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
厉以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危机导向,另一种是利益导向。过去30几年,改革虽然在总体上好像是利益导向,但是具体到每项改革实际上几乎都是危机导向。粮食不够吃了,于是就有了包产到户;中央财政没钱花了,于是就有了分税制;国有企业亏损严重,于是就有了“抓大放小”;城市建设资金不足,于是就有了土地财政,等等。但是,时至今日,继续依靠危机导向来推动改革,就有可能把中国推入更大危机之中,再来改革恐怕就太晚了。我们现在所缺少的就是设计出一种主动推进改革的机制,从危机导向更多地走向利益导向,实现发展制度的主动创新。
有学者提出,现在中国已进入有限权威时代。一方面,中国基本的社会政治格局已经从拥有一个相当甚至绝对权威的改革设计者转向改革者本身权威有限的局面。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一方都不具有绝对权威性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一些决策者认为制度创新有一定风险,不如讲好政治,按上级规定在既有框架内发展保险。
还有一点是改革共识的缺失。有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某些改革措施在实践中也有脱离公共利益的倾向,引发了人们对改革的一些批评意见,并进而对整个市场化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质疑。如果说过去改革主要的阻力是意识形态因素,现在的改革则进入利益博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