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前期东北的契丹蕃将

2013-08-15 00:46李晓明
黑龙江史志 2013年22期
关键词:旧唐书契丹中华书局

李晓明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试论唐前期东北的契丹蕃将

李晓明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唐前期在东北的契丹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通过控制契丹蕃将来控制契丹族众,是一种蕃将管理体制。对契丹蕃将的管理主要有赐姓册封、入朝宿卫和充质、赐婚尚主等手段,来用以对契丹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了唐代藩将的汉化,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唐朝;蕃将;契丹族;民族融合

唐前期东北契丹族蕃将对唐朝东北边防和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目前尚缺乏对唐前期东北契丹蕃将的专门性成果,已有研究都是综合性论述(1)。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唐前期东北契丹族蕃将作为研究对象,以唐前期东北边防和边疆为研究取向,对该问题重新加以诠释,希望有助于加强对唐代东北史的整体认识。

一、唐前期契丹蕃将体制的形成

契丹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四世纪初时开始记载于我国的历史文献中,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潢水的南面,黄龙的北面,《旧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契丹,居黄水之南,黄龙之北”(2),同样《新唐书》也是这样记载的,“魏青龙中,部酋比能稍桀骜,为幽州刺史王雄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3)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西辽河的北源)的南面,吉林省农安县(隶属于长春市)的北面,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和吉林省西部地区。契丹族原为东胡人,活动于鲜卑山一带。“契丹,本东胡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4)距离长安东北五千三百里,东面与高句丽相邻,西面与奚族相接,北面是室韦,在营州(今在辽宁省境内)的北部,居无定所,以游牧为主,逐列四方的生活习性。“在京城东北五千三百里。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逐猎往来,居无常处。”(5)契丹族的风俗习惯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浓重的地域色彩,其死丧无葬也说明其原始文明水平较中原王朝显然十分落后,《通典》中是这样记载的“父母死而悲哭者为不壮,但以其尸置於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酹酒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其无礼顽嚚,於诸夷最甚。”(6)当时,契丹族的君长是大贺氏,军队鼎盛时达到四万三千人,分为八部,若遇到有战事部队征发时,八个部落共同商议出兵事宜,不能独自行动。“其君长姓大贺氏。胜兵四万三千人,分为八部,若有征发,诸部皆须议合,不得独举。”(7)

唐前期唐朝对契丹族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这些羁縻府州在财政上有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的笼络政策和松散的管理方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唐朝在契丹设立的羁縻府州所任命册封的刺史、都督成为了唐朝的蕃将,他们接受唐朝的任命与调遣。唐朝在总结了前代封建王朝数百年间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本国实际发展的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少数民族——契丹。

唐朝在契丹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就是在契丹族活动的集中地区设置羁縻府及羁縻州,以其酋长及部落联盟首领为刺史、都督,如“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契丹帅窟哥率其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拜窟哥为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於营州,兼置东夷都护,以统松漠、饶乐之地,罢护东夷校尉官。”(8)唐前期契丹有八个部落,一共设立了九个州,这九个州“以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俱隶松漠府,即以辱纥主为之刺史。”(9)唐朝在设立羁縻府的同时还设立了东夷都护管理松漠都督府,东夷都护多由唐朝中央政府委派,负责协调领导契丹及其他各民族的事务,加强对契丹的控制与管理。

从以上可以看出,唐朝对契丹族的这种管理体制与唐朝对内地的管理制度是不同的,唐朝对内地的管理是直接统治的,而对契丹族的管理是间接管理,主要是通过契丹族藩将来控制契丹族部众,对契丹部族是一种有效的管理。

二、唐前期中央政府对契丹蕃将的管理手段

唐前期,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契丹族及契丹族蕃将的管理与控制,采取了对契丹族蕃将进行赐姓册封、入朝宿卫、赐婚等政策。

第一、赐姓册封。契丹族首领或酋长归附唐朝后,唐朝这些归附的契丹族首领或酋长进行赐姓册封,使之成为唐朝的蕃将,接受唐朝的人统治,如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对归附的契丹族酋长窟哥进行册封,“二十二年,窟哥等部咸请内属,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显庆初,又拜窟哥为左监门大将军。其曾孙祜莫离,则天时历左卫将军兼检校弹汗州刺史,归顺郡王。”(10)还有在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对归附的契丹族首领李失活进行册封“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以默啜政衰,率种落内附。失活,即尽忠之从父弟也。于是复置松漠都督府。封失活为松漠郡王,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兼松漠都督。其所统八部落,各因旧帅拜为刺史,又以将军薛泰督军以镇抚之。”(11)唐朝对契丹族酋长或首领的册封有利于唐朝对契丹族的统治与管理,加强了唐朝与契丹族的政治联系,强化了唐朝对契丹族的控制。

第二、入朝宿卫和充质。关于契丹族蕃将入朝宿卫,主要是契丹族派遣使者来唐朝,这些使者接受唐朝的册封并留在唐朝任职,如史载,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月,“契丹遣大首领李阔池等六人来朝,皆授折冲,留宿卫”(12),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十二月,“契丹遣使渴胡等来朝,授果毅,留宿卫”。(13)关于入朝充质的契丹族蕃将,在唐玄宗开元二年(714)闰五月的一份诏书中,也提到“充质宿卫子弟”和“质子(即侍子)”的安置与管理问题:“今外蕃侍子,久在京国,宜命有司,勘会诸蕃充质宿卫子弟等,量放还国。契丹及奚,延通质子,并即停追。前令还蕃首领等,至幽州且住,交替者即旋去。……十五年,契丹遣首领诺括来送质子并献方物。”(14)

第三、赐婚尚主。唐朝与契丹的和亲在唐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前期与契丹的和亲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把宗室女永乐公主下嫁给契丹族蕃将兼契丹族酋长李失活,“明年,失活入朝,封宗室外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以妻之。”(15)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十年,郁于入朝请婚。上又封从妹夫率更令慕容嘉宾女为燕郡公主以妻之,仍封郁于为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员外大将军,兼静析军经略大使,赐物千段。”(16)第三次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其冬,车驾东巡,邵固诣行在所,因从至岳下,拜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又封皇从外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以妻之。”(17)第四次是在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天宝四载,契丹大酋李怀秀降,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以宗室女独孤为静乐公主妻之。”(18)从唐朝与契丹的这四次和亲可以看出,唐朝与之和亲的对象都是契丹族首领或酋长,都接受唐朝任命的职务且都属于唐朝蕃将。

唐朝前期中央政府对契丹藩将的管理手段,加强了唐朝与契丹族的联系,密切了东北边疆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加强了唐朝对契丹族的政治控制。

三、契丹蕃将体制对唐朝统治东北的作用

契丹族内附于唐朝后,在牵制突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契丹族在内附唐朝之前,曾经受制于突厥,受到突厥的控制,随着唐朝对突厥作战的胜利,契丹开始依附于唐朝,接受唐朝的统治,契丹的依附,有利于唐朝对东北其他少数民族的控制。在隋朝时期,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当时控制东北诸少数民族的是东突厥,在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东北诸少数民族仍然处在东突厥的控制之下,契丹处于东突厥(公元583年—公元630年)的控制之下,唐朝灭亡东突厥后,契丹归附于唐朝,这样对于唐朝来说,可以利用契丹来牵制北方的突厥诸族(19),还有张正明先生所言:“唐高祖和唐太宗都采用回护契丹并利用契丹来箝制突厥的政策”;同时还有利于唐朝对其他东北少数民族统治,如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败亡,唐朝灭亡了东突厥,东厥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随之消失。营州都督随即遣契丹酋长说谕东北诸部族,奚、霫、室韦等十余部内服(20),这样就加强了唐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统治,从而为唐经营广大东北地区打开了局面,有效的保证了唐朝东北边境的稳定与发展。

从唐前期契丹蕃将可以看到唐代的民族融合的发展。首先,唐前期的契丹族蕃将受到唐朝册封任命后,自己及其后代,开始逐渐的汉化,一方面的表现就是蕃将的后代读书习儒,唐朝杰出的军事将领李光弼就是契丹族蕃将的后代,他不仅能武而且也能文,他幼年时就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21)另一方面表现在,契丹族酋长、首领及其他将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的官职,并以得到唐朝册封的官职为荣,愿意进入唐朝内地做官,被唐朝的社会所吸引,在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五月戊午,契丹部落孙骨讷等十八人内属,并授游击将军,赐绯袍银带,留宿卫”(22),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月癸丑,契丹遣大首领李阔池等六人来朝,皆授折冲,留宿卫”(23)。其次,唐前期对契丹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虽然唐朝对契丹族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是还是有契丹族蕃将叛乱,对抗唐朝中央政府,唐朝对这些叛乱的契丹族蕃将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机会仍然为唐朝效力,对叛乱后又归附的契丹族蕃将仍然重用,《资治通鉴》中记载“‘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舞槊,每陷阵,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黄獐之战,张玄遇、麻仁节皆为所?’事见上卷万岁通天元年。又有骆务整者,亦为契丹将,屡败唐兵。败,补迈翻。及孙万荣死,二人皆来降。降,户江翻。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等并骁勇绝伦,骁,坚尧翻。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24);《旧唐书》同样有这方面例子的记载,在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娑固大臣可突于骁勇,颇得众心,娑固谋欲除之。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奔营州。都督许钦澹令薛泰帅骁勇五百人,又征奚王李大辅者及娑固合众以讨可突于。官军不利,娑固、大辅临阵皆为可突于所杀,生拘薛泰。营府震恐,许钦澹移军西入渝关。可突于立娑固从父弟郁于为主,俄又遣使请罪,上乃令册立郁于,令袭娑固官爵,仍赦可突于之罪……可突于来朝,拜左羽林将军,从幸并州。”(25)从这两则史料中可以看到,契丹族蕃将李楷固、骆务整、可突于,虽然反抗过唐朝、与唐军做过战、杀过唐军,但是在他们投降及向唐朝请罪后,但是,唐朝唐朝并没有杀他们,还是给予了他们改过的机会,为唐朝效力,这足以体现唐朝社会对待少数民族是开明的、宽容的,同样也体现了唐朝社会的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蕃将体制下的民族融合对唐王朝加强东北地区的统治,保持边疆稳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注释:

(1)马驰的《唐代蕃将》(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章群的《唐代蕃将研究(续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和《唐代蕃将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任爱君的《唐代契丹羁縻制度与“幽州契丹”的形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3月);都兴智的《略论契丹李尽忠之乱》(《东北史地》,2008年第2期);周加胜的《试论唐朝在契丹地区设立的府州》(《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4期);程尼娜的《论唐代中央政权对契丹、奚人地区的羁縻统烟台师范学院学报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1月);崔明德的《契丹新罗与唐朝关系之比较研究》(《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等。郑学檬先生的《试论隋唐的屯田和营田》(《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年第3期)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99,第5349页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219,第6167页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219,第6167页

(5)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99,第5349页

(6)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200,第5485页

(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99,第5349、5350页

(8)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200,第5486页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219,第6168页

(10)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99,第5350页

(1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99,第5351页

(12)(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外臣部褒异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975,第11450页

(13)(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外臣部褒异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975,第11455页

(14)(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外臣部纳质,中华书局1960,卷996,第11694页

(15)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99,第5351页

(1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99,第5352页

(1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99,第5352页

(1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219,第6172页

(19)李蓉.《唐初两蕃与唐的东北策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0)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6月第一版,第6082页

(2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10,第3303页

(22)(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外臣部·褒异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974,第11446页

(23)(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外臣部褒异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975,第页

(24)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6月第一版,卷206,第6547页

(25)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99,第5352页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

李晓明(1987-),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唐史方向。

猜你喜欢
旧唐书契丹中华书局
由蒐狝为务到崇儒之美:契丹大族社会性格转变述论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归去来——契丹归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耶律阿保机嗣位者考辨——再论契丹早期王位继承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