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新
(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5)
关于产品标印与条码标识初探
孙凤新
(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5)
本文结合产品研制过程中零部件标印及条码标识应用实际,介绍了零部件标印及条码标识的内容,梳理总结了零部件标印及条码标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
产品标印;条码标识;零部件识别
航空发动机结构复杂,整台发动机组装的零部件按图号累计多达四五千个。产品的研发经历周期长、涉及零部件数量多、结构相似件也多,发动机不仅需进行零部件试验,还要进行多次的整机试验过程的装配、分解,周转过程中和试验过程中如何有效识别零部件?
多年来,各企业按HB 5936《零组件标印》对零部件进行相关信息的标识,确保零部件应用过程的可识别性。近几年随着条码技术应用,航空零部件的识别也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零部件是否适合进行条码标识?传统的标识方法与新标识方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零部件标印及条码标识进行初步探讨。
航空行业的产品识别贯彻了标准HB 5936,该标准规定了标印的位置要求、标印类别、标印内容、标印方法代号、标印的标注要求等内容。从86年至今,该标准在航空领域各型产品研制中被广泛应用,基本保证了产品整个过程的识别管理需要。
在贯彻HB 5936标准时,设计和制造单位需完成如下工作:
设计单位需要根据零部件使用环境情况选择适宜的标印方法、根据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标印位置。通常在依据性设计图样中进行标注,标注内容包括:带箭头的指引线、标印方法代号、特殊标印内容。如设计图样未给定标印箭头位置及方法,则默认为临时标印方法;标印内容通常在相关规定中统一规定,有寿命要求的零部件应标注图号+批次序列号、通用件则标注图号+批次号。
制造单位的工艺人员应按设计图样和相关要求进行标印,而设计未规定的内容由工艺人员按标准自行确定,如标印工序、标印的字体字号等。
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建立零部件信息数据库,通过扫描条码直接获取数据库相关信息成为快速识别产品的发展方向。近几年,航空行业正在摸索采用二维条码、三维条码识别零部件,现已形成“产品条码标印要求”相关标准。不论二维条码、三维条码,条码扫描获取的基本信息包括:承制单位代码、零组件号、批次序列号。进行条码标识,需要明确条码的标印载体、掌握标印方法、配置扫描识别设备,创建产品信息数据库。
按HB 5936进行的零组件标印,被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熟悉,技术成熟贯标相对到位,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
1)特殊标印内容标注不规范,如指定的标印内容应直接在指引线横线下方注明,如“左”字,而解释性标印内容应在指引线横线下的方括号内明确,如“(标分组号)”,上述两类特殊内容的表示方法应用有混用现象;
2)设计图样没给定标印方法由工艺按临时标印处理,但工艺会签时经常要求在技术要求中明确“标印按HB 5936-29”,造成签署过程没必要的反复,体现出工艺对标准理解尚不透彻;
3)制造单位对零件批次序列均有各自的企业标准,但各自的规定内容及数字位数不相同,造成在文件中记录零部件履历时“批次序列”形式多样,因标印位置有限希望统一并以最少的数字保证零部件标识的唯一;
4)临时标印(标签法)的有寿件分解后不易识别。对采用临时标印的零部件,首次装配前批次序列号是在标签上标注的,装配时标签与零部件自然分离,虽然分解后也采用标签明确其分解的序号,但零部件的图号及批次序列号需查相关装配文件才能追溯,完整识别零部件信息存在一定难度。
条码标识的应用尚处于初期摸索阶段,学习研究“产品条码标印要求”标准后,梳理出以下几个问题:
1)条码的信息仅能通过机器识别,周转过程的各环节均应配备相关扫描设备,否则零组件将无法识别;
2)在标签上打条码容易实现,但在产品上打条码是否适合所有零部件?主要考虑因素为:是否引起应力集中?是否有足够的位置?
3)HB 5936明确了标印的标注形式及内容要求,但条码的位置、内容如何在依据性图样中明确,目前尚没有依据性文件。另外零部件标印与条码标识如何实现平稳过渡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无论标印还是条码标识都与零部件代号的批次序列号相关,建议编制上层标准规范零部件批次序列号,统一内容、统一形式以方便识别;
2)编制文件明确依据性设计图样中条码的标注要求,参照HB 5936标注要求,建议标注为:位置用带箭头指引线加字母表示、具体内容则在技术要求中明确,如在A处按标准XXXXX(编号)标识别二(三)维码;
3)建议尽快建立零部件信息数据库(含设计及制造),记录零部件图号、数量、版本、投产批次、更改、超差、重量、库存、装机等信息,保证数据库信息与条码信息的关联,通过扫描零部件条码需要时及时获取其相关所有信息,彻底解决零部件有问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查阅卷宗才能追溯信息的被动局面。
航标HB 5936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最终可能被零部件的条码标识所取代。建议尽快完善上层标准、细化管理制度,实现两项标准平稳过渡,保证零部件标识的唯一性和可识别性。
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