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对策

2013-08-15 00:54董雷只
科技视界 2013年17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董雷只 王 琦

(1.青岛理工大学 计算机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2.青岛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但是,面对社会经济变革和人生的种种挑战,特别是经济、学业、感情、人际关系和就业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疾患日益凸显。

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原因分析

1.1 由于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这种情况在刚进校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结束了几个月的假期,告别了亲人、朋友和熟悉的城市来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不同地方的同学难免有些不适应,随着生活的规律化,大多数同学都能逐渐适应,但少数学生难以适应。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养尊处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面对新环境有恐惧和无助感,心理会产生焦虑和不安。

1.2 由于学习方面不适应引起的心理问题

1.2.1 学习环境的变化

一方面,很多大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老师及家长的表扬,但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成绩可能相对有所下降,其内心受挫,易于产生自卑感。另一方面,学习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课余时间增多,新进校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此外,大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不同于高中,多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开设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假如不适应这样的学习环境必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久之,学生可出现厌学、恐惧等心理问题[2]。

1.2.2 学习方法的不同

从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到大学的自主学习,很多大学生存在不知如何选课、上课,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安排学习时问等问题。有些学生仍想保持中学时所处的“尖子地位”,希望自己在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这样就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由过去的自负变为自卑,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1.3 由于家庭方面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中,一部分学生来自并不富裕的家庭,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使这些家庭难以承受。这部分学生往往在学校省吃俭用,不愿意抛头露面参加集体活动,在心理上觉得比不上别人,这些学生既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和学校的帮助,但有碍于自尊心,担心其他学生会嘲笑或讥笑自己,不愿告诉别人,物质方面的窘迫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出现抑郁、烦恼、自我封闭、自卑的心理[3]。

1.4 由于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里,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目前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是20 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交往活动少,个人主义意识强,所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有些学生,一方面渴望友谊,渴望理解和关爱,希望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却缺乏独立的人际交往技巧和经验,与人沟通困难,表现不自然,这使他们陷入交往的困境和误区。另外,大学生恋爱也会带来很大人际关系的问题。大学恋爱应该是在不影响学习基础上的自由恋爱,但是很多学生因为恋爱与其他同学关系疏远,因为恋爱荒废学业,以致留级、退学,因为害怕自己的朋友被别人抢走而坐立不安,因为和朋友出现矛盾而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由交往所产生的苦恼和困惑显得格外突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容易产生怯懦自卑、猜疑嫉妒、冷漠孤僻、鲁莽、愤怒等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1.5 由于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一方面,曾经被“天之骄子”光环笼罩的他们,被家庭、学校和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求职之路的处处碰壁,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引发的迷惘、困惑和抑郁逐渐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出现急功近利、消极依赖他人、盲目攀比、情绪波动大等现象,这样就难免在就业过程中心理上自傲、焦虑、怯懦、自卑等问题。

2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2.1 加强大学生目标教育

针对大学生现在所面临的一系列学习、人际关系、毕业就业的问题和矛盾,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目标教育。大一是大学生活的适应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学生对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不熟悉,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不适应,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容易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心理问题,这个学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因此,要通过目标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目标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以及激励作用,以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处于适应成人社会的准备阶段,实施大学生目标教育,使大学生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能够促进大学生从心理上到能力上适应社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时间较短,在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上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着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不甚理想[4]。因此,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各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成为学校课程和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应该引导学生减轻压力、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心态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该有必要的考核办法。

2.3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辅导员作为德育工作者,主要工作性质是一种以心育人,以人育人,以素质育素质的精神劳动[5]。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多优势,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年龄一般偏小,和在校生年龄相差不大,这样从心理上就更容易理解大学生的想法,容易取得大学生的信任,能更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在学生心中比其他任课老师更有权威性,学生会有更多的信任感,更倾向与辅导员交流,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定期排查,要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全面了解,重点把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包括学生的朋友、舍友的谈话,要利用谈话、班会、宣传、讲座、校园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指导。

2.4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两维一体管理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学校和家庭是重要因素,所以学校与家庭要建立共育机制。学校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开展相应工作的同时,学校方面还应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生长环境、性格爱好,并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与家长共同教育管理学生,必要时要共同商讨学生的成长计划。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加强关注的力度,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将各种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总之,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学校要健全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和问题解决机制,并及时与家长沟通,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确保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为今后更顺利地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李逸龙,姚海田,等.大学生教育管理与发展指导案例[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2:2-3.

[2]陈小菊,丁留贯.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文教资料,2009(7):199-199.

[3]张东伟.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研究,2011年(1):111-112.

[4]谭平.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8(12).

[5]张猛,杨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190-192.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