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思考

2013-08-15 00:49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对象

刘 伟

(华南理工大学 哲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及普及活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P34)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实践层面上更好地开展,首先必须在认识层面上达成统一,对其内涵要有完整合理的认识。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要素解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内容、目标是推进这项系统工程的基本要素。 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准确地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 清晰地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完整地解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指向。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认知和准确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涵义, 顺利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定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谁? 是领导干部,是知识分子,还是广大群众? 学者们在其研究语境中对“大众”的理解是多元化的。 笔者认为,“大众”的定位既要把握对象群体的层次性,更要注重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从知识接受的过程来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应当指向两个知识接受层次的对象群体: 一是对于对马克思主义已有一定层次理解的群体, 如国家领导阶层、 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等;二是指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较为模糊的群体,如基层工人、农民等。 从实践操作的可行性来讲,既要克服将“大众”定位于普通民众的局限性,又要克服“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2]这种跳跃性太大的局限。

因此,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应宽泛而又明确地定位, 既要包括各级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军官士兵、广大知识分子,又要包括广大工人、农民、 市民和其他社会成员。 大众化的任务便是有重点、 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在这些群体中铺开 “大众化”的工作,从而通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指向——人民群众。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界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为何?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亦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选择上要防止片面化和模糊化的观点, 既不能孤立地提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部分内容来大众化, 也不能不加以解释直接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更不能灌输式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内容塞给“大众”。 大众化过程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和发展性, 既要追本溯源涵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要与时俱进囊括创新发展的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成果。同时,还要对大众化的内容作清晰的界定, 这样才便于实践层面上推进大众化的实现。

因此,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应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国内外不断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善于结合大众化的目标确定大众化的内容,又要根据“大众”接纳吸收知识的规律特点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指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什么样的程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 简单化? 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指向问题。 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什么程度的考量建立在对大众化对象和内容的界定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目标层次:第一,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让“大众”了解、知道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在态度上自觉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这是大众化的基础目标。 第二,使“大众”从被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到主动认同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大众化深层目标。第三,在实现基础目标和深层目标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的指导思想,成为“大众”的生活指南,渗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大众”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大众化的根本目标。同时要注意,这种“大众化”的程度定位应建立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合理认识的基础上。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性探究

毛泽东曾指出:“事物总是作为过程向前发展的”。[3]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中都应遵循过程论原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说是个长过程、慢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性是指,“大众” 对于马克思主义进行选择、加工、内化、外化,并达到大众化目标是一个多环节、分阶段而又持续的过程。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特征,但是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在反复的思想较量中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 在领悟和积累中加工和内化马克思主义, 在消化和运用中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性。

(一)“大众”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过程

“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大众化的思想基础和逻辑起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大众”是否接受和接受程度如何。 只有实现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因为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说服“大众”,反而受到“大众”的抵制,那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无从谈起。

首先,这关涉到“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态度。 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4](P9)由此可见,要让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和让“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都需要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召唤“大众”的认同感。然而,人们对一种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的接受和认同需要一个过程。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深刻,思想深邃,“大众”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了解当中才能树立起对它的认同,没有了解谈不上认同。

其次,这也是一种思想认同。涉及的是个体头脑中新旧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可能会与其固有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产生冲突, 这就必然进行一番思想的斗争和选择。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是很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要想占领思想阵地,就必须与“大众”固有的落后腐朽的思想进行斗争。

第三,这关乎“大众”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碰撞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要想占领思想阵地还必须与资产阶级等社会思潮进行斗争,让“大众”在比较中认同与接受马克思主义。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每一位个体反复的思想较量中也是如此。 这充分体现了“大众”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性。

(二)“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过程

在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 人们对外界思想信息的内化需要一定的思维加工过程。

“大众”在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和接纳马克思主义的某一部分知识, 并通过自身的学习方法特点来加工和吸收马克思主义。 因为人们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下子就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众”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众” 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积累知识经验,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大众” 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将马克思主义从外到内传送转移的过程,也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占用马克思主义,而是加工、构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大众”通过自身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新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双向、 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大众”对先前思想观念的坚信程度还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这便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和艰巨性。

同时,“大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还受到自身学习心理、态度、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受到影响势必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此外,由于人们的领悟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必然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进程。

(三)“大众”实践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过程

“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5](P81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使“大众”内化马克思主义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和思维方式, 而且使其外化为对象改造世界的具体行动,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

然而,“大众” 实践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众”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检验来确证和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 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4](P56)对于“大众”来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如何还必须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来检验和提升。

正如列宁所说:“只有学会独立地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你们才能认为自己的信念已经十分坚定,才能在任何人面前,在任何时候很好地坚持这种信念。”[6]而弄清认识的根本途径便是实践。 这便要求“大众”在消化吸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体会、提升领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行动指南。可见,“大众”在消化和运用中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性。

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实践路径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时期“大众”的定位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大众化”阶段内容可以根据情况循序渐进地展开。 要善于结合不同的 “大众化”对象和不同阶段的“大众化”程度目标,根据主体接纳吸收运用知识的规律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在这些群体中铺开“大众化”的工作,从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最终目标。

(一)把握大众化对象的梯度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梯度性主要表现为接受意愿的阶梯性、 接受能力的阶梯性和接受现状的阶梯性。大众化对象的阶梯性,决定了大众化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这就要求我们要区分各类不同的大众化对象, 善于针对不同大众化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方式, 找好着力点, 因人而异地开展“大众化”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满足各个层次“大众”的需要。

第一,要深入了解“大众”的需求,提高“大众”的接受意愿。大众化对象由于生活和发展状况不同,其现实的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存在差异性, 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判断也存在差异性, 其接受意愿也不同。因为,人们总会根据自己的切身需求来考量和选择外界的知识。 这便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好 “大众” 的思想认同和情感态度教育方面的工作, 了解“大众”的现实需要,不搞“一刀切”,合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让马克思主义贴近“大众”。

第二,要善于分析“大众”接受现状的差异性,合理选择大众化内容。 由于“大众”对大众化内容的已有认识情况参差不齐, 有些人可能对马克思主义已经非常熟悉,但是有些人的认识才刚刚起步,这必然造成接受现状的差异,呈现出阶梯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当中, 要善于分析不同大众化对象之间知识结构的差异, 因人制宜的传播大众化的内容, 以避免重复性教育传播造成乏倦心理。

第三,要根据“大众”觉悟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创新大众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由于“大众”的知识背景不同,领悟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接受能力呈现梯度性, 在学习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效果必然不一, 甚至有些人经过长期学习可能觉得受益不大, 这必然就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进程。为此,我们应当把握大众化对象之间学习接受能力的梯度性, 有针对地营造良好教育传播环境,创新教育传播方式方法,有效提高“大众”学习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效果。

(二)注重大众化内容的适应性

大众化内容选择是否科学关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是要求“大众”一步到位,面面俱到,而是既要把握好系统性,也要区分好内容层次性;也不是要求所有“大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因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P618)而是要注重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第一,要注重内容选择的系统性,实现源与流的结合。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下“大众”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它有助于帮助对象正确认识和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 另一方面, 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就很难认识、理解、运用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8]因此,无论是理论水平比较匮乏的普通民众还是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党员干部,对他们推进“大众化”都应该坚持内容选择的系统性,体现源与流的结合,这样“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吸收才能更加完整。

第二, 大众化内容选择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应当与“大众”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因为实践将使理论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正如毛泽东所说,“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 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 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 ”[5](P797)“大众” 只有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 因此,我们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对象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穿透力和引导力,从而迸发出“大众”的学习热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第三,大众化的内容选择要区分好层次性。这一方面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是由“大众”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决定的。因为,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又涵盖了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 面对这一不断丰富发展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对其加以选择编制。正如邓小平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9](P382)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大众化对象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区分不同层次的内容, 根据大众化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接受特征来推进“大众化”。

(三)贯彻大众化目标的阶段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它可以具体为多个目标层次,同时它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我们要明确各个大众化阶段的目标层次和具体要求,坚持阶段论的思想,根据不同的目标层次循序渐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从程度目标上来看,首先要先实现好基础目标,即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让“大众”了解、知道马克思主义, 进一步在态度上自觉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其次,推进关键目标的实现,即使“大众”主动认同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最后,实现大众化的根本目标,即在实现基础目标和行动目标的基础上, 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的指导思想,成为“大众”的生活指南,渗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大众”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

第二,从对象目标上来看,“大众”可以分为党员干部、其他知识分子、一般群众等多个具体的层次。首先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强化和提高,注重系统性培训,培育共产主义觉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其次,对于广大知识分子而言, 要系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辨别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 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对于一般群众而言,要着力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掌握基本原理上下功夫,要使群众学懂、弄通理论并在践行中显现成效,帮助他们形成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

总之,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现状和规律, 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做一个过程加以推进, 要防止因操之过急而造成的形式主义和庸俗化, 积极稳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夺取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21.

[3] 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列宁全集:第3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佘君,李燕.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选择及历史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2):168.

[9]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