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谪仙后身”名号由来及内涵❋

2013-08-15 00:44
关键词:梅尧臣青山李白

杨 宏

(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北宋中期诗坛上出现了一位被梅尧臣、郑獬、刘挚等人誉为“李白后身”、“谪仙后身”的诗人—— 郭祥正(1035~ 1113)。祥正字功父、功甫,号谢公山人、醉吟居士、漳南浪士,太平州当涂人(今属安徽)。少有诗名,皇年间中进士,曾任星子主簿(今属江西),后知武冈(今属湖南),签书保信军判官,又通判汀州(今属福建),游历漳州(今属福建),知端州(今属广东),最后归隐家乡青山而卒。他一生七十九年中,五次出仕,五次归隐,游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留下诗文作品超过1 400余篇,就整个宋代来说,在创作数量以及后世作品流传情况来看,都是比较少见的。梅尧臣对其才华极为推崇,誉之为“李白后身”,在随后数十年间,郑獬、刘挚、黄庭坚等人纷纷以“谪仙人”来赞誉诗人。这一名号从宋代开始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在给郭祥正带来显赫盛名的同时,也成为历代文学批评中对郭祥正诗歌风格评价的标准。弄清这个名号的来源、内涵及发展演变问题将有助于学界对郭祥正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1 李白与“谪仙”

以“谪仙”来称颂他人最早来自于贺知章。贺知章初见李白,便极为赞赏,以“谪仙人”来赞誉他。 而李白本人对这个美誉也颇为认可,此后“谪仙”一词便成为李白之专属代称。“仅就在中国文学史而言,‘谪仙人’之名,只有在李白这里,才具有独占性、代表性”[1]172,一提到“谪仙”,人们自然而然将之与李白画上等号: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 “此天上谪仙人也。”[2]5053

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①参见宋代欧阳修《新唐书》202卷,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贺知章激赏李白之人物风流、文采超群。作为道教信徒的贺氏,以“谪仙”之称来赞誉李白,其中曲折,孟 在《本事诗·高逸》中记载更为详细: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 由是称誉光赫。[3]14

贺老闻李白之名,亲自登门拜访,为李白人物态度、文采风流所折服,因而赠之以“谪仙”之赞誉。随着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灿烂辉煌的成就,他的才情令人赞叹倾倒,然而却无人能够企及,遑论超越。于是,“谪仙”的含义除“传统的放纵无拘束、客寓人间的暂居性、才能的超俗性等外,与诗才文采的特异有了更密切的关系”[4]17-43。同时,诗人洒脱不羁之个性、狂放倨傲之举止、恃才放旷之行为、不畏强权之气势,与传说中的“谪仙”也有许多暗合之处:

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辞,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令小阉排出之。[5]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①参见宋代欧阳修《新唐书》202卷,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在李白身上,文采超群拔俗、人物行止潇洒、个性狂傲孤高成为主要内容并且固化,其中特别是文学才能,成为唐代评价“谪仙”的重要标准。“谪仙”与“李白”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说,李白就是“谪仙”,“谪仙”就是李白。他的特点是: ①文采风流,超奇拔俗; ②嗜酒放旷,蔑视权贵; ③行止桀骜,崇尚自由。

进入宋代,人们使用唐代新的“谪仙”含义来评价李白,将李白仙化。 “在宋代大量李白的仙化传说中,李白不仅是一位具有强烈傲岸精神的反权贵典型, 而且是一位拥有极度自由, 能摆脱一切束缚的超现实形象。这一形象,显然已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了,而是宋人根据历史环境、传统文化心理及个人遭遇心境和李白本人所具有的个性才华特征对李白进行的重塑。众多离奇传说本身固不可信,却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此,宋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6]在宋代,“谪仙”李白除了文采风流、追求自由、潇洒不羁之外,他身上还被增添了许多仙幻色彩,李白骑鲸、采石捉月的传说被宋人当作事实来接受传播,李白的身份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化:由文采超群的伟大诗人转化为半仙半人的神化人物,这一转化为后来郭祥正被誉为“李白后身”提供了依据。 虽然宋代文人士子在现实世界中遵从儒家之道德理想,以天下为己任,追慕杜甫忧国忧民之拳拳爱国之心,但在个人情感世界里,李白之潇洒不羁、啸傲天地的理想主义生活也给他们带来满足与安慰。

2 郭祥正与“谪仙后身”

北宋中期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位天才卓绝的诗人—— 郭祥正,他出身仕宦之家,才华横溢,少年成名,得到当时诗坛名宿梅尧臣的赏识,二人结为忘年之交。 梅尧臣(1002~ 1060)在《采石月赠郭功甫》一诗中将郭祥正比作更名换姓、投胎人间的李白:

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鱼上青天,青山有冢人谩传,却来人间知几年。在昔熟识汾阳王,纳官贳死义难忘,今观郭裔奇俊郎,眉目真似攻文章,死生往复犹康庄,树穴探环知姓羊。[7]757

“骑鲸”典故出自杜甫“仙人玉女回云车,指点虚无引归路。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信今何如”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8]2259一诗。从全诗来看,其本意与游仙、隐逸相类;而“捉月”典故来自于王定保:“(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9]67此诗将“骑鲸”与“捉月”传说合二为一,改变了意义—— 李白因爱月落水,但并非溺亡,而是骑鲸升天,深化了唐人对李白“谪仙”的理解,渲染了李白之仙风道骨。李白、郭子仪二人互救之传说,最早出自晚唐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又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 其报也。[10]16裴说影响甚大,其后乐史《李翰林别集·序》、欧阳修等人《新唐书》均沿用之,被宋人多次演绎传颂。 “青山有冢人谩传,却来人间知几年”,李白并未葬于青山,而是再次下降凡间,化身为当涂诗人郭祥正。宋人普遍接受李白、郭子仪二人相知相交、互相救护的故事,并传为美谈。祥正姓郭氏,生于当涂,而当涂恰是李白去世之处。那么李白转世为郭祥正,恰好表现了二人之深情厚谊,故有转世之说,而且这个典故使用精当。“苕溪渔 曰:李白从永王 之辟, 败,当诛。郭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圣俞用此事尤为亲切,若非姓郭亦难用矣。”②参见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37卷,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梅尧臣以“李白后身”来夸赞郭祥正,对郭来说,是文坛老宿对文学后辈的一种极大认可和鼓励。

梅尧臣为何将郭祥正单单比作李白之后身,而非他人之转世? 从其诗作中可以大致推测出如下2个原因:

1)郭祥正年少才高,文采脱俗,令梅老折服。梅氏此诗写于至和元年(1054),当时诗人丁母忧居于宣城。 这一年年末,20岁的青年诗人郭祥正前来拜访这位诗坛老将。 郭的诗才令诗人惊叹,他在诗作《次韵答德化尉郭功甫遂以送之》中说: “江南有嘉禽,乘春弄清吭,流音入我耳,慰惬若获贶。”[7]758郭祥正少年老成,风采出众,时人难出其右,“当时未冠人已识”(《还郭祥正诗卷》)。③参见宋代刘挚《忠肃集》16 卷,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郭祥正二十岁之前已经享有盛名,在这一点上他甚至超越了李白。“吾不知谪仙之年如夫子之少时,其标格渊敏已能如此老成否?”(《与郭祥正太博帖》)④参见宋代魏齐贤, 叶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67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如此才能卓绝,仅仅靠后天的努力很难达到,“豪迈精绝,固出于天才,此非力学者所能逮也”(《与郭祥正太博书》),⑤参见宋代王安石《临川文集》94 卷,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恐怕只能用神仙转世说来解释。半仙式的李白恰好为此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只有承认李白身上的仙人色彩,而后才能用转世传说来解释郭祥正过人的文学才能。

2) 郭祥正摆脱束缚、悠游山林的生活态度,傲骨铮铮、不畏权贵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宦海中沉浮挣扎的梅尧臣,其德行为梅尧臣所激赏。“弃官不屈人,颇学陶元亮。是时予爱之,颜采莫得望,倏然能见过,远涉丹湖浪。” (《次韵答德化尉郭功甫遂以送之》)皇 五年(1053)郭祥正中进士,授星子主簿之职[11]574,但因与上司抵牾不和,次年便率性挂冠而去。他游历宣城昭亭,与当时因丁母忧暂居此地的梅尧臣会面,此时距诗人步入仕途尚不足一年。弱冠之年便有如此胸襟,实属难得。其人个性耿介、孤傲,难以见容于俗世之人,虽不及李白之恃才傲物、狂狷不羁,但在以理性著称的宋代文人中间也算是另类了。梅尧臣对郭祥正这种坚持操守、甘于清贫、傲岸不屈的品行极为赞赏:“裂裳不为 ,饵芝不为难,坐对寒雨中,松上孤鹤还。”[7]1032(《依韵和郭秘校昭亭山偶作》)同时,梅尧臣的个人经历⑥梅尧臣一生仕途坎坷,官位不显,晚年任国子监直讲、都官员外郎也均属下层官员。使他对郭祥正产生了敬佩之情: “昨日弃为梅福官,扁舟早胜大夫种。”[7]1033(《送郭功甫还青山》)简言之,梅尧臣对郭祥正“李白后身”之评价,主要是对其文学才能和人格魅力的赞赏,内涵包括: ①少年高才,诗文拔俗,天才超越李白; ②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品格酷似李白。

郑獬(1022~ 1072)第一个将“谪仙”之号授予郭祥正。他在《寄郭祥正》一诗中直接称郭祥正为“谪仙人”: “天门翠色未饶云,姑孰波光欲夺春。怪得溪山不寂寞,江南又有谪仙人。”⑦参见宋代郑獬《郧溪集》28 卷,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春日姑孰的山光水色因诗人这位“谪仙”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丽。 此诗约作于治平二年(1065)前后。郭祥正《寄献荆州郑紫薇毅夫》诗中曾说: “公尝爱我如李白,恨不即往从公游”[12]182,当指郑在其诗中称自己为“谪仙人”之事。据孔凡礼先生考证,郭诗作于治平二年。[11]585也就是说,郑獬诗作于治平二年或稍前,与梅尧臣称之为“李白后身”的时间相差十年左右。也就是说,郭祥正的创作在这十年当中对李白的继承模仿应该是更明显了。郑在另一首《酒寄郭祥正》诗里将郭祥正与骑鲸上天的李白联系在一起,又以“酒中仙”誉之:“第一荆州白玉泉,兰舟载与酒中仙。 却须捉住鲸鱼尾,恐怕醉来骑上天。”⑦参见宋代郑獬《郧溪集》28 卷,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从郑的赞誉中可以看出,郭祥正同李白一样,不仅仅才情卓绝,而且对酒也有强烈的嗜好,同样是诗酒风流的人物。从梅氏圣俞到郑氏毅夫,郭祥正由“李白后身”过渡到“谪仙人”。

最早注意到郭祥正诗歌艺术风格似李白的是刘挚(1030~ 1097),他在《还郭祥正诗卷》中写到:

李杜酒死诗不作,风雅三百年来穷。世儒未必甘汩没,才不迨志终无功。汾阳有人字功甫, 然声价来江东。当时未冠人已识,知音第一惟梅翁。翁主诗盟世少可,一见旗鼓欣相逢,当友不敢当师礼,呼以谪仙名甚隆。⑧原注: 圣俞以君为李白后身,故诸公皆以“谪仙”称之。君亦自谓太白出,世姓虽异精灵同。姑苏江水莹寒鉴,江上碧玉排 。壮吟豪醉售佳境,日题百纸倾千锺。折腰蓝绶岂所乐,养亲斗粟曾未充。蓬莱幽梦挂寒月,青山归思随飞鸿。书来寄我三巨轴,华缄开破溪云封。骇然按剑览珠璧,悸若赤手京力蛟龙。长吟千言短数百,造语险怪神为工。四明贺老忽去世,伯牙悲怆闲焦桐。嗟予逢子众人后,今其所得何最丰。前日过我北池上,正是清露沾高松。凉轩坐听哆宏辨,瀑布千丈悬秋风。谪仙有此愿自重,世俗酣尚惟纤 。彼其耳目不自信,滔滔谁乐闻鼓钟。太上雅意兴礼乐,一日鉴赏期至公。煌煌帝业子当颂,勿叹憔悴空山中。

此诗作于治平三年(1066),刘挚出任江陵府观察推官。诗中“四明贺老”指梅尧臣,刘挚将梅郭二人之交比作贺知章、李白之交,梅之死,导致郭的知音不再,如同李白之失去贺知章的提携。 诗中首先夸赞郭祥正才能卓绝,未冠时便已经在诗坛崭露头角,受到当时诗坛盟主梅尧臣的赏识,获得“谪仙”之誉,二人结为忘年之交。郭也以“李白后身”自诩,认为自己与李白精神相通,而相通的节点是酒壮诗思,下笔千言。接着转入对郭诗歌风格的描写,他才思敏捷,酒助诗思,下笔千言;诗歌形制多样,长吟、短言,数量极丰,“壮吟豪醉”,造语“险怪神工”,酷似李白诗歌风格。诗人对郭祥正如此高才却辞官隐遁、甘守清贫、奉养高堂的高贵品质予以肯定,鼓励他“煌煌帝业子当颂,勿叹憔悴空山中”。虽然知音不在,但是他的滔滔宏辩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刘挚这首诗可以说是对梅尧臣、郑獬对郭祥正品评的一个总结,已经涉及到了郭祥正诗歌的艺术风格,并且进一步指出郭祥正和李白的相似之处是“壮吟豪醉”。

潘兴嗣(约1023~ 1100)虽然认为郭祥正诗歌中存在缺陷,但已经实属难得,他以“太白重生”、“鸾凤”、“麒麟”来称赞其诗才:

清逸云: “如功甫岂易得,但置作者中,便觉有优劣耳。正如晋、楚之轻剽,不当威、文之节制也。”清逸尝有诗戏之云: “休恨古人不见我,尤喜江东独有君。尽怪阿戎从幼异,人疑太白是重生。 云间鸾凤人间现,天上麒麟地上行。诗律暮年谁可敌,笔头谈笑扫千兵。”[13]

郭祥正不仅年少才高,而且随着岁月流逝,逐渐积累沉淀,他的文学才能到晚年更加出众,笔力更为老道,诗笔无人能敌,可谓人间之鸾凤麒麟。

章衡(1025~ 1099)作为郭祥正的好友之一,对郭祥正诗歌艺术特色的评价颇中肯綮,他品评郭祥正的诗歌:

然若掀雷掣电,霹雳 动,使人魂惊魄悸,何气质之壮至于此耶? 泠然若冰壶雪窦,漱涤万物,使人骨寒而神氵森,何词句之清至于此耶? 而又挥毫落纸,洒然如龙蛇之蟠蛰,烟云之卷舒,使人心开而目明,何笔力之精妙至于此耶? 天下之士,其才性如功甫者,孰为京力敌哉? 郑毅夫、吾叔表民及梅圣俞皆谓功甫为李谪仙之后身,吾不知谪仙之年如夫子之少时,其标格渊敏已能如此老成否? 惜乎! 贤士大夫未有以功甫之名为天子道者。予既力弱而言轻,难取信于当世,又不能与之陟虚阁,临清流,飞大白,笑傲万物,听玉声之琅琅,慊然于中乌得而已耶?④参见宋代魏齐贤, 叶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67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章衡治平年间知蕲州,与郑獬、刘挚三人同在荆州地区,且交往密切。“郑獬帅江陵,刘忠肃挚为察推,章子厚为帅属,后人以为一时盛事。”⑨参见宋代祝穆《方舆胜览》27 卷,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章作《涵辉阁记》,祥正曾作诗寄之。[11]588章衡指出郑獬、章望之、梅尧臣等人均以郭为“李谪仙后身”,他本人虽未明确表达郭祥正诗风格近于李白,但是对其诗歌艺术特色分析细致,超过前人。他从气势、语言、用笔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气势雄壮,如雷似电,让人魂魄惊悸;语言清冷,荡涤万物,使人精神一悚;诗思勃发,笔力精妙,令人拍案叫绝。当世之士,其才能性情无人能及。

透过梅尧臣、郑獬、刘挚、章衡、潘兴嗣等人的品鉴,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诗人郭祥正的轮廓: ①少年才高,出自天然,才华超群。②嗜酒风流,诗风豪壮,语言清丽。③个性耿直,蔑视权贵,向往自由。

3 郭祥正对李白的模仿

“李白后身”——“谪仙人”——“谪仙后身”,经过梅尧臣、郑獬、刘挚、章衡、潘兴嗣、黄庭坚等人的品鉴传播,郭祥正“谪仙后身”的名号最终确定下来,几乎成为文学史上对郭祥正其人其作的不刊之论。郭祥正本人对此欣然认可接受,引以为傲,“蒙赠以太白,自谓无复疑” (《哭梅直讲圣俞》)[14]504,并且终其一生,用尽气力去模仿李白,极力扮演着“谪仙后身”的角色。

从个人性格上看,郭祥正的个性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15]70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15]861的孤高颇为相似。他们同样都是蔑视权贵,遗世独立,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初佐星子,老守如素仇。避之拂衣去,寓迹昭亭幽”(《昨游寄徐子美学正》)[16]82;坚持个人操守,保持人格独立,“门掩白云聊昼卧,世间言说付儿曹”(《齐公长老卧云轩二首》其二)[17]440,“一杯得伴仙翁醉,谗喙虽长奈我何”(《陈父老携茶见访因留小饮二首》其二)[17]445,无惧世间风风雨雨。

从日常生活来看,郭祥正力图重塑李白之形象:

黄金斗,碧玉壶。 足踏东流水,目送西飞凫。拥髻顾影者,真子于之侍妾;奋髯直直视者,非列仙之 儒。[18]2322

从苏轼于元 元年(1086)创作的这幅肖像写真画赞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命之年的郭祥正足踏流水、目送飞鸟、诗酒相伴的生活状态。 与李白解金龟换酒,“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15]179的豪迈潇洒并无二致,他“平生最嗜酒” (《春日独酌一十首》其三)[18]46,常常是“且致百斛酒,醉倒落花畔”(其二)[19]46,“满酌金熨斗,遥望谢公山”,“今朝不酩酊,何以破愁颜”(其八)[19]47。诗歌和美酒让郭祥正的生活与李白越来越接近。

从文学创作来看,郭祥正极力模拟李白的诗歌风格进行创作。他的诗作中有一百多首和李白关系密切: 有的直接追和李白,如《追和李白姑孰十咏》、《追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追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首》等32首和李诗;有的则使用李白所用之韵重新创作,如《舟次新林先寄府尹安中尚书用李白寄杨江宁韵二首》等10首次韵诗;还有的诗作与李白诗歌同题,其诗文中涉及李白之处不胜枚举。他对李白的追随是狂热的,狂热到在自己的诗作中直接使用李白的诗句或语言,李白《蜀道难》中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被他用在《怡轩吟赠番阳张孝子》、《蜀道难篇送别府尹吴龙图》等篇中,而“噫吁 ”三个字,被反复使用在《投别发运使张职方》等数篇诗歌当中。 其他如“信道相看两不厌,古来只有敬亭山” (《忆敬亭山作》)[20]246,“桃花潭水深千丈”(《我归矣》)[21]269等仅对李白诗句略做改动后便直接使用的情况也为数不少。

在艺术手法上,郭祥正学习继承了李白喜用较为阔大雄浑的自然景物的特色,大开大合,气势如虹,一泻千里,造语豪迈精绝,如:“龟闯首兮屏息,虬奋麟兮搏雷”(《石室游》)[22]13,“擘崖裂嶂何其雄,崩雷泄云势披靡。 飞鸟难过虎豹愁,四时白雪吹不收”(《庐山三峡石桥行》)[23]18,“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金山行》)[23]20,“湍流万丈射碧落,此源直与银河通。 尘埃一点入不得,烟雾五色朝阳烘。有时昏昏雷电怒,崩崖裂壁挥长松。龙作雨,虎啸风。白日变明晦,九子亦惨容。 褐冠释氏胡为笑傲于其中”。[23]40(《九华山行》)郭祥正主张诗歌语言平淡,从平淡中见真醇,“自从梅老死,语言失平淡”(《赠陈思道判官》)[24]98,与李白所倡导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15]567的清新自然相合。 他写下许多清丽淡泊的诗句,如“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金山行》),“低飞白鹭 晴沙,闻晓黄鹂啭乔木”(《济源草堂歌赠傅钦之学士》)[22]28等等,均清丽可喜,清新俊逸。

郭祥正与李白非常相像。 他的自傲来自于对个人才能的绝对自信;他的诗歌气势豪迈,笔力惊人,语言清丽,堪与李白媲美;他的耿直让他能够蔑视功名富贵,弃官如敝帚。然而宋代文人共有的理性思维和宋代君主广开科举仕进之路、尊重读书士子的社会制度与风气,让诗人身上少了一些李白式的狂放不羁,多了一层内敛。这一评价对郭祥正及其诗歌创作影响巨大,使他一反宋人诗歌创作常态■❿宋代诗人在面对前代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难以企及的高峰时,不愿因袭模拟,而是另辟蹊径,开拓了宋诗创作新途径。 他们或者将目光投向前人没有注意或者极少关注的领域,如禽言诗在唐代只是偶尔的游戏之作,但是在宋代却出现大量拟作、和作,并且将这种文人雅士之休闲游戏变成能够承担起“兴、观、群、怨”之社会功能的正统文学作品。 他们好用前人题目进行创作,大作翻案文章,与前人一较高下,如宋代出现“昭君诗”、“桃源诗”等传统题材的诗歌创作,其中有很多作品超越了前代的同题诗作。参见拙文《宋代禽言诗中的兴、观、群、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和《宋代诗歌对“桃源”主题的接受与传释》(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沿着因袭模拟多过开拓创新的道路走下去,导致作品出现高下参差混杂的情况,最终未能继梅尧臣之后重新主持诗坛的重任,可以说他得意于李白,也失意于李白。

[1] [日]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性及其诗思—— 李白评传[M].刘维治, 尚永亮, 刘崇德, 译.北京: 中华书局,2001.

[2] [后晋]刘日旬.旧唐书: 140卷[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3]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4]李芳民.李白的文化性格与待诏翰林政治失败漫议[G]∥中国李白研究会,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中国李白研究.合肥: 黄山书社, 2008.

[5]李肇.国史补: 第19卷[M].台北: 新兴书局, 1987.

[6]袁晓薇.“诗圣”的标准与“谪仙”的意义—— 谈宋人对李白的评价[J].江淮论坛, 2003, 1(2): 137-141.

[7] [宋]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24卷[M].朱东润,编年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8] [清]彭定求.全唐诗: 216 卷[M].北京: 中华书局,1960.

[9]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7 卷[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0] [清]董浩.全唐文: 764 卷[M].台北: 大通书局,1979.

[11] [宋]郭祥正.青山集: 附录一[M].孔凡礼,点校.合肥: 黄山书社, 1995.

[12] [宋]郭祥正.青山集: 10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13]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潘子真诗话[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4] [宋]郭祥正.青山集: 30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15]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 注.北京: 中华书局,1977.

[16] [宋]郭祥正.青山集: 4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17] [宋]郭祥正.青山集: 26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18]张志烈, 马德富, 周裕锴.苏轼全集校注: 21卷[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19] [宋]郭祥正.青山集: 3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20] [宋]郭祥正.青山集: 14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21] [宋]郭祥正.青山集: 16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22] [宋]郭祥正.青山集: 1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23] [宋]郭祥正.青山集: 2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24] [宋]郭祥正.青山集: 5卷[M].孔凡礼,点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5.

猜你喜欢
梅尧臣青山李白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青山揽胜
梅尧臣与读书石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