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锁江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5)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结构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内容。上层建筑分为政治设施和意识形态两种内容。(1)意识形态从属于政治设施。私有制社会的经济基础造成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基础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认为:“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资本和劳动是两大阶级的典型特征,也就构成了经济基础的一对矛盾。上层建筑中的政治设施和意识形态,都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为资本服务。而资本的本质,是可以获得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是资本的真正源泉。从而可以看到,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论,是劳动、资本、权力。
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家)权力,宣称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但在本质上是为资本服务。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国家)权力,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国家权力必须为劳动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必然具有权力型的领导地位。
权力在人类社会结构中最具有强制力。伯特兰·罗素的《权力论》有些模仿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某一种形态的权利(例如财富),只能获得局部的成功。”他还认为:“社会动力学的规律——我主张——只能用权力来加以说明。”(4)笔者认为,所有制也是一种权力。很多时候,经济学家喜欢用产权来代替所有制。如果资本所有者没有使用、收益、处分、变卖的权利,那么单纯的拥有生产资料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我国已经签署世界人权公约。每个人的任何生活行为,都涉及到了权力的问题。一个行为具有合法性,人就具有行动的权力。一个行为受到禁止,这个人就被权力部门强制约束。人无法离开权力而生活。
人同样不能够离开物质世界而生活。公有制也是保证人们占有生产资料,而不是一无所有。公有资本也是资本,占有公有资本的无产阶级,在整体意义上与占有私人资本的资产阶级并没有截然的区别。人的物质化生活,必须借助于劳动工具和生活资料,所有的一切物质资料,都是资本化的物的形式。唯物主义强调,人对物质的依赖性是不可转移的品质。资本是物作为符号化的代表,是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和人的关系。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也必然是关系的存在的。资本就代表了物化了的社会关系。
权力作为上层建筑,必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中,资本主义国家权力要维护的必然是资本。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要维护的必然是劳动。资本主义对劳动进行压迫,必然激发起革命倾向。而传统社会主义消灭社会资本的存在,搞了计划经济。人民单纯依赖政府的生产组织,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多元的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只能是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允许民营资本的存在,进而用资本组织现代化的生产。《论资本社会》(5)作者提出:“工业化、资本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作者还提出:“我们一定可以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化将人类工业化推向一个新高度。”对资本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有所阐发。作者提出了工人阶级要领导资本化的命题。作者说:“人类历史上的资本社会阶段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段落构成——私人资本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公有资本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6)作者在劳动和资本关系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劳动主导资本。”
首先,权力要协调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早期有“劳资两利”的思想。第二,权力要获得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如果一个弱势的政府或者公共权力,将会导致社会事业的弱化,进而社会结构出现问题。第三,权力来自于资本和劳动的支持,但是不为资本所控制,否则就是资产阶级专政。权力要为劳动服务,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掌握。社会主义国体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建国后三十年,无产阶级专政出现了某种混乱。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政治成熟的政党才能实现其的远大使命,即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权力和资本对劳动,有着非常现实的作用力。只有通过占有劳动,资本才能实现增值。而只有通过拥有物质财富,才能拥有人力资源(公职人员和军事暴力),进而能够获得人们对权力的效忠和认同。劳动是最基本的单位。资本掌握了少数的劳动。而权力则掌握多数人的财富和劳动。
《易传<说卦传>》提出:“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7)天地人被称为三才之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从二者可以看到,天地人三才之道,是中国人朴素世界观的核心内容。现代社会结构中关键的三个因素是:劳动、资本、权力。这个结构可以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进行比较。这个比较如下:
天——权力
地——资本
人——劳动
中国古代把权力作为君道的核心。而君道往往以天为象征。所谓“天命”、“天宪”、“天子”。皇帝祭天等行为,是典型的权力崇拜的行为。中国俗语把政权更迭称作为“变天”。按照阴阳的说法,天属于阳,地属于阴。天的刚健阳动,象征着权力在社会上令行禁止的强制执行力。程颢提出:“‘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君德也。君德即天德也。……‘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君道也。君道即天道也。”(9)《礼记》的“毋不敬”,主要是教育统治者(君)要能够“居敬”才能够“安民”。《易传·颐》也提出了:“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10)的思路。君道君德的安民特性,与天道天德的哺育万物,容纳万民的精神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讲究天时地利。地利不仅是有利的地形,而且是一切财富和物质资源的源泉。土地、山林以及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动植物食物,都来自于地。地作为阴,代表着“物”。显然人离不开物,人也离不开对物的资本化。资本是商品阶段的特有现象,但是人类的生产工具比如是自然物的人化。而资本化则是方便物的社会化组织生产。所以,笔者认为,以地道代表资本,是符合古人思维逻辑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都认为,人的实践本质在于主观能动性。劳动是人类实践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能动性最重要的方面。以人道来代表劳动,具有逻辑性。人道中的仁义,是社会关系属性。而人的劳动是社会化的劳动。人通过社会化劳动完成了人的各个器官的人文化。人类的劳动是集体劳动。人是一个类的存在物,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物。离开了社会化,人就无法诞生和存在。所以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精神属性,也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以仁义为内容的人道,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关系的论述。劳动也是人的本质性活动。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笔者把人道和劳动放在一起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定义。
上层建筑中除了权力部门,还有意识形态的内容。意识形态往往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中都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虽然体现了权力的要求,却不等同于权力。通过三层结构和三才之道的比较,笔者认为意识形态更符合“道”的含义。意识形态,就是用来描述社会发展之道,就是坐而论道。意识形态,就是人们的社会思考,其中包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古代都属于论道或者道学。所以,笔者最后提出,意识形态具有论道性质,是社会之道的一种诉说。
通过分析唯物史观,确立“权力、资本、劳动”的三层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研究的中国式的方法。而中国古代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最为原始的模型。这个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化。
注释: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51。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9。
(4)权力论:4。
(5)本文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06(1)。
(6)在吉祥之林耕耘:29。
(7)周易译注:280。
(8)老子译注:101。
(9)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语一:164-165。
(10)周易译注:95。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月第三版.
[2]伯特兰·罗素,著.吴友三,译.权力论.商务出版,1991年第一版.
[3]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
[4]在吉祥之林耕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5]老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
[6]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