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光
(山西省宁武县农业委员会,山西 忻州 03670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农村散养户养殖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小,甚至有的已经转行。据资料表明:2005年全国散养户出栏猪只占70%,2009年,散养户出栏猪只下降到55%。
2.1.1 场区条件差
农村中许多养猪场大多都是用旧房屋改造而成,或者参照附近养猪场的建设样式进行建筑,没有经过科学的设计,导致了圈舍建造不合理、选址不合理等等问题,这无形之中为养殖埋下了隐患,间接影响了养殖的效益。
2.1.2 饲养密度高
为了增加养猪效益,养殖户往往尽可能的多饲养猪只,圈舍不大,猪不少。在冬季气温寒冷时,适当的增加猪只头数,提高饲养的密度,可以防寒。但是,饲养密度高也有很多的缺陷,比如猪多了,粪尿就多了,空气污染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也多了;猪只多了,运动拥挤,容易造成皮肤破伤和寄生虫危害。
近年来,养猪业的疾病可以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对于单独饲养母猪,要提高窝产仔数和断奶成活率。在规模养殖场中,母猪的品种通常选择大白、长白等优良品种,饲养管理条件紧密配套,产仔数和死亡率都能保持在标准之内。而在农村散养户中,一年不到2胎次,窝产仔不足10头,断奶成活也就七八头。这种情况下,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幅度是很大的,可以从母猪的选购、加强饲养管理、适宜的圈舍环境等方面来进行提高,力争达到2年5胎、每窝12头小猪的目标。
粪尿的污染是养殖的首要难题,不仅导致环境的污染,而且降低猪只的抵抗力,同时还增加了养殖成本。据统计,环境差的养殖场的猪只发病率是环境好的2.5倍;一头猪每天产粪为体重的8%,产尿,可以估算一下,自己猪场的日产粪尿量是很大的,再加上冲圈舍用水,清粪尿的成本是猪场的一笔不小开支。
对猪只进行优良的福利饲养,一般每头成年猪按照1.5~2.0m2。小猪可以按照1.0~1.5m2来确定。在猪只的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确保其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生活过程没有恐惧,充分发挥天性。在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应激,减少疾病痛苦,尽量满足猪只的自身健康条件。
包括猪只身体健康和畜产品健康。猪只的身体健康,要求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为猪只创造一个健康生长的环境,尽可能少地使用药物,或者不用药物,并且严格执行药物休药期。
这就要求养殖户要严格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同时定期进行消毒和疾病的预防。在日常检查中要认真观察,发现猪只不食、或者食欲下降,要进行单独管理,找到病根,对症治疗。在夏季高温季节,可以在饲料饮水中添加一些抗应激添加剂(像电解多维饮水、甜菜碱、清热解毒、健脾消食类的中草药)。在冬季,是病毒性疾病发生的猖狂期,可以在饲料中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的中药进行预防。此外,尽可能避免其他猪场的人员、器械、以及收猪车辆的消毒不严而带来的病菌感染。这样猪只就能吃好、睡好、身体自然棒,没有疾病的发生,从而实现身体健康。在畜产品加工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初、深加工,整个环节没有任何污染源的二次污染,保证了畜产品的卫生、安全和食用的放心。
养猪户在饲养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发展养猪事业,还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到对养殖环境没有污染和危害,符合环保的要求。这包括要建立粪尿与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场址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像猪场不可建在居民区的上风向,要远离集市、远离水源等等,还有粪尿不经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排放,所有这些都是保证养殖场能融入环境、不破坏生态、实现猪与自然的和谐。近年来,发酵床养猪利用微生物分解粪尿、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养猪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青睐,还有沼气池处理粪尿技术,都有效的解决了粪尿的污染,并进行了再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了环境的污染。
养猪的目的不仅是要致富,而且要增收。如果按照传统养殖,不仅很难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且效益低下。例如农户散养猪只,喂食泔水或者剩饭烂菜叶,饲养1年也只能长到100kg左右,而全程饲喂全价饲料,同时按标准防疫、饲养管理,135d就可达到90kg,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料肉比2.4~2.8∶1,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养殖效益。科学、合理、高效的养殖技术是养猪事业的创收法宝,在猪只饲养中积极使用高新科技成果,让科技确确实实转化为生产力,让每一头猪都为我们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