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芊芊
(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金代是女真族于公元1115年建立的与南宋对持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女真人与汉人共同创造了金代的灿烂文化。金上京会宁府是金代的早期都城,坐落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随着近年的考古发现及文物征集工作的逐步深入,这一地区出土文物日渐丰富。在纷繁的文物品类中,既有粗朴之作,又有精美之品。金代铜镜一枝独秀,继唐、宋铜镜日趋衰落之后,在北国疆域异军突起,呈现多样化的风格。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铜镜这一日常用品,为适应金代社会生活需要应运而生。
金上京会宁府所处的阿什河流域是女真族肇兴之地,在金初就有“金源”、“内地”之处。在这广大的地理范围之内,出土铜镜数量巨大,品种繁多,必然存在着其产生的条件和发展的可能。
阿什河流域地处松嫩平原的中段,山多林茂,东部小白山连绵起伏,属张广才岭余脉。阿什河上游拥有丰富的石灰石、铁、铜等矿产资源。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为女真人的冶炼业提供了先天条件。
早在女真完颜部落原始社会末期,四世献祖绥可就“教人烧炭炼铁”,出现了冶炼业的雏形。1961年以来,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阿城区东南部及阿城、五常毗邻地带发现数十处冶炼遗址,遗址内伴有出土铜钱“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熙宁元宝”、“崇宁元宝”等,考证为金代早期冶炼遗址。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金上京会宁府地区冶炼历史由来已久并有所成就。
遗憾的是,这一地区考古尚未发现具体的冶炼遗址。但这并不能简单地说近代早期没有冶炼业的存在(因为就资源条件和冶炼、冶炼金银业发展情况,当时冶炼范围决不会局限在冶炼两种金属矿物上)。在阿城市杨树出土的一个银镯内侧,打印有“翟家记”的戳记;在阿城市巨源乡出土的一个银锭上,也打印有“翟家记”、“真花银”的戳记。据此说明金上京已有金银店铺,它既经营金银器,又兼铸金银器,冶炼金银业在本地区业已存在。保守推测,只不过金早期冶炼业的数量、规模,技术较北宋、辽的差一些罢了。具有冶炼业这一铜镜制作的基础、规模,技术较北宋、辽的差一些罢了。具有冶炼业这一铜镜制作的基础工序,为金代铜镜的产生创造了有力条件。
无论是铜资源还是冶铜业,并不能决定铜镜制作业的产生和发展,只能说是铜镜产生所必备的前提条件,而铜镜制作技术水平则是关键一环。女真人很早就知晓学习、吸收外族先进技术,这对金代铜镜的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
金代从太祖时起,通过对辽、宋用兵将辽本土契丹人和中原地区汉人迁往上京地区以“实内地”。天辅七年(1123年),金军“取燕京路,二月尽徒六州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天会二年(1124年,宋徽宗宣和六年)宋朝使者许亢宗出使上京会宁府,带去了“后苑作匠”。女真人在固有的生产基础上,引进了包括铜镜制作在内的先进技术,并被继承和发展下来,具体表现在金代铜镜从仿制到形成自己风格的整个过程之中。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局面的相对安稳也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为金代铜镜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切实的可能。
(一)龙纹镜。龙由头至尾呈弓形盘扭,腿足与躯体形成舞动状。
镜子是寓意吉祥、辟邪、馈赠亲友之物。传说一个人如果拣到一面镜子,就预示着他能找到一个好的妻子;如果梦见一面镜子,那就是将要交好运的预兆;以镜子为礼品送人,是祝贺人生男孩,且这一男子将来会当官,因“镜”与“晋”音相似,同时镜子历来被视为神奇之物,又相信能照妖。龙是神灵之精、四灵之长的神物,故作为纹饰装饰在镜子上也就不足为奇。
(二)双鱼纹镜。一般为圆形、圆纽。纽两侧分布同向回游的二鲤鱼,摇头摇尾,逐浪嬉戏。
鲤鱼是松花江流域数量最多的一种鱼类。女真人除了进行农业外,捕鱼是其中生活的重要内容,所以鱼类与女真人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渔”与“余”同音同声,寄托着女真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双鲤鱼图案的造型是女真人借用鱼的生殖繁盛的特性,来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意愿。一雌一雄的双鱼在打闹嬉戏表明男欢女爱的情形,同时也体现着对生殖的崇拜。或许有母系氏族社会色彩。
双鱼镜所反映的另一种生活侧面就是借用鲤鱼跳龙门表达人们祈求升官登仕的愿望。鱼被人们崇拜为神物,能溯流而上,越过险滩,跳过龙门而变成龙。殿试及第就意味着跳进龙门,平民百姓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为了提高自己在人前地位,只有苦读诗书以求功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女真社会教育与科举的大力改革,广招贤才的举措,证明女真人尚文精神和注重教育的一面。
(三)海东青鸾兽镜。镜背图案中间为一种兽,外围有数只海东青蹲守。海东青为猎鹰,产于松花江入海处,以羽毛颜色青灰得名,善捕天鹅。在女真人的服饰上常用海东青为装饰纹样“,其从春水之服则多 捕天鹅,杂花卉之饰”。此纹饰主要反映出金代统治者喜爱和重视狩猎,有人推测女真(朱女真)的意思是从东方大海飞来的海青,这种民族的代称正好象征着一个弱小的民族敢于反抗压迫,敢于灭辽建国,敢于与南宋划准而治。
(四)花卉纹镜。目前以似菊花和牡丹花的纹饰铜镜多一些,两种塑造方法及纹饰的变化相同。菊花长寿、牡丹富贵,这类纹饰表达人们祈求健康、长寿、富贵的心愿,也说明女真人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又表现了当时重九赏菊之俗。从史书记载重九不仅要拜天,还要射柳、击球,这与中原汉人的习俗不一样。重九出猎,女真人如此重视重九,似乎与其春水秋山的旧俗有关。
(五)童子攀枝镜。镜背纹饰一般为二童子攀枝,嬉戏于花枝间。男童一手攀枝,一手扶藤,女童亦是如此。纹饰中出现女童比较少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笼罩下,能出现女童是难能可贵的。尽管从两个童子的体态看上去,女童显得瘦小可怜,可从当时的社会角度来说,能出现的形态也很难得。这种以童子活动为纹饰内容的铜镜在金前是很少有的,金朝却屡见不鲜,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六)人物故事镜。这类题材的有八仙过海、钟馗捉妖、牛郎织女、月宫嫦娥、柳毅传书、许由巢父、吴牛喘月等,多来源于汉唐的神话传说。汉文化对女真人的潜移默化,在故事镜中可见一斑。
其中许由、巢父铜镜为圆形,纹饰为一人坐在上游的河岸,举右手至耳,是在梳洗;另一人坐在石头上与牛对语。许由巢父的故事为何能在金代广泛流传,且作为日用品的题材呢?这是因为女真人崇尚文雅的文化,在对宋作战中掠取知识分子和文化典籍为其所用,并推行全面效法汉俗的政策。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以汉族文化为题材的纹饰铜镜的发展。中原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被采用在铜镜上,其意义主要是受中原汉文化的熏陶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婚姻有较大的自由,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不怎会以铜镜为男女相爱的信物。
金上京会宁府作为金代早期都城前后共存在38年,经历了特殊的历史阶段。完颜阿骨打建立奴隶制政权,太宗进行拓疆征战,熙宗大体完成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海陵王吧统治中心由“内地”南迁到封建制度发达地区。近代早期铜镜产生、发展大体在这段时间里。
宋、辽铜镜在金太祖对外征战最先传入“金源”、“内地”。由于外来铜镜的稀少、名贵,根本满足不了女真人生活和观赏的需要i,生产出女真人自己的铜镜就成为日益迫切的客观要求。到金熙宗时代,社会发展较为稳定,学习汉、契丹文化成为时尚。女真人引进制作铜镜技术,利用铜资源和冶炼业,开始铜镜制作。至海陵王时代,经历了从仿制各代铜镜到逐步形成自己民族特色铜镜的转化过程。
金代铜镜创制一经开始,就呈现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形制的多样,题材的广泛,是女真人同汉人、契丹人在经济、文化、思想方向相互学习、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仿前代镜是金代铜镜的一个特点,其中多为民间私铸,图案纹饰与前代相比多显粗糙。有仿汉镜的星云纹镜、四乳家常富贵镜、昭明镜、瑞兽镜。期中以四乳家常富贵镜为多。仿唐镜中,以瑞兽葡萄镜为多。有些镜类如盘龙镜、双龙纹镜,虽然是宋的纹样,但风格殊异。以往考古界认为海船镜是宋镜,但伴随船镜的出土,考古界判定为金代产品并逐渐达成共识。
作为饰面照容用具的金代铜镜,凝聚力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体现了金代女真人的高度智慧。在吸取中原纹样的同时,又创造出一些新的铜镜纹样,而这些纹样所反映的生活却是丰富多采的,后人可以从中发觉更多的女真人生活信息。这些纹饰是女真人的文化胎记,是当时生活的折射物。铜镜取材广泛、丰富,有些表现了金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如耕作、渔猎、游戏,有些是观念上的突破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多子多福、吉祥富贵、具有浪漫的气息。;有些是政治风气和对中原文化的吸取,但并未全然接受,具有北方民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也放映了一个时代的人性主义,对美的追求,对民族生存、繁荣、延续下去的追求。
对金上京会宁府出土铜镜的研究,可一改过去某些著录家斥金代铜镜为粗俗之谈。金代铜镜以其蓬勃发展,在我国丰富多彩的镜苑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金代政治、思想文化和它与各民族的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1]徐英.金代铜镜制作的成就与问题[J].阴山学刊,2005(06).
[2]李秀莲.浅谈金代鱼纹铜镜[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