“小悦悦事件”的全民大讨论中,国人不仅在谴责道德沦丧和人际冷漠,更在担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针对以上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困扰国人的一个问题便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即中国有没有文化?面对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一些令人堪忧的回答,如“中国人没有精神信仰,所以中国没有文化”,“中国仅有文明,没有文化”,如此等等。而这些近似荒谬的言论却开始逐渐占领大众思潮的主阵地,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导向的一股寒流。如何将五千年文明古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棘手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间相互区分的重要标志。文化常常内隐于观念、语言、生活方式等外在表现形式中,并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效应。

文化关系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一个没有文化意识的国家,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虽然庞大但只能任人宰割。

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但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却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一个群体正是因为一致的目标才凝聚在一起,一个民族也正是因为相同的价值追求,才爆发出不竭的发展动力。

文化影响一个民族的生存质量。一个不具备稳定文化特征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空虚混乱的国度,其物质财富越丰富,精神世界就越迷茫,社会状况就越杂乱。经济发展只能解决一个民族的生存问题,而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解决一个民族的生存质量问题。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能够回答为什么而发展、靠什么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享的问题。

文化标志一个民族的发展高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资本投入必然会带来发展的快速度,而经济总量的积累却不能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甚至缺少了以文化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繁荣往往潜藏着随时崩盘的隐患和危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一个有着繁荣文化支撑的经济大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

与经济建设不同的是,文化建设具有更强的抽象性和更长的潜伏期,它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长期积淀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然而,文化在具有较强内隐性的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往往会以各种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对现有的文化特征进行抽取提炼并加以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路径。

(一)继承优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打造社会主义文化的“魂”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积淀出了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古老文明借以存在的各种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历史性,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甚至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然而,这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灵魂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标识和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文化符号。因此,要批判借鉴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理念诠释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新的精神灵魂。

(二)树立道德典范,营造健康风气,锻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筋”

道德是判断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的道德沦丧往往首先表现为道德标准的模糊和道德规范的缺失。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要树立道德典范,在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中树立明确的道德标杆,形成全民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良好文化氛围,和以遵守道德规范为荣、以违背道德伦理为耻的正确价值导向。同时,要将社会主流道德理念行为化、标准化、规范化,将各种道德观念细化分解为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社会奖惩机制和法律法规形式在全社会中加以全面推广,逐渐将道德转变为一种全民生活习惯,而这种道德习惯的形成也会稳固道德建设的成果。

(三)抵制外来诱惑,珍惜文化遗产,撑起社会主义文化的“骨”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中国融入世界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国外的新鲜事物,部分国人往往不加筛选的全盘接收,并产生“国外月亮比中国圆”的文化错觉,甚至以此来抨击中国文化。因此,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加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打造中国文化的品牌效应,形成全世界向往、学习、追求中国文化的良好氛围,打造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自尊心。

(四)创新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生活,注入社会主义文化的“血”

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政府行为,更多的是民众的自觉和参与,而民众的文化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是现今具有相对整齐划一特性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满足和适应的现状。因此,要加强对广大民众的艺术指导和艺术渲染,鼓励积极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适合自己所在群体文化需求的各种艺术形式,形成文化宣传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加强文化宣传领域的软硬件建设,扩大文化渲染的规模范围,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成果为全民所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党政府的责任,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的渴求者和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文化素养应该成为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豪感,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在创新现代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增强文化效能感,在批判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归属感,是现代公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基本义务和重要责任,党和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参与是从五千年文明古国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路径。

猜你喜欢
强国道德民族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我们的民族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习强国”礼赞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秦晋争霸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