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2013-08-15 00:52夏燕月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

夏燕月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世界政党制度史上的一朵奇葩。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P672)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为创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历史性伟大贡献。

一、创立多党合作理论,奠定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石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载入国家法律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政或参政的方式、方法、程序,以及与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性规定。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该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体现了国家整体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这是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他目睹了辛亥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人幻想通过议会制、多党政治来扭转败局。但是执掌政权的袁世凯却把屠刀指向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暗杀了宋教仁,解散了国民党和象征民主共和制的国会,扼杀了所谓的议会制和多党政治。然而,在中国实行一党制,也是注定要失败的。1927年由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起家的蒋介石和国民党,20多年来一直实行一党专政,把中国推入十年内战的血海;抗战时期虽然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但仍然坚持“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抗战胜利后,继续顽固坚持一党专政,挑起全面内战,最后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历史雄辩地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具备必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议会制、多党政治和一党制等政党制度,在中国根本行不通。这就催生了由先进阶级的政党领导,对新的政党制度进行新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的具体国情,认为无产阶级为了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必须要建立统一战线。中共“二大”提出了“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2](P344)的正确主张。 此后,毛泽东于 1923年 4月发表了《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提出:“中国政治的形势将成为下式:一方最急进的共产派和缓进的研究系、知识派、商人派都为了推倒共同敌人和国民党合作,成功一个大的民主;一方就是反动的军阀派。中国的政治结局是民主派战胜军阀派。”[3](P10-11)这时,他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要多党派合作。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进一步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掌握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性和必须性。

毛泽东在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他强调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乃至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建立不同程度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他把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当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时,毛泽东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当前,“我们一定不要关门主义”,“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4](P155)

关于与其他党派合作问题,毛泽东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阶级结构的特点,认为统一战线除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之外,必须与其他党派合作,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在一切有愿意和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共产党员必须采取和他们一道商量问题和一道工作的态度。”[5](P526)他在这里使用了“民主党派”的称谓。中国的民主党派产生于大革命失败后,但一直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打压。毛泽东认为,民主党派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同中国共产党建立合作关系;他们的阶级属性均为非劳动者的中间阶级,其主体属于人民范畴。因此,只要我们坚持合作原则,把他们引导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根据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政治口号,是能够把同盟者的思想提高到无产阶级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上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争取中间阶级的重要性,提出与中间党派合作的“团结、抗战、进步”的方针。毛泽东的真知灼见在全党达成了共识,使共产党与同盟者的合作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保证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贯彻执行。[6](P481)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了全民族共同抗战。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建立真诚合作关系。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对于一切革命的人们,是决不排斥的,我们将和所有愿意抗日到底的阶级、阶层、政党、政团以及个人,坚持统一战线,实行长期合作。 ”[5](P683)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迫害民主人士的严酷事实,加深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共及其政治主张的认识,并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并肩战斗。尽管民主党派中某些领导人曾鼓吹过“中间路线”,但随着内战爆发和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很快出现分化,大多数人逐渐向共产党靠拢。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毛泽东首创的三三制政权思想。毛泽东认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7](P809)1940年3月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原则,并对抗日政权的性质、任务、人员分配,以及三者关系作了精辟阐述。三三制政权,具有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各党派参政和民主协商的基本特征。这是毛泽东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的初步实践,为同民主党派在政权中的合作积累了经验。毛泽东指出:“这种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将给全国以很大的影响,给全国抗日统一战线政权树立一个模型”。[5](P751)在这个“模型”的影响下,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首创的多党合作理论和积累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并肩战斗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精诚合作的良好关系,而且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科学框架,进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倡导协商民主思想,指导建立新中国民主联合政府

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在深入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胜利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进行了艰辛探索。他对于新中国建国方略的科学设计和计划实施,都有着独特、成熟而深邃的思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现在所要建立的……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 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其“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5](P675-677)他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精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相互关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在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7](P1056)他指出:“我们这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他特别强调,“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7](P1061-1062)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深刻地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8](P1480)在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迈上了新起点,即国家政权中的继续合作。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这是毛泽东一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进行理论探索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

毛泽东首创的多党合作理论是以协商民主为基础的,它指导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实践。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呕心沥血,率先垂范,领导全党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民主协商工作。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毛泽东在审定初稿时作了重要修改:将初稿第5条“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将第23条“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万岁”划掉;将第24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将“五一口号”初稿24条,修改为23条 。“五一口号”很快传遍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5月1日,毛泽东致函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民盟中央常务委员(在香港主持盟务)沈钧儒,提出“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提议由中共中央、民革中央、民盟中央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提出“一切反美帝反蒋党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均可派代表参加”。[10](P301)他还分别给10多位民主党派领导人写信,商讨召开新政协和建国大业问题。

从1948年8月起,根据毛泽东指示,在周恩来的周密安排下,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代表,陆续进入东北和华北解放区;北平解放后,各民主党派及爱国民主人士又汇合到北平。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各种全国性的人民团体也相继建立起来,使新政协的召开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认定中共提出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全国人民的要求”,并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11](P505)这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同年春天,毛泽东拜访了北平师范大学汤璪真代校长和黎锦熙等先生。针对黎锦熙说的北平九三学社正准备宣布解散的一番话,毛泽东诚恳地说:九三学社不要解散,应该认真团结科学、文教界的知名人士,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共产党一道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从此,各民主党派走上了新的历史道路。 ”[12](P693)事实表明,民主党派作为在中国土壤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政治力量,由于国内政治环境不允许和自身的软弱性,不能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他们坚持反帝爱国立场,这就必须和人民革命结合起来。此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已成众望所归。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从新政协筹备期间乃至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之时,几乎每件重大事项都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原则。无论是政协的参加单位、名单,还是诸如《共同纲领》、两个《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政协的领导班子候选人以及国旗、国歌、包括以后通过的国徽,定都、纪年等重大问题,均采取充分协商的办法取得思想上高度一致之后才表决通过。如,关于国家名称问题,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一直把中国称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许多人写文章、讲演都使用这个叫法。讨论时党外知名人士张奚若则认为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说,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也已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与“民主”二字重复。为此,周恩来以“就教长者”的态度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大会决定将国家名称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足见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和气魄。“协商建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创举。

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三个重要文件,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积极热情地投身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并同共产党一起参加政协会议,这既是对他们参加革命斗争光荣历史的总结,又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共同纲领》为政治基础进行合作的新起点。

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其中副主席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三人是民主党派领导人),由56人(其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约占了一半)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不久,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了人民政权工作,他们在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占2名;在政务院32个部级单位的正职负责人中占13名。第一届政协会议既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又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形成。

三、制定正确方针政策,巩固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领导民主革命、不懈奋斗的革命政党,转变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民主党派也不再是旧中国的在野党,而是参与民主协商的参政党。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从战争年代的相互支持、共同战斗,发展到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关系。统一战线也由革命统一战线发展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载体。毛泽东作为人民政协的设计师和缔造者,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多党合作等一系列问题,提出重要指导思想和独创性的战略构想,使人民政协事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确立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重要载体的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作了全面阐述

早在1950年毛泽东就指出,人民政协是“伟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在全国人民中有很高的威信。我们必须巩固这种团结,巩固我们的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13](P78)毛泽东还指出:人民政协是非权力机关,是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三大系统”(党的系统、政权的系统和政协的系统)之一,有“向党委和国务院提意见并加以协商”的任务。

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毛泽东指出,“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14](P340)他有针对性地指出:“有人说,政协全国委员会的职权要相等或大体相等于国家机关,才说明它是被重视的。如果这样说,那末共产党没有制宪之权,不能制定法律,不能下命令,只能提建议,是否也就不重要了呢?不能这样看”。[15](P384-385)

关于人民政协的任务,毛泽东提出了五大任务,即:“一是协商国际问题”。“二是协商候选人名单。三是提意见。四是调整关系”。他认为,“内部关系要经常调整,政协要负担起这个任务”。“五是学习,即学习马列主义”,但“学习是自愿的”。[15](P385-387)毛泽东提出的富有战略意义的思想,为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2.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原则,正确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次出现的关于民主党派存废的争论问题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告诫全党:“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8](P1437)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商国事的机构,使毛泽东关于多党合作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多党合作制度。

但是对于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一直存在着分歧。毛泽东明确表示民主党派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他说,有人认为民主党派只有一根头发的功劳,“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是联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从他们背后联系的人们看,这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就不可藐视”。[16](P6)“从整体看,从长远看,必须要有民主党派。”[12](681-682)还强调要团结他们,尊重他们,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干部一样,手掌手背都是肉,不能有厚薄。

1950年6月,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闭幕词中提出,民主党派要过好三关:战争关、土改关和社会主义改造关。他说:前两关都过去了,现在还剩社会主义一关。“只要人们在革命战争中,在革命的土地制度改革中有了贡献,又在今后多年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有贡献,等到将来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的时候(这种时候还在很远的将来),人民是不会把他们忘记的,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15](P80)毛泽东勉励民主党派要与人民在一起,过好社会主义关。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是人民政协组织将继续存在。然而,党内外又有些人对于政协存在的必要性有不同意见。毛泽东重申:“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17](P183)人民政协是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紧密相连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搭建起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的基本架构,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3.确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为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关系的战略方针,以指导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1956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民族资产阶级将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主党派的存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在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战略方针,并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他说:“到底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看来还是几个党好。共产党要万岁,民主党派也要万岁。”[18](P98)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发展的前途问题。而“互相监督”,则主要是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这在我国法律监督没有把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纳入监督范围的情况下,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政治监督尤为重要。他指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19](P279)

对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邓小平有着深刻领会。他说:“毛主席说,要唱对台戏,唱对台戏比单干好。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20](P270)他还指出:“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 ”[20](P273)

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参加了政府和人民政协的工作,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反对国内外敌人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对国家重大事务的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虽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长达近20年的曲折阶段,但是,毛泽东首创的多党合作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发展、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有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以后才能进一步发展为“长期

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既有开拓的艰辛,又有百川归海的辉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总之,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对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改进和完善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毛泽东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7]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康彦新,史进平,吴艳丽.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的前前后后[J].文史精华, 2012,(2).

[10]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1]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Z].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1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3]毛泽东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5]毛泽东文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6]全国历次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17]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8]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政党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19]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0]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
民主党派“同心”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