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培钧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水上救生是指人们在水上活动时发生意外事故所采取的救助措施,包括静水救生和海浪救生。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提高,人们在水上活动的范围和类型不断增多而产生的,并不断得以发展。
水上救生是一项 “拯溺救难”的高尚事业,国外早在19世纪就开始重视水上救生事业,19世纪末期,欧洲的许多国家就成立了救生协会,工作范围包括宣传救生知识、培养救生员队伍、研究救生相关理论、改进救生设备和技能等。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较为完善的救生管理体系和救生员培养模式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已经形成[1]。
中国的水上救生事业相对于国外而言则起步较晚,目前大众对救生技术还知之甚少,水上救生在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亟待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加水上运动或水上娱乐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水上救生知识与技术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
的确,大众如果懂得救生知识,掌握过硬的救生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水上灾难事故的发生率,纵然遇到水上灾难突发事件也能大大提高化险为夷的几率。而且,即使无急可应,经常参加水上救生练习亦能强身健体、提高心智。
民众安全感是迈向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第一张通行证。大力推进救生事业发展,是关注民生、提高群众安全感、实施 “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可以这样说,中国水上救生事业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中国的水上救生管理,既经历过明清时期的官民共治、管理有序阶段,又经历过民国时期管理无序、停滞不前阶段。新中国的水上救生管理,则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2.1.1 1949~1976年: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毛泽东提出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并身体力行,多次带头畅游长江。他写下的豪迈诗篇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极大地刺激了人们游泳的欲望,全国掀起了学习游泳的热潮,全军、全民都在普及游泳。在水上救生方面,就室内救生而言,1952年上海颁布了第一部地方性体育法规 《游泳场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室内游泳场馆必须配备救生人员。这是新中国在法律上第一次规定游泳池开放要安排救生员,是一个进步和良好的开端。
2.1.2 1976~1998年:发展不平衡阶段
毛泽东逝世后,各地畅游江河 (如广州每年举办的畅游珠江)活动相继停止。我国的水上救生事业处于分散管理、发展不平衡阶段。此阶段中做得比较好的有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
上海市于1979年最早在全国成立了救生委员会,随后救生分会也在各区县相继成立,救生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在上海市体委和市体总的领导下,上海救生委员会于1991年晋升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一级社团组织,同时更名为上海市游泳救生协会。他们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台湾地区救生界探讨相关技术,与香港拯溺总会多次互访,撰写救生教材,拍摄救生技术幻灯片和录像带,使上海的救生技术基本上与国际接轨[2]。此阶段,上海培养了各级救生员共一万多人。
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法律的角度规范了水上救生管理,颁布了 《北京市防止非正常死亡事故目标管理办法》、《北京市游泳场馆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极大地推动了群众性游泳活动的安全开展以及救生员的队伍建设,为北京市的水上救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天津市体委和市红十字会于1982年联合颁布了 《天津市游泳救护员组织管理条例》。为保障中小学生在游泳教学时的安全,他们特别组建了一支由全市各中小学体育教师组成的游泳救护队伍,并对救护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培训较为规范,有教材、考核标准和专业的培训人员;分工明确,水上部分的培训由体委负责,陆上现场急救部分的培训则由红十字会负责。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救护员队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上救生管理体系。
2.1.3 1998年至今:统一管理、稳步前进阶段
为进一步加强救生工作的宏观管理,更好地适应国际救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于1998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国游泳协会救生委员会,次年更名为中国救生协会。
该协会先后制订并颁布了 《中国游协救生员培训基地的有关规定》、《救生员管理办法》、等。协会着力加强对救生员进行规范的统一管理,制定了救生员培训考核办法,设置了金字塔式的4级救生员等级制度,从塔底到塔尖分别为初级救生员、中级救生员、高级救生员和国家级救生员。十多年来,协会编写了一批救生教材、组织了多个分级培训和考核,还举办了一些静水救生比赛。
目前,救生活动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已经展开,部分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四川、浙江、福建等还建立了救生员培训基地。具备了培训等级救生员资质的院校有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原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水上救生队即八一水上救生队多次代表我国参加世界性救生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还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组织考察香港、澳大利亚等救生机构并取得一定实效。在培训体制、管理体制、竞赛体制以及业务范围等方面,由静水救生拓展至海浪救生获得全面发展。2011年,随着我国时隔十多年后新一批国际救生裁判的诞生,我国救生管理工作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局面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水上救生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的重视力度有待加强;国民救生意识有待提高;救生知识普及面有待拓宽;正规游泳场馆有待增加;救生管理体制有待改善;专业救生队伍有待充实;救生员的培养类型有待多样化等。如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对我国救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影响。所以,必须正视问题,充分认识到与国际救生事业存在的差距,面对国内水上活动项目发展迅猛的现实与救生发展体制滞后的矛盾,加大对国内救生的研究力度已刻不容缓。
2.2.1 普及率低的主因是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从全国来看,水上救生基本仅限于关注游泳池 (场、馆)的范围,远未达到把水上救生课程培训内容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团体的程度。即使是部队,也未做到全面普及和训练。可以说,水上救生知识和技能目前的普及率还较低。
2.2.2 溺水死亡率高的主因是专项管理教育不力
溺水是全世界仅次于道路交通事故的第二大事故伤亡成因,其中97%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国卫生部在2012年由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共同举办的预防溺水国际研讨会中发表的数据表明,每年全国死于溺水的有57 000人,即平均每天有150多人溺水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实际数字则高出一倍[3]。上海市青保办发布的 《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显示,在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中,溺水居学生死因首位,占42.9%,而且均发生在郊区[4]。
溺水死亡的人中有半数是儿童。尤其在中国农村,有很多河流、水塘、水井等没有遮拦的开放水体,成人要下地劳作而疏于照顾儿童。儿童在周围玩耍很容易跌入水中而得不到及时拯救。成年人溺水主要是因为碰到洪水、翻船等灾难或事故。不会游泳,缺乏水上救生知识和技能,缺少有组织的水上救生专门队伍,未能普及水上救生教育和管理,无疑是溺水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
2.2.3 发展不平衡的主因是管理上缺乏统筹兼顾
虽然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在游泳池 (场、馆)管理条例中对救生工作已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管理上缺乏统筹,各个地区在对管理条例的具体执行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基本解决了温饱等生存问题,对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包括水上项目的需求比较多,有关部门会更加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水上安全措施,从而加强对水上娱乐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因而经济发达地区会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重视救生工作。
2.2.4 救生内容单调的主因是管理体制比较单一
目前,中国只有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具体分管救生工作,这种管理体制显然比较单一,无法适应救生工作覆盖面惠及全民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从水上救生扩延至其它领域的要求。况且,仅水上救生涉及的业务范围不仅与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还与教育、医疗卫生、公安水警、水上消防、水上救助、水上安全生产、海事以及应急等职能部门相关;涉及到水上救生民间社会组织、水上救生志愿者组织等管理问题,还与民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有关。
2.2.5 管理层级较低的主因是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救生协会的工作只是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众多工作中的内容之一。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如此低级别地管理救生工作,地方政府再重视也难以接轨。由于救生技能也是军事人员的作战生存技能之一,部队尤其是特种部队相对比较重视此项训练,因此,由八一水上救生队代表国家队出国参赛,也就顺理成章。
2.2.6 专业人才匮乏的主因是培训经费严重缺乏
有学者曾对中国17个省 (区、市)的51个国家级救生员以及720个初、中、高级救生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的救生员不仅数量少、男女 “阳盛阴衰”差异悬殊,与近14亿人口的需求量相差甚远,而且现有救生员的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工作经验尚待积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救生员的职业特点外,还与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经费严重缺乏等有关。
2.2.7 救生产业化水平不高的主因是培育力度不够
中国救生产业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尚未形成成熟发达的救生产业市场,零打碎敲的比较多;二是尚未形成自主化程度高、并具备相当规模的救生生产企业;三是救生产业占国民生产的比重微不足道。其根本原因在于未将救生行业推向市场,培育力度严重不足。
救生管理是一项关乎民众安危健康、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的事业,是新时期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政府只有与时俱进,在顶层设计上重新审视救生工作,进一步完善救生工作的管理制度,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对救生事业的有效投入,把宣传、普及和推广救生知识与技能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紧抓好,中国的救生事业才有可能生机勃发。
救生不仅水上需要,其它领域同样需要。它不仅是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救生工作要有大的发展,当务之急就必须尽快改变目前由国家体育总局游泳管理中心具体分管救生工作这种明显单一的状态。应该重新整合资源,把覆盖面从原来的仅是水上救生扩延至其它领域。办法之一,可以把中国救生协会单列出来,业务不仅与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还应该与教育、医疗卫生、公安水警、水上消防、水上救助、水上安全生产、海事、应急以及民政、共青团等职能部门相关;要发挥好解放军的表率作用和技术支撑作用。
救生管理工作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的领域很广、行业很多、专业性很强。因此,无论是管理制度、监管措施、教材教辅、各类人员培训及其考核定级标准、竞赛及裁判等,都必须严格规范、科学合理。当然,任何制度、等级及其达标标准都要与实际相符,与国际接轨,与应急管理或安全管理工作相协调,要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也必须与时俱进,定期修订。
要大力加强救生管理工作,宣传、推广和普及大众的救生知识与技能,没有大量的救生专业人才是不可能做到的。目前,中国的救生专业人才匮乏,与近14亿人口的需求量相差甚远,大力培养千百万各级各类救生专业人才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救生组织要把培养救生专业人才工作作为当前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中国救生管理工作能否提升还有赖于各级政府对救生产业的扶持力度。救生产业离不开市场,它必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积极开发和培育中国的救生市场,建立起健康、协调发展的救生产业链[5],需要各级救生工作的领导者进一步解放思想,为 “产学研”提供一定的支持条件;需要走联合发展之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机构或企业共谋合作、双赢发展;同时,还需要举办更多更大型的专业化的比赛带动救生产业的发展。
100年前,澳大利亚的溺水问题与和中国目前的状况相同,但由于各方的重视,现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一样,是全世界溺水事故最低的国家。
中国救生管理工作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全面与国际接轨,了解世界救生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救生技术。为此,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目前,国际救生协会正努力把救生比赛列入奥运会,如果申请成功,将会使救生项目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对中国救生事业的发展势必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6]。笔者认为,救生项目进奥运也好,未进奥运也罢,这毕竟是一项关乎民众安全并能强身健体的好项目,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来对待。
[1]国际救生联合会网站[EB/OL].http://www.ilsf.org/.
[2]方千华.国内外水上救生发展状况及救生员培养体制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新闻透视:如何减少溺水事故对中国儿童的威胁.联合国网站[EB/OL] .http://www.un.org/chinese/av/radio/transcript/china051125b.htm.
[4]上海市政府.《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发布[EB/OL].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17239/node17245/u21ai705180.html.
[5]中国救生协会网站 [EB/OL].http://www.chinalifesaving.org.cn/.
[6]温培钧.救生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J].应急教育,2012,(特刊):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