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丽 董延梅 金辉
1 浙江农林大学 杭州 311300
2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花港管理处 杭州 310000
杜鹃花为杜鹃花科(Erica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我国是世界上杜鹃花属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是世界杜鹃花的发祥地和现代分布中心[1-2]。杜鹃花种类繁多、花期较长、分布较广[3],是营造特色园林景观的重要材料。
以华东地区的杜鹃专类园与公园绿地中的杜鹃花植物景观为主,选取49 个优秀杜鹃花植物景观群落进行实地调研,涉及杜鹃花在专类园中的应用以及在公园绿地中的路旁、林缘、林下、山坡及滨水种植。
主要调查地点包括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29个)、上海滨江森林公园(5 个)、上海植物园杜鹃园(3 个)、苏州拙政园(1 个)、无锡市锡慧公园中国杜鹃园(8 个)、无锡市鼋头渚名胜区(3 个)。它们大多数应用了毛鹃的园艺品种,也包括夏鹃、东鹃及西鹃的园艺品种,及野生种如映山红、满山红、迎红杜鹃、马银花、羊踯躅与云锦杜鹃等。
中国的杜鹃花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杜鹃花的园艺品种也成千上万。杜鹃花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的杜鹃花文化历史,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植物材料[4]。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杜鹃花种类而营造的植物景观,是植物景观多样性与当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内涵相互融合的重要内容。
杜鹃花常常成团、成片在园林绿地中应用,呈现出色调和谐统一,或是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具有丰富多样的色彩变化。同时,杜鹃花植物景观也具有突出的春季季相特征。通过对各种不同杜鹃花品种的合理、有序搭配,能够形成特殊时间节点上以某种杜鹃盛开为特色的景观高潮;群落的观赏期也因此大大延长,能够形成早春3月初至7月间各类杜鹃花开络绎不绝、花事不断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采用春季开花、观叶效果良好的植物材料,并配以夏季观花、秋冬季观叶观果的植物种类,能够形成以春季植物景观特色为主,同时兼具四季观赏效果的杜鹃花特色植物景观。
杜鹃花的园林应用形式繁多,主要的造景形式包括花球、花篱树墙、基础种植、岩石园布置、孤植、群植、花丛、花山等[5]。各种造景方式相互配合与交叉,能够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和植物群落层次效果[6]。
具体来说,花球通常单个或多个连续种植,点缀于视线焦点处,并运用孤植、对植、丛植等方法,形成高低错落、连绵起伏的杜鹃花景。常绿型的杜鹃如云锦杜鹃等可作为园路行道树或者树墙应用。植株矮小、枝叶紧密并且耐荫耐剪的灌木状杜鹃花,如毛鹃、东鹃、夏鹃等可以栽植为花篱;也常用于群植,以发挥整体的色彩效果。体形高大、枝干挺拔且花繁叶茂的树形杜鹃常用于孤植。将杜鹃花密植于山坡、山岗,形成花山,则能够成为植物景观观赏中的高潮。
杜鹃花植物景观,多以上中下3 层和上下2 层的群落结构形式为主。通过平面布置配合空间层次、尺度,同时注重花色、花期的安排,能够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多样且特色明显的植物景观。杜鹃花开之时,往往姹紫嫣红、如云似锦。
许多公园绿地中的杜鹃花上层植物稀少,或者种植过密。上层植物稀少,会导致夏季时节杜鹃花受高温胁迫危害,且容易引起病菌繁殖;而太过遮荫则会导致冬季阳光不足、过于寒冷,植株生长缓慢、发育推迟,影响正常开花,甚至不会开花结果[7]。
从调查情况来看,杜鹃花植物景观常采用春季开花繁密或春秋两季色叶优美的植物材料,从而达到春、秋两季突出的季相景观效果。而夏、冬两季,其特殊观赏效果的种类较为缺乏,且应用较少,往往导致夏冬两季季相景观相对单调。
杜鹃花植物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往往缺少地域特色与文化的融入。各地杜鹃花植物景观千篇一律,其植物景观效果也如出一辙。
调查中所应用的杜鹃花种类仅包括云锦杜鹃、映山红、满山红、马银花,以及毛鹃、夏鹃和东鹃各园艺品种,并以毛鹃居多。与杜鹃花相配置的植物种类也极为单一,具有优美景观效果的植物材料更是屈指可数。
构建一个优秀的杜鹃花植物景观群落,不仅要因地制宜地充分考虑群体中各组成部分的生态关系、共生关系,也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杜鹃花种类以及各种上层乔木和下层地被[8]。对植物景观进行合理、有序的“因情制宜”,是植物生态化原则的基础。这不仅能使植物对周边环境产生高度适应性,也在体现当地特色、实现园林构图的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的季节,植物群落设计结合植物的形态、色泽以及质地等外部特征,能够发挥其茎、叶、花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9]。除了色彩搭配和季相特色外,观赏期衔接也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杜鹃花种类间的花期衔接,更是群落中其它植物与杜鹃花间的观赏期衔接。这对整个群落的景观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也是构建四季有景可赏的杜鹃花植物景观的重要内容。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将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杜鹃花的植物景观配置应充分表现杜鹃花的个体美与群体美,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艺术景观构图,创造出寄情于景、触景生情的意境美,以及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10]。各类植物与园林要素间也应相互呼应,协调整个群落的艺术效果,创造丰富的植物空间层次。
体现植物景观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点需要以自然条件、生态条件和地域性植被为基础,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宗教历史等内容,产生出植物景观的可识别性与特色性[11]。可以通过对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杜鹃花种类的应用,配以富有地域特色的其他植物材料,加以历史文化的传承,共同形成具有杜鹃花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营造出感同身受的园林意境。
植物景观在养护管理上应与经济原则相统一,减少资金的投入与后续的管理费用,力求用最适当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绿化效果[12]。在杜鹃花植物景观营造的过程中,应尽量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且耐粗放管理的植物与杜鹃花相搭配,避免运用养护管理费时费力,且对水分、肥力消耗过高的植物种类。在节约成本且方便管理的基础上,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对杜鹃花植物景观的调查、分析及总结,华东地区杜鹃花植物景观中常用的上层植物共40种,中层植物约68种,下层植物约47种。
具体植物配置时,应尤其注重常绿、落叶树种的比例。若上层乔木以常绿居多,则中层植物应以落叶植物为主;反之,若上层植物以落叶为主,中层植物则应适当穿插常绿植物,以丰富植物景观在冬季落叶后的景观效果。树种之间的色彩搭配、季相特征以及对下层杜鹃的光照、湿度等生境影响也值得细致考虑。
常绿植物有香樟、浙江楠、天竺桂、女贞、广玉兰、乐昌含笑、深山含笑、乳源木莲、柳杉、马尾松、黑松、白皮松、雪松、侧柏、杉木、圆柏、龙柏、细柄蕈树、短梗冬青、尾叶冬青等,约20种。
落叶植物有金钱松、杜仲、银杏、枫香、朴树、榉树、无患子、乌桕、枫香、榔榆、鹅掌楸、麻栎、锥栗、厚壳树、黄山栾树、玉兰、悬铃木、梧桐、垂柳、枫杨、七叶树、水杉、池杉、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南川柳、君迁子、油柿、柿树、浙江柿、合欢、槐树、楝树、小果冬青、喜树、光皮梾木、香叶树、枳椇、黄檀、梧桐等,约40种。
常绿植物有东南石栎、竹柏、平头赤松、罗汉松、杨梅、蚊母树、枇杷、石楠、柑橘、大果马蹄荷、莽草、杜英、木荷、野含笑、舟柄茶、杨桐、桂花、法国冬青、紫竹、淡竹、孝顺竹、方竹、棕榈、天料木、山茶、厚皮香、含笑、海桐、无刺枸骨、枸骨、日本五针松等,约31种。
落叶植物有二乔玉兰、蜡梅、垂丝海棠、日本早樱、日本晚樱、碧桃、紫叶李、梨、李、樱花、梅花、鸡爪槭、红枫、秀丽槭、紫藤、紫荆、龙爪槐、紫薇、石榴、丁香、老鸦柿、瓶兰、野茉莉、秤锤树、苦枥木、珍珠枫、琼花、檵木、红花檵木、黄杨、芭蕉、红羽毛枫、羽毛枫、马银花、映山红、满山红、迎红杜鹃等,约37种。
常绿植物有南天竹、铺地柏、洒金东瀛珊瑚、阔叶十大功劳、湖北十大功劳、小蜡、龟甲冬青、金边大叶黄杨、凤尾兰、水栀子、菲白竹、中华常春藤、紫金牛、薜荔、络石、扶芳藤、沿阶草、吉祥草等,约17种。
落叶植物有绣球、喷雪花、火棘、金钟花、云南黄馨、芍药、牡丹、金山绣线菊、金叶绣线菊、粉花绣线菊、棣棠、迎春、六道木、茶梅、美人茶、美人蕉、蔓长春花、红花酢浆草、酢浆草、三色堇、香菇草、一串蓝、活血丹、萱草、石蒜、鸢尾、蝴蝶花、大吴风草、银叶菊、石竹等,约30种。
[1]张长芹.杜鹃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耿玉英.中国杜鹃花解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朱春艳. 杜鹃花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4]黄茂如.杜鹃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冯国楣.中国杜鹃花: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付军.城市绿地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王兰明. 杜鹃花栽培与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8]王文姬.无锡市植物专类园建设[J].中国园林,2008(12):39-43.
[9]胡永红.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6(7):50-55.
[10]吴庸良,李正,沙无垢.无锡专类园:三春芳草聚梁溪[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11]苏文松.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2]杨学军,唐东芹.园林植物群落及其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11(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