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社区体育志愿者是伴随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及志愿服务的日益深入人心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所谓社区体育志愿者是指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具体服务点,在社会体育活动中,自愿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而不以获得报酬为直接目的的人。[1]社区体育志愿者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深入推动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更好地满足和谐社会人们对体育健身和娱乐的需求,我国社区体育人力资源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国外大众体育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社区体育志愿者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基石。”因此,如何提升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及城市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本文基于社会、文化、政治及市场的视角来考察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发展历程,力图为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发展动力机制是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生命所在,动力机制功能的发挥如何将决定其生存能力大小和发展速度及水平。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及政府支持、个人奉献精神以及历史传统等动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构成了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2]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着重组,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由单位分离到社区,社区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强社区建设已成为承接这种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兴起就是在社区建设的基础上,伴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社区建设为社区体育志愿活动提供了空间。社区这种城市实体的形成可以说是为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伸展大舞台,社区的体育服务也应该是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的一个主要领域。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作为一种有别于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社会服务行为,必然是通过城市的社会服务领域参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它与城市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载体的社区有着内在联系。因此,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进社区,是有效服务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社区把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与城市发展最直接、最广泛、最有效的连接起来,在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与城市社区之间架起了一座最宽大、最牢固的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参与体育的意识得到改善,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人口参加体育活动时表现出强烈而稳定的健身动机。特别是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成为现实需要。同时伴随着我国以“单位体制”为主的社会体育的逐步瓦解,原先由单位全部承担的包括体育福利供给功能在内的社会服务性功能转移到社会和社区,社区体育作为承接体育福利供给功能转变的重要途径成为社区居民身心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因素都共同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开展。
城市社区功能的重新定位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社区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需求的内容和服务质量比以往明显增加。然而,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相对不足,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制约着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人们参与的热情。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能力有限。如天津市65.60%以上的居民愿意支付较低费用,参加由专人指导的正规体育组织的体育活动。而同时商业性的体育健身组织由于完全按市场的规律来运作,收费较高,一段时间内只能满足少部分较高收入阶层的健身、娱乐、消遣、交际的需要,不会成为大众体育的主流(引自王旭光等《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通过发展社区体育志愿者,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获取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从人力资源上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志愿者提出的要求和需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强烈需求才是推动社区体育志愿者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渐进改革,伴随着一系列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的推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类社会团体数量达到近41.4万个,比上年增长近7%,其中:科技教育类占38%,卫生体育类15%,生态环境类占1%,农业及农村组织占10%,就业类占4%,社会服务类占19%,其他占到将近13%。[3]
特别是2000年11月,民政部颁布了《民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社区建设的意见》,并在《意见》中指出,今后5~10年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包括“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建立以地域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同时在《意见》中还提出“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老年等组织在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政府导向越来越多强调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社区体育志愿者的产生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城市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作为城市社区服务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志愿者作为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一部分,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获取与开发城市社区所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从人力资源上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志愿者提出的要求和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志愿者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对体育的需要,更重要地表现在经济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经济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制约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不但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源,而且要以一定的体育场馆建设为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具体表现为用于体育事业的财力,即体育经费和体育场馆的建设,而经济增长则是体育经费增长和体育场馆建设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为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体育经费将会继续增加,体育场馆建设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这必将更加夯实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所谓公民社会,强调的是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国家无权侵犯的基本人权和影响国家政治过程的参与权。公民社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国家与社会逐渐分离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志愿者行动的兴起,是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状态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以自己的行为接受了社会的评价与检验,并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升华。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义。
当我国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这就会发生两个转移:(1)他们对于个人生活问题的全心关注,就会向个人以外的世界转移。(2)他们对于艰难生活的个人感受,就会向仍然处于艰难境况的社会中的人们转移。以前主导人们的“生活的道德”也就会向“道德的生活转移”。对于私人利益的急切要求,相应会向公共利益的奉献转移。这些转移大势,正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志愿者的社会发展基础。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发展也正是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开发。而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形成与发展又离不开时代背景及城市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发展动力机制是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生命所在,动力机制功能的发挥如何将决定其生存能力大小和发展速度及水平。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及政府支持、个人奉献精神以及历史传统等动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构成了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发展的动力机制。
[1] 肖生鹏.天津市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07.
[2] 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周旭亮.非营利组织“第三次分配”的财税激励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