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辉
(武警后勤学院 中国 天津 300162)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第一代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总理,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总理,他为了使新中国早日变得繁荣富强,为了使全国人民早日过上好日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长达26年多的总理任期中,他一直对新中国的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多次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作出重要指示。他关于教育问题的许多重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抓好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境况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但周恩来很快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因素——要有大量各方面的人才,并且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阐述。他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今天最大的不足是知识分子不足”[1];指出“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2];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缺乏干部、人才,也是不行的”[3]。因此,1952年10月,他在政务院第一百五十六次政务会议上讲话指出:“我国要建设,干部、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4]。正是在周恩来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了大力的发展,为国家的各项建设培养了大量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新时期我国的建设同样需要大量人才,而要抓好人才培养问题,靠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5],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6]。虽然经历了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后,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而且我们不仅要有高级科技人才,要有博士、硕士,还要有大量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人才和大量接受了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7]只有拥有了这些人才,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人才培养主要依靠教育。但是新中国的教育决不能象旧中国那样“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针对这个问题,周恩来提出:“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上来一个改变。过去的传统是只为青年人办学,只讲正规化,……现在,这种观念要改变过来。我们的学制也要适应成年人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8];指出“成年人的教育,包括工农的教育,失业人员的教育,老知识分子的教育,老干部的再教育,都需要在我们的学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9],等等。
周恩来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关心教育问题,而且对人才自身的发展也相当关注。1963年7月22日,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周恩来号召广大同学要“全面发展,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指出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改到老”[11]。
周恩来的这些思想,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2];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4],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5],等等。
在狠抓教育问题过程中,周恩来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教师问题。1953年12月,他以政务院总理名义署名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强调指出:“高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影响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培养,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也就影响国家培养建设干部的计划和国家建设计划的完成”[16]。随后1956年9月,他在党的八大上做报告指出:“目前在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方面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师资和学生质量不高。因此,必须从高等学校毕业学生中间抽调适当数量的优秀学生,培养更多数量的研究生,并且有重点地选派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和教师出国学习我们缺乏的学科,以增加师资”[17];并一再强调“师资培训不好,将来学生也教不好”[18]。
要提高教师素质,周恩来认为“今后必须有领导地、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与业务水平”[19];提出“新老教师应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一致,以便做好教育工作”[20];并强调指出各高等师范学校应“抓紧教学改革这一中心环节,……逐步地将旧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21],等等。
周恩来的这些论述,如今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同样对教师问题高度重视。报告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2],要“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23],要“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4],等等。这些论述,可以说,和周恩来关于教师问题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
新中国建国初期,一方面,国家需要大量各种建设人才;另一方面,国家财政还不具备大规模兴办学校的实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使其达到国家建设的需求呢?周恩来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办学主张,即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法。早在1950年6月,《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就指出:“在教育方面,也要‘公私兼顾’”[25]。紧接着,在1952年3月,他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又提出“为满足目前国家对技术干部的迫切需要,及时完成为国家培养大量技术干部的任务,现阶段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工作,必须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各主要工矿企业和农场,在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的指导协助和统一计划下,大家动手分工合作来共同进行”[26];多次指示各地应“协助工矿企业、机关和团体办学,协助办好私立学校,允许群众和工商业家继续兴办学校”[27];并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有关业务部门应鼓励此类学校的设置,并加强领导,使其有效地为国家建设服务”[28],等等。
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和五、六十年前相比,当然有了很大的不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财政条件的极大改善,我们的财政当然完全有能力大规模兴办学校和投入教育,并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29],但我们仍然要借鉴周恩来多种形式办学的思想,因此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30]。可以说,这也是周恩来教育思想对我们的现实影响。
注释:
[1][2][3][4][8][9][10][11][16][17][18][19][20][21][25][26][27][28]《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 1版,第 31,34,71,71,36,35,206,216,92,140,231,88,94,95,11,67,85,70 页。
[5][6][7][12][13][14][15][22][23][24][29][3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解放军报》2012年11月18日第1、3、4、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