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巴代提古力.吐尔孙 如斯坦木江.阿不都沙地克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在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具有社区性质的小型社会,即城市多民族社区。它的出现使得城市民族关系变得极为复杂而且敏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不一样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不同的兴趣爱好的民各族成员在同一个城市社区里生活,自然会产生社区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沟通,交往日益增多,这是多民族聚居产生的相对的积极方面,但是,在看到多元化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每一文化的排他性也决定了各种矛盾的产生,这是对多民族社区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况且在城市社区人口数量多,密度高,异质性强,社会关系的匿名性和非人情性,生活习惯,文化水平,财富,职业等差异性大。这种对城市多民族社区发展和和谐社区建设变得复杂和困难。并且乌鲁木齐市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相对的欠发达并存,所以在乌鲁木齐市多民族社区发展不仅对当地民族和区域发展,而且我国城市发展,共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区是城市的基层组织形式,和谐社区建设是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多民族社区的发展方向;多民族和谐社区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区和社会民族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因此,建设功能齐全的和谐社区是推进天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内容。从社区管理层面上,乌鲁木齐市管理者意识到必须不断加强社区建设,社区范围内和社会层面上加强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调整和协调社区不同因素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建立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这就要求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多民族社区从实际出发,确立方案和步骤,有针对性的解决社区建设的有关问题。因此,社区发展从单一功能的经济共同体向多种功能的经济社会共同体转变。
自2001年以来,在乌鲁木齐市管理委员会和社会力量的倡导和支持下,近几年来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在组织建设方面,加强了社区党的组织,建立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和建设生活方面的服务需求。把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公同参与相结合,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支持社区建设。
尽管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各项工作在近几年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展,但距离发展目标还远,在很多方面仍有不足。从笔者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实地调查的结果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给社区稳定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常在街道有序管理制造了一定的障碍;其次,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由于语言和自身文化等原因,找不到工作;最后这些少数民族的福利、医疗、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的权力收不到。这些现象都给社区民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城市的多民族社区,既然存在多民族,就必然民族问题,在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交往中,不是会引发一些民族纠纷和冲突,虽然基本上没有以宗教信仰差异而产生矛盾,但是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还有待进一步融和。如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不尊重的言行,这些行为都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容易引起民族纠纷甚至上升为民族矛盾。
虽然社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带来多远民族文化共存的现象,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互动很大程度上有益民族融合,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每一种文化的个性决定了文化的排他性,他们在日常交往中出现不同信仰和文化的碰撞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各种民族的融合和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碰撞摩擦如果不能达到正向引导,会对社会主义和谐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如何保证各种民族在社区内的求同存异,这对于构建多民族和谐社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社区工作仍崛起步阶段,但距离社区工作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笔者在几个社区实地调研中得知,近年社区积极组织广大居民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精心文化活动,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各项社区服务,但是,调解民族之间的矛盾、青少年教育、老龄工作则发展相对不足,社区服务功能并不健全。同时,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民主意识、培养社区参与、互助、自立能力等方面具有长效机制的问题,社区工作者重视不足,这将社区工作缺乏长期规划。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社区建设和发展具体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和各社区中心,社区缺乏有效地社会支持系统,仅凭社区的力量难以适应社区长远发展需要。因此,在社区社会支持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和职能部门仍习惯于把工作任务和要求下达社区,而没有把配套性的指导和服务真正送到社区。社区在整个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掌握的资源与其需要承担的职能不协调,这将社区很难自主开展工作。
我国城市多民族社区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体是由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文化背景和处于不同组织中的个体所组成的,这就决定社区成员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所以,一个社区的良好关系网络的是社区文化,其构建需要以文化建设为中心来开展。一方面要在社区居民中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系统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社区要为具有不同价值积淀的各民族居民营造一个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和谐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和而不同”文化理念,以使社区居民逐渐树立起求同存异,多元共生的文化价值理念、和睦相处,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基本的价值理念。
一是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议由政府组织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来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的基本文化需求;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内机关单位、学校的现成资源,为社区和谐文化构建提供物质支撑。二是多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除了各民族节日的大型节庆活动外,还可以举办民族文化艺术活动、联欢会、读书会、各种体育比赛,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服务。三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社区运作机制。由政府牵头,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非政府组织的中介作用,并启用起少数民族干部,有效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干部和群众由于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矛盾纠纷。
多民族社区的居民大多数是由起步互不相识的人构成的,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由于居民对社区缺乏信任,没有归属感,导致社区居民不关心社区事务,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社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参与率。首先,通过组织社区内外丰富多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动员社区内各主体积极参与,大力培育社区信任网络和体系,加强社区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内外组织之间的信任程度。其次,努力搭建居民交流平台让居民彼此熟识的场所,使之在职业工作以外所形成的新的社会联系中寻求充当更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参与中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1)再次,规范制度化参与,扩大非制度化参与。应积极发挥社区内的各个协会组织和文化体育社团他们的作用,扩大社区参与的范围、拓宽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激发出社区成员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社区建设与发展仅仅依靠社区组织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应积极挖掘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建立社区工作社会支持系统,谋求社区内外的和谐发展。首先,应积极寻求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的支持。应充分利用驻区单位、志愿者组织、社团和区外资源进行整合。其次,注重社区内外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由于多民族社区中有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少数民族社会精英,他们拥有社会声望,积极热衷于公益事业,可以在这些人群中有影响力、权威感和号召力的居民带头人,给予志愿活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构建社区志愿活动发展的生态环境,推动居民参与率。
综上,多民族社区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社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协调,是人口、组织和文化的协调。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中,应该始终以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为重,增强多民族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兼顾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等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使城市民族社区的和谐构建和协调发展变为实现。同时该看到的是,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在进行社会建设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发展目标。
注释:
(1)2012年民族学博士点、自治区重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乌鲁木齐市多民族社区发展历程调查与分析》(XJSDMZ Y004)课题成果之一。
(2)徐忠振,徐珂.走向社区治理.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
[1]王文棣:《对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战略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11期
[2]仇晓玲:《关于多民族社区和谐构建的研究——以郑州市管城区北下街社区为例》,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7期
[3]杨西:《关于城市多民族社区和谐构架的研究——以城都市浆洗街民族社区为例》,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11期
[4]杨作清:《新疆社区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