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

2013-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书社甘泉心学

徐 捷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湛若水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研究湛若水的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明代心学思想体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加精确的把握明代心学思想发展的脉络。而研究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也更加便于我们理解湛若水的心学思想。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是广东增城甘泉都人,学者称他为甘泉先生。他是陈献章最著名的弟子,继承了陈献章的心学思想,但是又不局限于陈献章的“静中养出端倪”,体悟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方法,深得陈献章的称赞,并视他为江门学派的传人。在湛若水的心学思想中,他认为:“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1)这就把心和理统一起来,心就是理。这个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就存在于人心的。在《心性图说》中,他详细解释了他的思想:“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验,具生意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端也,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2)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湛若水认为心不仅仅是一个人体器官,它还有感知外界的功能,这就称为性。性就是心,是人所内涵的天理还没有显露出来的状态。在这时,天理还处于看不见的状态。当心与外界开始接触的时候,最开始表现为同情、好恶等等辨别是非的感性思想,然后又表现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心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能力以及道德标准就是天理,并由此产生出万事万物。所以说,天地万物的本源就是天理,就是人心。但是,并不是所有产生知觉或能力的心都是等同于天理的心,只有能体认天理的心才是等同于天理的心。天地万物只有在人的心对其进行体认之后才具有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湛若水才认为心即天理。他所说的“天地古今,宇宙内只同此一个心”(3)不是指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心产生的,而是认为宇宙中的一切是否具有价值或者它的价值的大小,都是以能够体认天理的心为标准的,只有人的心对其进行评价,它才会具有价值。从这里,可以看出湛若水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湛若水的“体认天理”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对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行反思,把道德修养贯彻到方方面面,这是他的“体认天理”的最终目的。如何“体认天理”,湛若水又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修养方法,他的学生将之概括为三点:“先生之教,惟立志、煎销习心、体认天理三言者为切要。”(4)其中,立志和煎销习心(5)是方法和途径,“体认天理”是最终目的。“天理”是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封建伦理道德。比如,他说:“孔门所谓中庸,即吾之所谓天理”。(6)通过随处体认的方法使人的行为和思想,都处于天理的范围之内,以天理的内容和圣贤的标准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各个方面。“随处体认天理”是湛若水思想中独有的道德修养方法,湛若水说:“圣学功夫,至切至要、至简至易处,总而言之,不过是随处体认天理。”(7)要正确地理解“随处体认天理”的含义,首先要先弄清“随处体认天理”的主体、客体和“随处”指的到底是什么。在湛若水看来,“随处体认天理”的是心,就是指人的主体精神。“随处体认天理”的客体是封建伦理道德。“随处”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含义:在空间上,表示的是内与外的范围;在时间上,表示即是动,也是静。“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8)在这句话中,心、意、身表示的是内,家、国、天下表示的是外,寂属于静的范围,感属于外的范围。这样,湛若水吧体认于内的心、意、身与体认于外的家、国、天下结合起来,这就把心和物联系起来了。对此,他批判了王阳明,认为他只重心而轻物,重内而轻外。“随处体认天理”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的每件事情上,无论大小,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要认真努力,在内外两方面锻炼自己,体认天理,以封建道伦理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追求圣人的境界而奋斗。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修养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主敬”说。“敬”就是保持高度严肃的心态,对修身、养心一丝不苟,使人时刻保持清醒状态,持敬畏谨慎的态度,以激励人们保持修身的自觉性。湛若水对敬是非常重视的。“敬者,圣学之要,自古千圣千贤,皆在此处用功,体认天理皆是这个大头脑,更无别个头脑。”(9)他认为敬是体认天理的主导思想,立敬是人们进行修养和成为圣人的关键。

第二,“勿忘勿助”说。湛若水说:“勿忘勿助乃所有事之功夫……舍勿忘勿助则无所有事而天理灭矣。勿忘勿助之间与物同体之理见矣。”(10)所谓“勿忘勿助”就是保持心境的平和,是一种没有杂念的本然状态。

在湛若水看来,敬和勿忘勿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点上,湛若水的思想是存在矛盾的。既然要人们保持空虚无念的心境,那么就不应时时刻刻惦记着以“天理”道德规范去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反过来说,既然惦记着用“天理”道德规范去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那么又怎么能做到勿忘勿助呢?可以说,在自圆其说这点上,他没有王阳明做得好。

在“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中,湛若水倡导知行并进和动静合一。知行关系是哲学家不能避免的一个话题,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讨论过,但是都在知行的关系上偏重于一方。直到湛若水提出了知行并进说,才在知行关系上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学法。所谓“知”主要指的是道德认知,“行”指的是道德实践。湛若水批判了自孔孟以来的“先知后行”的观点,他认为这把知行分离了。他从体认天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人们在体认天理的过程中应该贯通知行,行能检验知是否正确的,而知能对行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所谓随时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者,若然则知行并进矣。”(11)湛若水用车轮来比喻说明知行的关系:“‘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如车两轮。夫车两轮,同一车也,行则俱行,岂容有二?而谓有二者,非知程学者也。鄙见以为如人行路,足目一时俱到,涵养进学岂容有二?自一念之微,以至于事为讲习之际,涵养致知,一时并在,乃为善学也。”(12)涵养指的是内在的工夫,是形成道德修养的过程;致知是指外在的工夫,是外在知识的学习。这样,湛若水把知行、内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架构。除了知行并进之外,湛若水还强调动静合一。他指出:“我所谓体认者,非分未发已发,非分动静。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随未发已发,随动随静。盖动静之吾心之本体,体用一源故也。”(13)他认为不管是静的、还没有开始体认的事物,还是动的、已经开始体认的事物,都属于体认天理的范围,打破了内外、动静的界限。“随处体认天理”并不是说到处都是天理,而是说人们对天理的认知,不受条件的限制,即不受内外、动静的限制。对于静坐,湛若水也给出了范围,他吸取了陈献章“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的合理之处,认为:“静坐久,隐然见吾心之体者,盖为初学言之。”(14)初学者适合采取静坐的方法。但是,静坐是有场合、时间和条件的限制的。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在对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怀疑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湛若水的学术地位,在他生前与王阳明是并驾齐驱的。《明史》中是这样说的:“若水初与守仁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15)从思想的演变过程来看,湛若水处于陈献章到王阳明的中间环节,他对陈献章开创的江门心学有所发展和修正,在明中期的心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湛若水提出了一条和程朱理学完全不同的治学修养方法,强调了人的自主意识,把抽象的天理寄托在了人的具体存在上,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锻炼心性,以达到人性和天理的统一。同时,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修养方法端正了当时的学风,批判了当时的学者对治学修养的不正确的态度,纠正了当时把求学问道作为谋求官职和名利的工具的不正之风,提倡入世,坚持了儒家的正统修养思想,与前人相比具有进步对意义。

虽然,湛若水的心学思想最后衰微了,但是从黄宗羲《明儒学案》的结构安排和明史《儒林传》的描写,可以看出在当时他的思想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总的来说,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体系,是对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同于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又有所区分,是有自己特点的心学思想,是明中期思想体系的重要思想构成。

[1]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库全书·集部五六、五七.济南:齐鲁书社,1966.

[3]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重庆出版社,2009.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陈奇.湛若水心学探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4).

[7]刘兴邦.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价值意蕴.求索.1999(4).

[8]朱汉民.湛若水的伦理思想.船山学刊.1996(1).

注释:

(1)陈献章.与贺克恭黄门.陈献章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7:40。

(2)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11).四库全书·集部五六.齐鲁书社,1996。

(3)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441。

(4)黄宗羲.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一(卷37)《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8).四库全书·集部五六.齐鲁书社,1966:596。

(6)“习心”指的是人由于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而产生的邪念,以及人由于长期受到某种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恶习,相当于人欲。

(7)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2).四库全书·集部五六.齐鲁书社,1966:576。

(8)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2).四库全书·集部五六.齐鲁书社,1966:531。

(9)黄宗羲.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一(卷37)《答学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889。

(10)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库全书?集部五七.齐鲁书社,1966:56。

(11)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9)四库全书·集部五六.齐鲁书社,1966:608。

(12)黄宗羲.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一(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库全书?集部五七.齐鲁书社,1966:214。

猜你喜欢
书社甘泉心学
支部联建润“甘泉”
走近岭南大儒
利群书社
利群书社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