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王海洋 彭定萍
1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6
2 重庆市九龙坡林场 重庆 401329
城市绿道连接滨河公园、城乡聚居区和自然保护地,为可供市民进入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道,以绿化为特征,是能够较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发展模式。绿道必须具备可达性、可通性。相比传统绿地,城市绿道更有助于形成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互动关系。
绿道在欧美国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早期的绿道仅用于散步、狩猎、划船等项目。20 世纪50年代,Whyte 首次提出了绿道一词。此后,其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直到1987年,绿道的概念才得到官方的肯定[1]。Hay 把绿道定义为连接开敞空间的景观链,认为绿道是具有自然特征的廊道,集生态、文化、娱乐于一体[2]。Robert 则认为绿道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动物、种子和水运动的绿色通道[3]。Little 对绿道的定义比较全面,认为绿道是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娱乐的户外线状廊道[4-6]。
绿道形式多样,一般有以生物保护为主的绿道,也有娱乐为主的绿道。绿道的类型大致包括城市河边绿道、景观生态学上重要的廊道绿道、综合绿道系统和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绿道[7]。可以认为,绿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各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同时它具有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8]。
绿道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比较快,最普遍的是以农田树篱为主的城市绿道,大规划的绿道也有不少[9]。以下是2 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多伦多生物地理区绿道是针对多伦多地理区在1991年提出的绿道系统。该地区长200 km,面积约为1 万km2,其中有15 条河流经过此地区。该绿道在设计时把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把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恢复力和可持续性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侧重点在自然地理单元而非行政边界,强调物种的多样性与丰富度,考虑后人的利益而非仅顾及当代人的利益[10]。
第2 个是加拿大的渥太华国家首都绿道[10],位于五大湖区,长40 km,占地200 km2,平均宽度4 km。该绿道是法国规划师Greber 在1950年设计的,在地区排水较好的地段上,将针叶林和硬木林结合在一起,主要树种有雪松、云杉和美洲落叶松等。该绿道的建设目的在于阻止城市蔓延、限制土地的无限制开发利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绿道中缺乏生态上的连接性,没有将河流廊道和公园连接起来。
重庆市江北区北滨绿道位于嘉陵江北岸,东迄黄花园大桥北桥头,西止高家花园大桥北桥头,全长11.68 km。江北区滨江经济带泛指濒临嘉陵江、北滨路沿线各种产业组成的经济带。江北区滨江经济带包括北滨路与北滨路向北理论可视范围内的地域。滨江景观带是指在北滨路向北理论可视范围内的生态景观(地形上分析即最近低丘制高点连接的范围),包括嘉陵江沿岸的消落带、北滨路、沿江低丘南坡的坡地景观,南部以嘉陵江水面为界,北部以北滨路向北的理论可视范围为界。
根据地形特点,研究区内有一处低丘,位于洪恩寺公园山顶,余下部分为山脊的边缘部分(即缓坡、陡坡或堡坎)。由于地形高低不一,所以理论上可视范围会根据海拔的不同而相对变化。海拔较高处可视范围较宽,海拔较低处可视范围较窄,将此定义为理论可视范围。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沿江建筑遮挡了行人的视线,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的可视范围并不像理论可视范围那么广,我们将此定义为实际可视范围。根据地形条件,景观带宽窄不一,全区域景观带水平投影面积约650 hm2。
滨江绿道位于重庆市主城核心地带、嘉陵江北岸,涵盖高家花园大桥、石门大桥、嘉华大桥、渝澳大桥,嘉陵江大桥及黄花园大桥六座大桥间距,景观带宽窄不一。地势南高北低,最高高程约386 m,最低约170 m,相对高差达186 m(图1),从低到高分别为嘉陵江岸边消落带、北滨路及坡地景观。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胞囊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很强,其生活力可保持3-4年。线虫发生程度与土壤温湿度有关,土壤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的影响。土壤湿度60-80%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通气性良好的砂土、砂壤土有利于线虫的发育和侵害,一般发病较重;通气性差的粘重土壤不利于线虫的发育和侵害,一般发病轻。线虫在碱性土壤中中比在酸性土壤中发生严重。
利用Arcgis 系统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基地内坡度大部分在0° ~15°坡度范围内。其中,0° ~5°的面积268 hm2,占总用地的41.3%,主要分布有北滨路道路和水体;5° ~10°的面积217 hm2,占总用地的33.45%,主要分布有建筑和绿地;10° ~15°的面积为90 hm2,占总用地的13.8%,主要分布有建筑和绿地、少量的农田和待开发用地;15° ~25°的面积64 hm2,占总用地的9.8%,主要分布有农田和自然林以及少量的建筑;超过25°的面积11 hm2,占总用地的1.6%,主要分布有自然绿地和堡坎(图2)。
利用Arcgis 软件对研究区域内部地表径流进行分析(图3)表明,绿道内部汇入嘉陵江的主要地表径流有8 条,其中基本为小溪流和生活用水排放。因此可以在不同季节对径流进行人工控制,从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在对滨江绿道的调查过程中,对现有的地形、坡度、坡向、径流、土地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处理,最终显示出在海拔高于320 m 以上的区域生态敏感性较高,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图4)。
绿道区域内地形为山脊南侧坡体,有平地、缓坡、陡坡、堡坎等多种类型地势。区域范围内坡地总绿化面积约为235.6 hm2,占整体用地面积的36.25%。植物景观以人工林为主,集中于平地或缓坡区域,包括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商业及餐饮建筑庭院绿地及沿岸消落带绿地;残存的自然林主要分布在边坡、陡坎以及堡坎上。
绿道内部居住区、广场及街头小游园内乔木树种主要有银杏、黄葛树、桂花、小叶榕、天竺桂、重阳木、广玉兰、香樟、棕竹、紫叶李、蓝花楹、鱼尾葵、黄花槐、加拿利海枣等,灌木主要有小腊、红继木、红叶石楠、日本珊瑚、小腊、海桐、腊梅、羊蹄甲等。
沿江道路绿地主要乔木树种有银杏、黄葛树、桂花、小叶榕、天竺桂、香樟,灌木主要小腊、红檵木及红叶石楠。
绿道边缘沿路堡坎、边坡绿化包含自然生长树种共有40 余种植物。出现频度较高的绿化植物有9种,其中乔木3种(构树、黄葛树、兰花楹),藤本5种(葎草、地锦、落葵薯、迎春、常春油麻藤),灌木地被1种(五色梅)。
3.4.1 绿道的空间线形表达
在北滨绿道区域内(理论红线范围)、实际可视范围均为一个带状区域,全长超过11 km。绿道景观由多组分形成,其中总绿地面积不低于50%[11-13]。由于山脉的影响,北滨路位于缓坡底端或者陡坡顶端的土地均被规划为建筑区域,而凹谷、陡坡或者堡坎多为植物景观。经实际调查,北滨路规划区内实际总绿化面积约为235.6 hm2,占整体用地面积36.25%(包括道路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低于绿道规划的要求,需要增加大量绿地面积。
3.4.2 绿道的功能复合型特征
在功能用途上,绿道内需要将居住区域、经济区域以及游憩欣赏区域等通过有效的交通连接起来,形成优质的生活圈。城市生活是多方位的,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不能顾此失彼,因此绿地是复合型地域[7]。
重庆多雨,绿道内主要地形为坡地,应采取有效手段防止水土流失。绿道中因绿化面积超过50%,大面积的绿化用地与建筑用地相结合,可有效减少径流系数,缓解水土流失。
绿道沿江区域缺少游憩观景的板块,应对坡体部分进行规划,提供游园或者步道。在消落带的建设方面,虽然消落带恢复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但仍可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治理,增加绿地面积。规划区域内的绿化面积加大的同时,因生态绿地规划本身有良好的连接度,因此不会影响绿道内的联通性。
从观赏角度来分析,视觉平面内,绿视率不能达标。北滨路沿路从西至东建筑密度增加、建筑高度增加,绿视率降低。根据现状分析,应尽可能增加可视绿化,利用植物弱化高层建筑带来的压迫感,同时尽可能保护生态较好区域。
3.4.3 绿道内产业的多样性
绿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绿化面积,而且在绿地中还可适当发展一些服务类小型企业。北滨路一带以第三产业为主。
规划区域内商业活动贫乏,产业结构简单,可通过计算按居民数量成比例增添商业用地或绿地面积。
3.4.4 绿道内部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可集中垃圾管理,避免不可降解的垃圾埋入地下,污染周围土质。水体污染也同样存在,控制污水的排放量可利用植物进行过滤,保护嘉陵江水质。还要注意建筑材料妥善处理。绿道的建设不会产生过多规划成本,也不会占用过多的规划用地,通过建筑与植物之间的合理组合即可解决。
随着城市道路和河道的不断建设可提高森林覆盖率,绿道的线性空间设计和建设可以调节景观结构,连接破碎的生境[8],同时突出社会、文化、生态功能,因此绿道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
注:本文图片见彩插
[1]Rose R L.The urban conscience turns to the environment[J].American Forests,1988,94(7/8):17-20.
[2]Hay K G.Greenwway and biodiversity[M]//Hudson W E(ed). Landscape Linkages and Biodiversity[C].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62-175.
[3]Searns R M.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2/3):65-80.
[4]Little C E.Greenways for America[M].Baltimore:Jogns Hopkins University,1990.
[5]罗布容曼.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查尔斯A 费林克,罗伯特M 西恩斯.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余青,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吴雅婷.肖斌.杨艳.城市公共开房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2):188-191.
[8]李团胜,王萍.绿道及其生态意义[J].生态学杂志,2001,20(6):59-61.
[9]Hargrove W W,Hoffman F M,Efroymson R A.A practical-map-analysis tool for detecting potential dispersal corridors[J]. Landscape Eco,2004,20;361-373.
[10]Taylor.JPaine C,Gibbon J F.From greenbelt to greenways:four Canadian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1/2/3):47-64.
[11]张笑笑.城市游憩型绿道的选线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2]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3]丁文清.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