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胜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治腐方略,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提振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热情与信心。不过,惩治贪官只是严肃查处腐败个案的治标举措,并未动摇腐败滋生的根基与基础,只有彻底打掉腐败所依附的特权思维,才能有效地铲除腐败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
打掉特权,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不仅需要领导干部重新审视权力观、价值观和政绩观,更有赖于对制度管人的震慑力和执行力的有效激活。具体来说,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让权力认知回归“职务”本源。领导干部是属于“公务员”职业的一名普通劳动者。手中握有的社会管理与资源支配权力,是出于分工需要的任务与职责。如果领导干部把这种由组织分配和人民赋予的管理权与支配权当作有别于他人的荣耀,甚至把神圣的公权当作谋利的私器,那就是认知上的扭曲和误读。打掉特权,首先要摒弃特权思维,让权力回归“职务”的本来属性。在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的当下,实现“回归”,不仅需要组织的教育和制度的约束,关键还在于官员对权力本质的清醒认知。
二是把权力使用关进制度笼子。在我国的党务、政务和社会管理活动中,对权力使用范围与程序有着严格的制度设计,比如集体领导的民主集中制,重要决策或重大事项的公开透明和问计于民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由制度虚置和程序空转导致的权力滥用并不鲜见。一些官员把职务分工当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搞“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权力擅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依法行政。把权力使用置于党纪国法的限制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三是让权力监督切实发挥效力。“下级监督太难、同级监督太软、上级监督太远”曾经成为人们诟病体制内监督乏力的形象描绘。而在特权腐败中尤其需要关注的,就是“一把手”的权力过大。行政实践中大事小情“一把抓”,决策拍板“一言堂”,财政花钱“一支笔”,选人用人“一句话”的官场生态,让一把手成了名副其实的“一霸手”。这种权力高地不仅起于“一把手”的自恃擅权,更与同僚的众星捧月和疏于监督不无关系。打掉特权,不仅需要官员的自律自警,更有赖于各种监督渠道的畅通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