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古文疏证》研究述论

2013-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3年22期
关键词:尚书古文学术

张 静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大陆对《尚书古文疏证》的评价与研究

(一)通论综述方面对《尚书古文疏证》的评价与研究

1、清代的评价与研究

与阎若璩同时代的黄宗羲为之作序;钟灵为之作跋;赵执信为之作墓志铭;张穆为之作年谱都从正面褒扬了阎《疏证》的学术成就,另:全祖望在《万贞文先生传》、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给予高度评价。

但也存在异样的声音,皮锡瑞《尚书古文疏证辨正》、夏仲《书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后》则对此给予贬抑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2、民国以来的评价与研究

通过梳理发现,梁启超、章炳麟、胡适、顾颉刚等均有论著高度评价阎若璩及其《尚书古文疏证》。此后此类学术著作源源不断,在学术界将《疏证》地位抬得更高。简单例举如下:裴成发《山西古代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王昭《清初考据学巨著<尚书古文疏证>》;黄绍海《论阎若璩的经学思想》;王春光《清代考据学家阎若璩》;林久贵《清代朴学大师阎若璩》;于语和《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评析》;李春光《阎若璩的治学精神及其学术成就》;陈居渊《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在清代思想史上的重新定位》;李海生《<疏证>与<冤词>对垒的思想学术意义》;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范立舟《阎若璩的学术成就及其思想史意义》;袁玮《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成就试论》;房德邻《驳张岩先生对<尚书古文疏证>的“甄别”》;邓瑞的《论阎若璩对学术的贡献》;赵玉硕士学位论文《试论阎若璩的文献成就》;范立舟,臧俊改《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学术价值及其思想史意义》等给予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其价值。

同时,不乏有学者从反面对此进行论述,由钱穆先生首倡。继之有张荫麟《伪古文尚书案之反控与再鞠》;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张岩著作《审核<古文尚书>案》等系列文章;杨善群《辨伪学的歧途——评<尚书古文疏证>》等系列著作给出了相反的批判态度,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依据。

给予比较中肯评价的学者有蒋善国、马雍、陈梦家、刘起釪。后有容肇祖《阎若璩的考证学》(后收入《容肇祖集》);徐小蛮《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载《清籍琐议》);孙钦善《古代辨伪学概述》;近来王俊义《略论<尚书>的整理与研究》系列文章;王连龙《近二十年来<尚书>研究综述》;刘瑞《当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疑案的审核》;丁鼎《“伪<古文尚书>案”平议》;王小红《近现代<尚书>研究概论》。另有相关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如: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史振卿《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白林政《建国后“伪<古文尚书>”及<尚书孔传>研究平议》等。

(二)具体问题方面对《尚书古文疏证》的评价与研究

2010年黄怀信、吕翊欣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尚书古文疏证》,可说是典范。通过查阅资料,对《疏证》进行文字、音韵、训诂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

李燕《<尚书古文疏证>成书考略》将成书过程探讨清楚,解决了关于《疏证》成书的一个纷争;曹海东《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名称之误》将《疏证》的全称是《尚书古文疏证》还是《古文尚书疏证》问题阐释清楚;赵刚的《论阎若璩“虞廷十六字”辨伪的客观意义——与余英时先生商榷》,是就《疏证》中关于“虞廷十六字”论述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陈居渊《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与朱熹及其理学关系的辨析》论证出阎氏的思想与理学已呈现出离心的倾向。另有相关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刘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系统清理了训诂材料,并分析这些训诂实践所蕴涵的思想;潘亮《从汉语史角度试论古文<尚书>的语料时代性——以<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从汉语史角度分析了《疏证》所反映的古文尚书的语料时代性;汪斌《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研究》叙述《尚书古文疏证》的成书情况、介绍其体例、归纳辨伪方法为十一大类、论述其治学精神,探讨其地位和影响;赵玉《试论阎若璩的文献成就》就文献价值方面来给予评价。

上述论著总体上来看是持肯定或折中态度对《疏证》的研究。另有持不同意见的则有:姜广辉《梅鷟<尚书考异>考辨方法的检讨——兼谈考辨<古文尚书>的逻辑基点》,虽不是专门针对《疏证》而进行的阐释,但是在论述中兼及了《疏证》的考辨方法及逻辑问题;郭仁成《六朝南学的集体杰构——论东晋晚出尚书古文不可废》就晚出尚书的学术价值来驳斥《疏证》。

二、港台地区对《尚书古文疏证》的评价与研究

港台地区是其研究的又一重地,成果颇丰。综述通论性质的有:香港学者苏庆彬《阎若璩胡渭崔述三家辨伪方法之研究》;台湾学者古国顺的《清代尚书学》;许锬辉《六十年来之尚书学》指出1912至1971年《尚书》学研究成果;蒋秋华在《五十年来的尚书研究》中梳理1949至1998年《尚书》学研究成果;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及程元敏《尚书学史》全面论述了《尚书》的历史演进,以及历代研究情况;魏慈德《阎若璩及其<尚书古文疏证>的研究方法论》则是就研究方法而展开的论述;赵铭丰《从惠栋<古文尚书考>的“阎君之论”探析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抄本的传布》就抄本的传布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就具体问题方面进行正面评价与研究的成果有:戴君仁《阎毛古文尚书公案》;傅兆宽《明梅鷟、清阎若璩二家辨伪方法之研究》;许华峰的《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辨伪方法》等系列文章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来研究《疏证》辨伪方法,亦持褒扬态度。

从反面给予评价与研究的则有:继戴君仁之后的王保德发表《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驳议》等系列文章;胡秋原《关于古文尚书孔安国传之公案》;刘善哉《对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道统的反考证》等系列文章;另有周凤五硕士论文《伪古文尚书问题重探》针对《疏证》而为古文尚书翻案;刘人鹏的《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一个学术史的个案研究》、《诠释与考证——阎若璩辨伪论据分析》等著作分析了《疏证》的辨伪方法、诠释学、考证学及其学术地位,总体持反面态度。

三、海外对《尚书古文疏证》的评价与研究

与中国毗邻的日本,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尚书古文疏证》的研究也在进行着,相关研究及文献在刘起釪先生《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一书详尽的作了交代。参考此书及《日本中国学会报论文目录(1949—2008)》我们知道:日本自有伊藤仁斋疑伪古文之说,至十八世纪,日本学者遂有攻古文的专门著作;日本学者对“尚书”的研究主要功力在对《尚书》本书的注解和译读,随着学术的发展,对《尚书》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宽视野等特点。有伊藤长坚嵎撰《书反正》十一卷手稿本;太田元贞撰《壁经辨正》四卷稿本、《书经考》乾坤二册写本等等。在日本历史长河中,关于《尚书》的著作不计其数,其中与《尚书古文疏证》相关的研究有如下:小林信明先生《古文尚书之研究》一书;野村茂夫《对先秦时期<尚书>流传的若干考察》、《汉代尚书的流传与尚书经学发展的研究》等系列著作;池田末利《尚书通解稿》;赤家忠氏《儒家思想研究》一书(后收入1986年出版的《赤家忠著作集》第三卷);松本雅明氏《春秋战国时期尚书之展开》与《原始尚书之成立》二书;吉田纯《<尚书古文疏证>及其时代》;山口久和《中国近代学术的形成——以阎若璩和章学诚为例》等等。总体也呈现中土“守伪”与“攻伪”学术之作,将日本《尚书》学进一步推进。

四、简要综述与结语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丰富,综述通论方面:从学术史、经学思想史及辨伪方法等方面出发来谈阎若璩《疏证》的成就与价值。这种正反两种相对立的研究体系,促进了对此书及尚书学的深入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中,或者观点守旧,或者有门户之见,或者纠缠于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

具体方面的考察,如成书、名称、辨伪方法、训诂问题、论据分析等进行了探讨,是就专门的一个问题进行论述的很好的范例。

《疏证》的研究仍有不足,总的来说,在义理层面存在较多争议的情况下,解决具体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疏证》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具体问题有很多,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多方法结合去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尚书古文学术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谦虚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