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要有趣:读《中国智慧》有感

2013-08-15 00:49:24陈人怀
政工学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旨趣中国智慧易中天

☉陈人怀

《中国智慧》确实是本好书!好在哪里?好在有趣。易中天是名师大家,但是书中没有半点卖弄之意,字字珠玑,篇篇有趣。趣在哪里?趣就趣在,既有旨趣,又有理趣,更有情趣。

旨趣,就像大树的根基,它的深浅与否在于能否为世所用,造福将来。比如,习总书记的一句“中国梦”,给人以方向,激人以斗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能量语”,这就是旨趣。《中国智慧》第一篇“周易的启示”中,把《周易》比作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既高屋建瓴,又直观形象。之后又用不长的篇幅介绍了《周易》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比如,把《周易》的启示概括为“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这就是旨趣。

这点启示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也要牢牢把握住旨趣,什么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旨”?我们的“旨”就是党的创新理论,万变不能离其宗,“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这些朴素的提法,都是把握了旨趣的最好体现。当前,一些政工干部搞思想教育一味求新求异,放弃大道理,偏爱俗段子,名曰百姓语言、贴近群众,实则哗众取宠、自降格调。易中天在书中告诉我们,“真理一定是简约平易的”,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但是一定要明白,简约不是简单,通俗不是低俗,无“旨”之趣只能让人一笑而过,永远无法触及灵魂和思想。

理趣,就像大树的枝叶,它的茂盛与否在于能否把理讲透、讲活,让人听了忘不掉,得了丢不掉。生活告诉我们,再精彩的理论,如果没有精彩的趣言,就难以“入乡随俗”,为人所用。比如,书中把《周易》的方法归纳为三条: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什么是根本?阴阳是根本;什么是规律?相生、相克、共存、转化是规律;什么是系统?符号和文字是系统。有了这样言简意赅的概括,往下读就容易得多、有趣得多了。

这点启示我们,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最能感召人。空话大话吓不跑野猪,照本宣科也引不来听众。当年,毛泽东的一句“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的话,就形象地解释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让人信服。眼下,不少干部行文说话喜欢用“四六句”,这原本是加深听众印象、便于记忆传达的好事,但是有些人搞过了头,奉行“无三不成文”,明明一两段话就能讲清楚的事,也要“结构工整、起承转合”。更有甚者只求标题亮眼,不求逻辑理顺,硬生生地造出了一篇篇现代“八股”,害人害己,浪费资源。

情趣,就像大树的花蕊,它的雅俗与否在于是不是情之所至、真情流露。书中最后一篇“禅宗的境界”,可以说是全书一个漂亮的收官。其中讲到,“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一小段话,我个人认为应该就是易中天写此书的用意所在、真情所在。《中国智慧》用朴素的语言传授了知识,更让深刻的道理直指人心,让人体会到了“可意会不可言传、可神通不可语达”的妙处,所以作者才会在全书的最后问一句:“朋友,你看见春光了吗?”

这点启示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像佛陀普度众生那样去启迪官兵的心智。六祖慧能继承弘忍的衣钵以后,隐姓埋名十几年弘扬佛法,因为他对佛有真情。我们政工干部对党、对党的理论也应该有这样的真情。情从何来?从真学、真懂、真信中来。“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讲的课普通老农都听得津津有味,原因就在于这个从农家娃成长起来的教授讲的是对党的真感情、真心话、真信仰,老百姓愿听、爱听、想听。只有这样,科学的理论才能走进越来越多人的内心。

猜你喜欢
旨趣中国智慧易中天
论近代中国的两种法家诠释路径及其旨趣
《古今名剧合选》编选旨趣探微
中华戏曲(2019年1期)2019-02-06 06:51:22
法律论证的修辞旨趣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19:48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18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红岩春秋(2016年9期)2016-12-26 10:42:55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9:04:54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人民论坛(2016年25期)2016-09-28 10:20:47
朋友当如是
北方人(2016年7期)2016-05-14 09:01:33
杨联陞的学术转向及论学旨趣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