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家乡木排

2013-08-15 00:45撰文张先林
浙江林业 2013年5期
关键词:木排风浪衢州

●撰文/张先林

家乡古镇王村口,在乌溪江上游,这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盛产木材。山里人放木排是家乡一景。在童年的许多趣事中,我最喜欢站在乌溪江边,看放木排,听排工师傅们的吆喝声。

小镇人口稠密,贸易兴盛,是竹木柴炭的集运埠头,闽浦通往衢州的要道。邻近小镇的乡村木材、乌炭、松香、笋干、香菇、木耳等土特产,都先汇集在家乡古镇,然后经水路运往衢州、杭州等地出售,木排是家乡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古老的乌溪江溪水是古镇的生命之魂,千年如斯,悠悠静淌。每当初春来临的季节,溪面上便会时不时漂来一条条长龙木排,由远及近,那水桶般粗细的杉木、松木在溪中的碰撞声,伴着溪水的哗哗声和排工的吆喝声绕山飘转,回荡在整个山间河道。木排宛若一条扭扭摆摆的金龙,穿过峡谷,跃上峰巅,闯波踏浪,顺流而下。排在前进,画在流动,画面中不时出现山野、村落、石桥、竹林、蔗田、山涧溪流、盘山石径,以及空谷的轻烟。放排虽其乐无穷,但也浸泡着生活的感叹和酸涩。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当地收购的木材由木排水运至衢州,这里的放排,没有“小小竹排江中游”的轻松与浪漫,有的是搏击风浪、生死攸关的紧张与心悸,恐怖与刺激,辛苦与享受。而木排的制作有其独特的工序。首先是扎排,这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扎排时,将木材按大小长短分类,用木钉和小篾圈把一根根硬木棍固定,扎成木排,再将其相接成长龙。在排头上,还要绑一根桡杆,俗名称为“棹”,其实也就是一根大木材(用长直的杉木),将后端削成桨状,前面削细一些,这就是木排的舵。闯滩过峡时,汉子们站在排上,合力抱起小碗粗的棹,像摆动的鱼尾一样劈波斩浪,冲过一道又一道险关。汉子们都是久经风雨考验的勇士,无论风浪如何惊险,他们都像钉子一样黏在木排上。

古来乌溪江上险滩多、礁石多,尤其是水大时,放排就更危险了。木排在头排的引领下,沿江漂流而下,左冲右突,前撑后绕。一些较小的搁浅、触礁不算什么,最怕遇上的是有多处巨石挡道的“老虎滩”,排路一定要沿“S”形走,排工要左点右撑,前弯后绕。否则,轻者会被撞得鼻青眼肿,重者会散排。

木排到了风平浪静的水面,则又可享受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趣。这时,排工们便掏出旱烟,吞云吐雾,静观水面,鱼翔浅底,历历可数。

江南农村山多河多,下大雨涨大水是常事,如果下暴雨刮大风,河水会变得疯狂。长长的木排在暴雨和大风大浪中前行,更得注意安全。古时排工,还有很多讲究与迷信:端午节前要举行龙排节;出排时女人是不能上排的,否则会认为晦气,甚至带来厄运;吃鱼是不能翻身吃的,以避“翻”祸;排工们出排时,都要通过老皇历选取黄道吉日。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如今,昔日征战在乌溪江河畔的那些排工们都已白发苍苍。今日的乌溪江,随着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排工们早已忘却了水上劳作的漂泊之苦。每当我回到家乡,总情不自禁地来到乌溪江边,站在岸边望着悠悠远去的溪水思绪万千。当年排工师傅们搏击风浪、放歌豪唱或大声吆喝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们那不畏艰险、粗犷豪爽和乐善好施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脑海中。而此时,耳边又仿佛传来了排工师傅们放排的吆喝声。

猜你喜欢
木排风浪衢州
衢州体育公园——“消失”的体育场
风浪干扰条件下舰船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系统
放排女
不怕风浪的小船
搭排
衢州烂柯山
East Side Story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衢州“一村万树”绿化模式好
放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