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妹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亲社会(prosocial)”是由美国学者威斯伯(L.G.Wispe)提出的,他用这个术语特指那些与破坏、攻击等反社会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礼让、助人、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和社会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增进他人利益、福祉和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是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亲社会行为不仅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为他人和社会所鼓励和接受的行为,而且对行为者本人也具有积极意义。亲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利他性,在助人利他的同时,也将带来行为者心理的满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1、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亲社会行为使大学生在奉献自己之时,产生了积极的自我认识,认为自己是有力量的,对他人和社会是有意义的,从而推动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表现出与其年龄和社会角色相一致的行为,提高独立思考判断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获得心理愉悦的同时强化了亲社会行为,实现大学生的持续完善与发展。而面对现实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亲社会的大学生能客观地面对环境,接受现实,并努力改造环境;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总是能冷静对待,妥善解决,勇敢地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多地以友善、同情、信任等积极情感待人。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面临更多需要控制情绪、坚定意志的情形。亲社会行为通过提高大学生行动的果断性和自觉性,调节他们的心理冲突,使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优势,增强抗挫折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使大学生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使自己的心理与言行与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在亲社会实践中锻造自己自信、乐观、真诚、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使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的发展达到和谐。
2、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建设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文化。当前,互联网的普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变量。互联网在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注入新内容的同时,也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互联网营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其中的海量信息容易使学生产生被信息所抛弃的焦虑、急躁心理,长期借助电脑进行的人际交往使大学生更趋于孤僻和忧郁,导致学生尤其是网络成瘾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冷漠、闭锁、不关心集体和他人,难以适应现实环境,甚至产生人格扭曲现象。马克思认为:“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其所能。亲社会行为倡导积极的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考量,更多地体谅与同情他人,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克服忧郁、冷漠、不关心集体和他人的消极情绪,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营造优良的校风与学风。
3、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市场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境遇。如果说在经济领域,资本的逐利性尚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市场化的结果使经济领域的规则开始越界,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当经济性考量成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时,我们只会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越来越远。亲社会行为以礼让、助人、合作、分享甚至牺牲为出发点,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注入了积极情感,有效抑制了逐利性在社会的扩散。和谐的前提是彼此间的体谅与妥协,这与亲社会行为是内在统一的。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积极表现亲社会行为,将形成一股倡导和谐的风气,为社会其他成员树立榜样示范,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63年,党中央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雷锋家喻户晓,雷锋精神也开始薪火相传。雷锋精神集中体现在他所追求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②。然而,在市场化浪潮中,雷锋精神的合法性日益遭受挑战。有人认为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与按劳分配的原则不相符,有人认为雷锋的节俭精神与市场经济消费的要求不相符,还有人认为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与发挥人的主动性不相符,等等。总之,就认为雷锋精神与我国当前的现实不相适应。事实上,雷锋精神虽然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但是,它更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雷锋精神。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雷锋精神具有强劲的纠偏功能。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逐利性是市场经济的本性,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市场主体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无视道德,践踏法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现象层出不穷,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原罪”可能使我们的努力偏离既有方向。因此,当出现急功近利思潮时,人们就更加崇敬雷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当出现享乐主义倾向时,人们就更加认识到雷锋艰苦朴素的可贵;当出现个人主义思潮时,人们就更加体会到雷锋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正确;当出现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现象时,人们就更加渴望真诚;当社会上出现以金钱取代温情的风气时,人们就更加渴望雷锋那“春天般温暖”的情谊。
2、从外在的表现看,践行雷锋精神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雷锋精神强调的助人为乐、集体主义、关怀他人等都与亲社会行为倡导的礼让、助人、合作、分享,甚至自我牺牲是内在契合的。在大学生中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市场化、网络化的生存境遇使竞争、效率、功利等市场原则借助互联网泛化开来,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我中心、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取代了谦让、宽容、互谅成为大学生的价值标准。而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家饱受溺爱的大学生习惯性地形成了自我中心;中学重智轻德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养成了轻视道德规范的陋习;同学间在学习、学生工作等各个层面的竞争降低了他们与他人合作的意愿;无良媒体的错误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误导,这些无不加剧了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缺失。而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雷锋精神,弘扬助人为乐、集体主义、待人真诚、集体利益优先的雷锋精神,形成以践行雷锋精神为荣的文明风范,无疑有助于大学生表现出礼让、助人、合作、分享甚至自我牺牲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收获心理的成就感,推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亲社会行为依靠后天习得。在市场化和网络化境遇中,发挥雷锋模范作用,弘扬以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关怀他人等为核心内容的雷锋精神,对克服大学生自我中心、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等错误的价值标准,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榜样示范是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榜样示范法通过榜样人物具体的工作、生活表现,把高深的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从而使大学生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榜样人物示范中获得深刻的认知和行为印象。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知识、阅历、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限,还无法摆脱家长的控制,他们渴望理解但又心理闭锁,拥有宏大抱负但又急于求成,张扬个性但又受多重束缚,最典型的心理表现就是焦躁不安。榜样示范可以减少大学生认识世界、协调身心、处理矛盾的时间,为大学生处理本我和超我关系提供参考范式,缩短其认识和摸索的时间。雷锋之所以可以作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是因为他具有高度的可亲近性、形象性和易学性。榜样不宜巍巍高哉、可望不可及,雷锋来自基层,就是一名普通的军人,使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亲近感;雷锋还是形象的,通过《雷锋日记》,大学生可以在雷锋具体、生动的事迹中感知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分层次的,既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有待人真诚、关怀他人,是先进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借鉴。
2、以雷锋为榜样,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第一,必须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雷锋精神产生于特定年代,具有时代的烙印,但它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雷锋精神表现为特定的活动,但又超越这些活动本身,如果把雷锋精神与帮老人过街,拾金不昧等具体的活动,或者把雷锋精神仅仅视为每年3月5日宣传的标语,那就将雷锋精神形式化了。雷锋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也与时俱进,内涵更加丰富。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志愿者,都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表现。对大学生而言,践行雷锋精神绝不是每年“三月里来四月走”的例行公事,而具有丰富的人本价值。在社会中,大学生只有学习雷锋精神,更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方能摆脱错误价值观的侵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融入社会,实现学以致用,在彰显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二,引导大学生大力践行雷锋精神。高校要把雷锋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德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结合社会道德状况和大学生自身情况,统筹规划,使学习实践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养成践行雷锋精神的习惯,增加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频次。一要广泛宣传。认知的改变是行为改变的前提。高校在宣传雷锋精神中要避免空泛、抽象,根据网络化和市场化对义利关系、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的影响,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实践雷锋精神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二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由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状况,加之独生子女、市场化、网络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一些破坏、攻击、自我中心等反社会行为,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高校教育者应当针对大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教育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真诚对人,学会合作,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地实践雷锋精神。三要使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学雷锋忌一阵风和功利化,高校应将学雷锋活动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常规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奉献自我的习惯,使他们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更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礼让、助人、合作、分享,使学雷锋活动成为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8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