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萍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1936年前后,成千上万爱国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为理想奔赴延安,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形成。这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深深地影响着20 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方向、面貌和精神心理的知识群体。凭借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文化素养,知识分子群体积极作为,让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究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推入到一个高速和多产的时期。大批高质量译著出版,众多有卓见的理论文章问世,无不彰显着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贡献。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时期,延安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的翻译与出版率先推动了这一进程。抗日战争前后,延安汇聚了一批从欧洲诸国及苏联、日本等国家回国的人才,例如,留学日本的有王学文、何干之、叶以群、周扬、艾思奇等人,留学苏联的有师哲、杨松,留学法国的有艾青、陈学昭,留学德国的有江隆基,留学美国的有高士其等人。这些知识分子具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并且其中一些人早年就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对于翻译和推广马列著作具有十分的优势。“当时(马列)经典著作的出版中心已经转移到革命的圣地延安,这就为有系统地大量翻译和出版这类书籍创造了较过去大为有利的条件”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马列学院编译部和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两个专门的翻译机构。知识分子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翻译马列原著并进行译著的出版发行。尽管战争时期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匮乏,边区条件有限,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延安知识分子还是凭借自身过硬的理论优势,细致精准地工作,使得这一时期出自他们之手的译文普遍具有较高质量,译著作品出版后具有较大影响。主要作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及《联共(布)党史教程》等。抗战时期全国翻译、出版的30种马列译著中,知识分子群体在延安翻译、出版的就有18种。在翻译和出版马列论著的同时,知识分子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借助译著的推广服务抗战及推动边区建设。他们利用“丛书”的形式,对马列著作的研究翻译形成专题出版,较为系统的翻译了马列著作,推进了边区的文化教育和政治宣传工作;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实践,服务于党在抗战时期中心任务的需要。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有重点的翻译出版了大量有关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及中国革命问题及军事斗争理论方面的著作。可以说在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聚集在延安的知识分子对马列著作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了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深化了党的干部教育工作,也有力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进程。
艾思奇、何干之、张如心等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及当时面临的革命实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着手进行探讨,发表个人见解文章,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展开,扩大了当时边区乃至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艾思奇等发表了大量文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进程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思格斯所发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的科学规律,承认它有一般的指导的作用,而同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这些规律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中间,因着客观条件的差异,而有着各种各样特殊的表现形式。因此,当我们在中国的社会里来应用来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到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也必须要具体地了解中国的社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是由于中国自身本身早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它的基础,是在自己内部有着根源”。这些论述与后来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论述十分接近,两者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都认为应该根据中国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定律等。有资料表明,毛泽东正是选择性地吸收了艾思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论述,来作为自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一种重要理论资源。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旗帜鲜明地抵制和批评了党内的教条主义与主观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艾思奇提出,首先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教条主义,二是事务主义或实际主义。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遵循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要把握辩证法唯物论本身的基本观点,这只是研究的开始和准备。第二步.就要暂时丢开哲学公式,对所遇到的现实事物的本身作具体的考察。第三步.在辩证法唯物沦的引导下,分析事实材料的各方面,并把握这一切方面的联系,这就是要把握辩证法唯物论法则的具体表现”。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倡和追求.为毛泽东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1938年10月,毛泽东正式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任务。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并确立为全党指导地位的重要时期, “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被一致认为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其中除了刘少奇、张闻天等党的领导人的贡献之外,延安知识分子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推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有见地的阐释,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还积极投身毛泽东著作的理论创作之中。延安知识分子对毛泽东思想理论的贡献几乎贯彻其提出、完善以及成为体系的全过程。
1941年2月到1942年2月,张如心率先在《解放》、《解放日报》、《共产党人》等当时延安重要的报刊杂志上接连发表六篇文章,研究毛泽东的思想。文章中首次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毛泽东主义”等概念,他认为:我们党 “应该是忠实于列宁、斯大林的思想, 忠实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文章对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作用进行较为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出“我们党, 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党长期斗争丰富的经验, 根据他对中国社会特点及中国革命规律性的深邃的认识, 在中国革命诸问题的理论和策略上, 都有了许多不容否认与不容忽视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毛泽东的言论和著作“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典型的结晶体”。这些概念和观点的提出推进了当时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了解。
时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邓拓也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做出了较为深刻全面的研究。他在1942年《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和1944年为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的《毛泽东选集》所作的《编者的话》前言中分别使用了“毛泽东主义”、“毛泽东同志的学说”、“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及“毛泽东思想”四个名称来形容毛泽东思想。这为 “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诞生提供了参考和范式。邓拓认为,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政治科学中的国家与政权思想,是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他谈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为:毛泽东同志“真正掌握了科学的马列主义的原理原则, 使之与中国革命实践密切结合,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并且指出“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领导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的伟大革命斗争, 所以能够成为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全面巩固的广大群众性的坚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 就因为有了毛泽东主义”。因此,要保证中国革命的胜利, 全党同志“必须彻底的团结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之下”。艾思奇、杨松、果林、张平化、何长工等也纷纷撰文从不同视角研究了毛泽东思想及其理论。这些论述和成果为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化和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艾思奇、吴亮平、温济泽、张仲实、周扬等知识分子,积极参加了毛泽东著作的编辑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应党中央的安排参与了毛泽东个别理论著作的写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是集合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之力完成的,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为例,编著者就包括毛泽东、李维汉、杨松、吴亮平等人,此外《新民主主义论》吸收了何干之、吴玉章、周扬等人的理论观点。为配合毛泽东著作书籍的出版,艾思奇、张仲实、张如心等人发表大量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文章,对毛泽东思想及其理论进行强有力的宣传。
[1]王海军.真理的追求——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朱鸿召.延河边上的文人们[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3]梁星亮 杨洪.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