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董嘉莹
1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州 350002
2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 210037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是亚热带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尤以台湾、福建、江西等地为多。樟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人们在长期的栽培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崇拜樟树的文化现象[1],至今有不少地区的千年古樟被奉为“神树”。古樟体现的不仅仅是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强大的生态功能,还有珍贵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承载着当地自然历史文化的发展,见证了当地的历史沧桑。以古樟为主体的樟树文化是古树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对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对古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传奇的故事,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认知。基于此,本文沿着樟树的历史发展轨迹,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旨在为人们更好更全面地认识樟树提供理论平台。
樟树属常绿大乔木,高可达40 m,胸径可达5 m,树冠浓密、树形优美,具有芳香味。四季常绿,尤以春季换叶时更是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樟树具有庞大的树冠和发达的根系,可生长为千年的参天古木[2]。樟树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土壤肥沃的向阳山坡、谷地以及河岸平地,在房前屋后的冲积土地带生长良好,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常作为行道树、防护林及风景林等[3]。
樟树根系发达,主根强大,植于湖边、山坡等地防护功能显著,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樟树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能够净化空气;其散发出来的香气幽香沁脾,可提高空气清新度。用作行道树可实现美化、环保双丰收;若植于矿区,亦能取得良好效果。
樟树在我国存在历史悠久,早在下石炭纪和上石炭纪就有樟树植物的化石,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樟树的文字记载。战国思想家尸佼著的《尸子》有语:“水积则生吞舟之鱼,土积则生梗楠豫樟,学积亦有生焉”,虽本意在于强调学习,却也道出当时人们对樟树的认识, 《战国策·宋策》中墨子欲阻止楚王攻宋,曰:“荊有长松文梓楩柟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兴短褐也。”墨子以有无长木之事作为攻宋并无好处的依据之一,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樟树,知其功能。汉代以后,樟树数量日趋增多,“樟”也因此出现在地名中。今天的江西,秦为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改为豫章郡。唐人张守义言:“章,今之樟也。”全国著名药都樟树市原为清江,因境内古樟树而得此名。现位于广东东莞市东南部的樟木头镇明朝以前称为“泰安”。据说,清朝时一位官员出巡路过此地,驻足休息,举目皆是樟树林,更有阵阵幽幽清香,让人心旷神怡。于是,巡官将其易名“樟木头”镇,沿用迄今。以樟取地名的还有湖南衡阳的樟木市、衡南的樟树乡等。
如今,全国很多地区仍保存有成百上千年的古樟。在广西全州锦塘山谷有棵巨大古樟,高30 m、胸径6.6 m,至今已有2 000 多年。一些地区还保存有“唐樟” “宋樟”等古樟,如福建尤溪县南溪书院左侧有2 棵古樟树,树高均有30 m,胸径分别有108 cm 和78cm,系朱熹所植,又称“沈郎樟”[4]。
樟树的生长规律体现着自然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承载着各个发展阶段的自然文化历史信息,对古气候、古植被、古水文等自然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是自然历史文化发展的丰碑。
全国著名的“樟树之乡”江西省安福县严田镇有棵古樟树,高29 m、树围21.5 m(直径约6.85m),因主干分出8 个大枝,又称“八面樟”。据专家考证,此树植于西汉时期,已有2 000 多年历史,其高大、古老当属全国樟树之最。目前发现的古樟树有树龄达5 000 多年的。2007年5月在广东电白县望夫河发现一株重约20 t 的古樟树。此前在附近的阳西县也挖出过一棵这样的树,据专家估计已有5 000年的历史[5]。可见,樟树在被人们认识并栽植前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自然演替时期。
入汉以后,随着人们对樟树的认知,樟树栽植慢慢兴起。明清之前,人们对樟树的认识大多只表现在木材功能上。西汉《淮南子》记:“楩、楠、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后知,故可以为棺、舟。”因此,在栽植上,主要表现为无序栽培,一般植于房前屋后,数量较少。现存的千年古樟大多植于此期,如福建省尤溪县的“沈郎樟”、建阳市考亭村破石庙的“母子樟”等。
明清时期,人们对樟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樟树的开发利用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医药、化工等行业逐渐崭露头角,从樟树提取的樟脑、樟油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樟脑开始成为当时重要的出口物资。这一时期,樟树的栽培技术取得进展,人工造林掀起高潮,开始出现成片的樟树林。上文所提的广东樟木头镇便是因其境内的樟树林得名。
如今,人们对樟树的功能、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樟树的多功能性已在实践中发挥作用。随着森林旅游业的兴起,樟树凭其历史性与观赏性表现出极高的旅游价值,受到人们青睐。
樟树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其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色彩,是珍贵的“绿色文物”。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古树是诗意的栖居。[6]”在我国,樟树也常作为历代文人墨客呤诗赋词的题材。唐有杜甫的“豫章(樟)夹日月,岁久空深根”,白居易的“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清有钱芳标的“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樟)见斫樗散全”等。樟树是宋庆龄女士生前最喜爱的树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通过赞美樟树的壮丽之姿、雄伟之势、幽然之香,颂扬宋庆龄爱国爱家、一身正气的高尚品质,表达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为了纪念和发扬宋庆龄女士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的伟大精神,1985年6月中国福利会以宋庆龄和樟树为名,设立了“宋庆龄樟树奖”。
1)药用。樟树的根、干、枝、叶均可提炼樟脑,而樟脑具有强心解热之效,广泛用于医药行业。在这方面,民间有中医传统用法,即嚼未熟的青色果治腹疼。另外,樟脑、樟树叶子还具有杀虫驱蚊之功效。据科学研究表明,樟树具特有的芳香,含有樟脑烯、柠檬烃、松油二环烃、丁香油酚等化学物质,可吸收毒气、净化空气,还有抗癌作用,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至今,樟树的药用价值仍受到学界重视,不断得以开发[7-8]。
2)工业与用材。一方面,广泛应用于化工、国防工业等,樟油在制肥皂、产香精、做农药等方面是优良原料,也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樟木是木材王国中的珍品,为四大名木之一[9]。其木材质优、纹理美观、心边材明显、结构细且匀,可散发芳香气,耐水湿、抗虫害、易加工,是建筑、造船、家具、雕刻等的上等材。
樟树枝叶茂密、冠大荫浓、姿态壮丽、气势雄伟,具有古树旷达之姿、苍劲之美、传神之韵,集古今之奇于一体,令人视界开阔、赏心悦目;而樟树幽然芳香,沁人肺腑。欣赏之余,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人们增长见识、认知自然的良好素材。
樟树终年常绿,四季皆有景。春季,新叶翠绿,衬以沧桑树皮,更显生机,春雨润樟,绿光闪闪,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初夏,黄绿色花朵羞涩地傍着树枝,在微风中飘摇,向天空散发幽幽清香,虽无华丽外表,但恬淡婉约,令人倍感亲切与心安;盛夏,华荫如盖,为人们筑造天然空调房,令人神清气爽;秋季,绿树霜天,枝叶临风,浆果绵雨,一幅樟树与自然融合之景,鬼斧神工,给人震憾之感;冬季,凌风舞雪、绿意犹存,苍劲之美令人赞叹。目前,借其景,很多地区着手建设樟树公园,如福建武夷山樟树公园度假村、广东省中山市樟树林公园等。江西安福县的“古樟奇樟一日游” “百里香樟画廊一日游”等旅游路线也体现了樟树旅游价值之高。
森林旅游文化的核心文化理念是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现代森林文化作为基点,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底蕴[10]。樟树是森林旅游文化理念的宣扬者。樟树将其优美景观与文化内涵完美融合,感化游客,宣传生态理念,体现了森林旅游文化的生态作用。其次,森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森林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平共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11]。樟树作为森林中的个体,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具备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依托这一特征,樟树让人们认知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者,樟树将其蕴含的丰富文化播撒到人间,是森林旅游文化的宣传者。
一株古樟便是一道景观,形神兼备、韵味悠远。“形”在于其高大雄伟、四季绿意葱茏,具有很高的观赏游憩价值,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对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神”在于其蕴含丰富的自然文化内涵,是自然、人文历史变迁的见证,充满历史韵味。如此意韵幽远的樟树文化,在生态文化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起着积极作用,是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
[1]关传友.论樟树的栽培史与樟树文化[J].农业考古,2010(1):286-292.
[2]杨应龙.香樟树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2):213,234.
[3]纪永贵.樟树意象的文化象征[J].闽江学刊,2010(1):130-137.
[4]陈则生.福建树木奇观[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李文才.广东惊现千年古樟树干重20 吨[N].南方日报,2007-05-21.
[6]陈贵.话说古树[J].生态文化,2006(3):24-27.
[7]曾哲灵,史亚亚,梁丽军,等.樟树籽仁油的浓硫酸连续催化酯化酯交换[J].南昌大学学报,2008,32(6):575-579.
[8]曾哲灵,高道龙,龙俊敏,等.胰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中碳链单甘油酯[J].中国油脂,2012,37(1):23-28.
[9]董建文.福建中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10]王柳云.森林旅游文化简介[J]. 林业经济问题,2001,21(5):44-46.
[11]杨馥宁,张云华,郑小贤.森林文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关系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