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红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3)
潘姓之一源
——由鲜卑破多罗氏所改者
王春红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3)
本文就潘姓之一源,即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改鲜卑复姓为单姓时,将其别部“破多罗(兰)”氏改为潘姓者,进行梳理、分析,对其后代之显于世者,也作出了考证。
北魏;孝文帝;改姓氏;鲜卑别部;破多罗氏;潘姓
潘姓作为中国姓氏大家族中的一员,学界或民间,就其姓氏起源有着诸多不同的见解。本文只就其中一支,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制时,将鲜卑破多罗氏改为潘姓者,做一简单梳理、分析。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作为中国历史上出身于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是第一个建立统一中国北方政权的人。其自有许多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在孝文帝施政期间,决定迁都洛阳,①大规模推行汉化改革,②无疑是其个人政治生涯及北魏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北魏都城初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在建国初期,是适于国家政权统治之需的。但伴随着北魏疆域的不断开拓,偏于北方的平城已不再适应北魏统治的需要。迁都洛阳,是北魏统治局势所逼,也为孝文帝全面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孝文帝太和朝(北魏孝文帝年号,公元477-499年)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中,将鲜卑复姓改为汉姓单姓,即为重要一举。
《资治通鉴》卷一四○萧齐建武三年③春正月条,记载了孝文帝改姓的完整诏令曰: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又《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载: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初安帝(拓跋岳)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拓跋隣)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西方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上引材料表明:孝文帝在太和二十年确有改鲜卑复姓为单姓之举,且规模很大,这无疑是其推行汉化改革决心的一个力证。
具体到“破多罗氏”之改“潘姓”者,史籍中还有以下几条史料。
《元和姓纂》卷二十六“潘·河南”条:河南 后魏官氏志破多罗氏改姓潘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三“三十九过”条:破多罗 后魏代北人姓,后改为潘氏。
《万姓统谱》卷二:潘氏有二:楚之公族,以字为氏。又破多罗氏,改姓潘氏。
对比以上所引史料,可知在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为单姓时,确有将“破多罗氏”改为“潘姓”之举。
关于“破多罗部”,史无单独立传载之。据姚薇元先生在其《北朝胡姓考》一书之内篇“四方诸姓·潘氏”条中考证:按破多罗本部落之名,即《魏书·太祖记》之破多兰部也。
可见,“破多罗”本为部落之名,属于少数民族出身无疑。而在中国史料中,对于少数民族之部名、地名、人名,译法不一者,不胜枚举。下面即考证“破多罗”与“破多兰”之关系。
先将诸史书中相关史料引证如下:
《魏书》卷二《太祖记》:天兴(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年号,从公元398-404年)四年(公元401年)十二月辛亥,诏征西大将军常山王遵等率众五万,讨破多兰部帅木易干……五年(公元402年)二月癸丑,征西大将军常山王遵等至安定之高平,木易干率数千骑与(刘)卫辰、屈丐弃国遁走。追至陇西瓦亭,不及而还。获其辎重库藏,马四万余匹,骆驼、氂牛三千余头,牛羊九万余口,班赐将士各有差。徙其民于京师。
又《魏书》卷九五《姚苌传》姚兴附传:太祖遣军袭兴高平公没弈干。干弃部众,率数千骑与赫连屈孑(屈丐)奔于秦州。追至于瓦亭。
《魏书》卷九五《铁弗刘虎传》:姚兴高平公破多罗没弈干妻之(屈孑)以女。
《魏书》卷一○三《高车传》附记“破多兰部”事:率屯山鲜卑别种破多兰部,世传主部落,至木易干有武力,壮勇,劫掠左右,西及金城(在今甘肃臯兰县西南),东侵安定(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数年间,诸种患之。天兴四年,遣常山王遵讨之于高平(今甘肃固原县治所在)。木易干将数千骑弃国遁走。尽徙其人于京师。余种分迸,其后为赫连屈丐所灭。
《册府元龟》卷九八四“征讨第三”:(后魏道武天兴)四年十二月,诏征西大将军常山王遵等率众五万,讨破多兰部木易干。
对证以上诸书,可知“破多兰部”即“破多罗部”,为鲜卑之别种,正是少数民族中以部落为氏者。姚兴高平公,即其部帅没奕干。正是在其统治时期,破多罗氏为北魏所灭。其部众之大部,被徙于京师(当为北魏前期之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余部后为赫连氏所灭。正是这被徙于京师之大部,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公元477-499年)迁都之时,随迁河南洛阳。并在孝文帝大举改鲜卑复姓为单姓时,改为潘姓。
在前引《元和姓纂》卷二十六“潘·河南”条:“河南后魏官氏志破多罗氏改姓潘氏”之后,同卷同条引“潘威家状及世系”云:十四代祖,(曹)魏尚书④仆射子孙,因晋乱没蕃,遂居代北。后魏潘长怀朔镇北将。生永。永生相乐,北齐司空、河东王。唐监察御史潘玠,世居信都,称相乐之后。玠生炎,礼部侍郎。炎生孟阳、高阳,孟阳户部侍郎,高阳晋州刺史。
检诸史籍,潘勖只在《三国志·魏志》卷二一中,有如下记载信息:尚书右丞河南潘勗(文章志曰:勗字元茂,初名芝,改名勗……(汉)献帝时为尚书郎,迁右丞……二十年……病卒,时年五十余……魏公九锡?命,朂所作也。朂子满,平原太守。亦以学行称。满子尼,字正叔。尼别传曰:尼少有清才,文辞温雅……尼从父岳,字安仁。岳别传曰:岳美姿容,夙以才颖发名,其所著述,清绮绝伦……尼、岳文翰并见重于世。尼从子滔,字汤仲。晋诸公贊滔以博学才量为名。永嘉末,为河南尹遇害。
在史料中查找上述人物信息,只在《晋书》卷五五有《潘岳传》,是对此间潘姓之单独立传者: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邪内史……岳从子尼。
将两条史料进行对照,可知潘勖、潘岳为堂兄弟,且两支系的世系,传承记载清楚,系荥阳中牟人,当为汉姓出身。且从其家族人物多以文才显,得到进一步确证。⑤
而《元和姓纂》“潘威家状”所记之世系,将祖上追溯至曹魏尚书潘勖,当为家状中普遍存在的子孙缘饰之辞,不足为信。因为在潘勖与后魏诸潘氏传人之间,世系记载并不清楚。对“家状”中后魏及以后之潘姓人物:长、永、乐、玠、炎、孟阳、高阳进行查找,唯潘乐、潘孟阳立有专传。
《北齐书》卷一五《潘乐传》:乐,字相贵,广宁石门人也。本广宗大族,魏世分镇北边,因家焉。父永,有技艺,袭爵广宗男。乐初生,有一雀止其母左肩,占者咸言富贵之征,因名相贵,后始为字。及长,宽厚有胆略。初归葛荣,授京兆王,时年十九。荣败,随尒朱荣为别将讨元顥,以功封敷城县男。齐神武出牧晋州……累以军功拜东雍州刺史……镇河阳,拜司空。齐受禅,乐进玺绶,进封河东郡王,迁司徒……天保六年(北齐文宣帝年号,即公元555年),薨于懸瓠,赠假黄鉞太师、大司马、尚书令。子晃嗣……(晃)尚公主,拜附马都尉。武平(北齐后主年号公元570-576年)末,为幽州道行台右仆射幽州刺史。周师将入邺,子晃率突骑数万赴援,至博陵知邺城不守,诣冀州降周,授上开府。隋大业(隋炀帝年号,公元605-618年)初卒。
《旧唐书》卷一六二《潘孟阳传》:潘孟阳,礼部侍郎炎之子也。孟阳以父荫进登博学宏辞科,累迁殿中侍御史,降为司议郎……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806-820年)十年(公元815年)八月卒,赠兵部尚书。
分析上述史料,可知潘乐为“广宁石门人”,据姚薇元先生考证,“广宁属朔州,朔州即怀朔镇之所在”⑥,因“魏世分镇北边,因家焉”,是戍守北魏北方边镇者。再看其家风,乐父永“有技艺”、乐“及长,宽厚有胆略”,因“军功”官职累迁。而潘孟阳也是“以父荫进登博学宏辞科”的。所以,从家风来说,如是汉族之出身大族者,必不会如此。说其是由鲜卑之别部改姓而来,确正合适。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潘姓之源流中,确有一支是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改鲜卑复姓为单姓时,由出身少数民族之鲜卑别部——“破多罗”或“破多兰”氏,改为潘姓者。且在其后人中,也是代代有传人。
注释:
①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②改革内容包括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③即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④据姚薇元先生考证,当为曹魏潘勗。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2版,第219页。
⑤因为从曹魏时期开始,士族阶层登上历史舞台,其家族均有一鲜明的特性:即其家族世系间的文化传承,家学优势。
⑥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2版,第219页。
[1][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唐]林宝.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1994.
[7][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94.
[9][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10]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7(2).
王春红(1976-),女,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讲师,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隋唐史及温州区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