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鑫淼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19世纪30年代教育评价的诞生,同样孕育了体育评价的新生。不足一个世纪的发展,教育评价学科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外相比,在我国体育概念的范畴得到了扩大,既含有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又包括运动(sports),因此体育评价的所包含的内容也随之增多。
从体育的原始意义来说它属于教育的范畴。在我国从具有古代体育评价思想的武举制度,到近代具有现代体育评价意义的学校体育法规的颁布,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体育评价起源于教育评价。现代体育评价正如我国近现代历史一样经历了曲折发展的洗礼。受历史、社会、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评价在我国更是一个出现早而又新发展的事物;一个既属于教育评价而又宽高教育评价的事物。
新学科的产生必须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体育评价学科的建立同样面对许多亟待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出现体育评价术语运用的混淆现象有情可原,但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对此的忽视,只有抓住概念本质,注重与国际接轨,才能为体育评价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奠定基础。本文从国内外学者有关评价与评估、体育评价与评估概念的界定入手,通过分析我国体育领域有关体育评价与体育评估的运用,力求明晰二者的界限以及二者并用是否可行,为其科学化运用提供借鉴。
语言学上的差异,再加之中国语言的多变,往往会出现汉语与英语词汇多对一的现象。“评价”与“评估”对应的英语单词都为“evaluation”,这样以来往往会产生学术交流过程中的误会。在国际交往中“评价”这一概念已被各国接受与认可。1961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成立,中国于1984年加入。这说明我国承认该组织的存在并与其他国家有着共同的语言。香港一位学者在参加欧洲一个教育评价会议后来内地进行学术交流,其间内地一位学者同时运用了评价与评估两个概念,结果客人当即提出:您所说的评估是否就是评价。[1]这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接受的是“评价”这一概念。而我国评价与评估的同时运用则可能造成语言的障碍,对学术交流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正式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对体育研究者在运用相关词汇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查阅《教育评价大辞典》、《中华伦理道德辞典》、《现代汉语同意词典》、《军事大辞海·上》等词典,其中关于“评价”的释义都包含有评定、评论价值之意。除此之外《辞海》对“评价”的解释是:评论货物的价格,而今亦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对“评价”一词的解释是:平定其价值也(注:原文是平)。由此可见对价值的判断是“评价”的核心含义。而对“评估”含义的界定则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投资大辞典》、《金融大辞典·二》、《保险大辞典》中将“评估”定义为通过对项目方案的调查、预测、分析等,选出更优者;《教育评价词典》则指出“评估与评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评估的评议、判断过程和结论是一种模糊估量且带有预测性质”;此外在大多数词典中关于“评估”一词的解释都用到“评价”。虽然对“评估”的释义没有统一的观点,但从学者们对“评价”与“评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评价”更多的是针对人或事物;而“评估”则更多是针对方案。(2)“评价”强调的是对价值的判定,而“评估”具有评论估计之意。
在外文词典《郞曼当代英语词典》中对“evaluation”的解释是:计算价值或程度;《双解英汉字典》的解释是:评价、估计、求出······的数量或价值。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对应“评价”一词更为妥帖。[2]正式由于二者词义的接近,在对二者的使用时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放在教育评价或是体育评价领域,必须对二者的运用提出规范化的要求。
体育评价既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又高于教育评价,究其原因就在于体育范围在我国的扩大,这样以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其他体育都进入了体育评价的视野。
在中国知网中的“工具书”中高级检索,分别以“体育”并含“评价”和“体育”并含“评估”为词条检索,并没有发现对“体育评价”或“体育评估”的单独解释。更多的是关于学校体育构成因素评价或评估等相关词汇的解释,如“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评价”、“体育工作评估”等。分析查询结果,不管是体育评价还是体育评估,关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评价与评估几乎没有。这再次从侧面说明体育评价与评估起源于学校体育评价,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评价理论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体育范围在我国的扩大,使体育评价的宽度急剧扩大。从宏观层面对体育评价与评估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引起关注,这就对体育评价完整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评价与评估在我国的运用更多的是分散到体育的各个领域中。在不同领域之间或是单个领域内部的运用形式又各有特点,各有倾向。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查阅有关体育的法律文献,篇名中运用“评价”一词的有1篇,运用“评估”一词的有20篇。数量的对比说明在体育法规政策层面“评估”的运用占据主导地位。从内容上看,单就“体育评估”而言涉及的层面更宏观、领域更宽泛。在对学校体育评价高度关注的同时,宏观层面的体育、竞技体育得到关注,如“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体育局2012年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的通知”;“国家体委关于开展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工作的通知”等。而单独的一篇运用“评价”的体育政策法规是“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实施细则》的通知”。由此可见在政策法规层面“评价”与”评估”的运用更倾向于“评估”。
体育评价与体育评估在国内学术界是并行出现的,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都有相应的评价与评估,在书籍、报刊、学术论文等方面也都分别有评价与评估的出现。但在相同领域不同概念的运用的本质如何,可以通过以下的比较分析予以阐释。
2.2.1 在书籍中的运用
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查阅体育评价相关图书,题目中运用评价的为57本,运用评估的为10本。就其数量而言更多作者认同对“评价的”运用;但就其内容而言,如《体育赛事事前评估》(张林)与《体育赛事评价》(李南筑)、《学校体育评估》(王海青)与《学校体育评价》(张超慧)等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会有所差别,但其共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评价与评估的共同运用,不得不让人怀疑作者用词的随意性。也正是这种用词的混淆使读者产生更多的疑问。
2.2.2 在学术论文中的运用
通过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高级检索,篇名为“体育”并含“评价”和“体育”并含“评估”,文献来源为“体育类核心”,发表时间区间为“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进行检索,分别检索出203篇、54篇文章。以篇名“体育”并含“评价”和“体育”并含“评估”,收录时间区间为“2008年至2012年”,在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分别检索出学位论文129篇、19篇。
通过对相关文献题名的分析,体育评价与评估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及其方面都有显现。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对体育产业的评价中,更多的运用了“评估”一词。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文章中“评价”与“评估”交替出现;(2)参考文献中关于评价与评估的资料混合引用;(3)相同领域评价与评估混合使用。
从分析情况看出,体育研究者在使用“评价”与“评估”两个概念时,并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更多的是根据行文的需要进行引用,受法规政策的影响进行使用,或者仅仅是根据自身习惯而使用。虽然“评价”与“评估”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差异是不容忽视的。习惯性的用法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用法。我们必须从事物的本质和结合时代特色来对待事物。
就“评价”与“评估”的含义而言从中文的释义来看意义相近,学者关于二者的界定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政策法规层面政府更倾向于“评估”的使用;学术界关于体育评价与评估的运用多根据习惯或受法规影响,使用时没有规范化的标准。这种“评价”与“评估”并存运用的现象,从其本质而言并不是应为二者是同一事物,而是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学术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谨的工作,其讲求科学性与逻辑性,是对事物本质的研究。体育评价学科理论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诸如此概念运用混乱的现象。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核心,重要的是对问题的重视。体育评价概念等运用混乱现象的存在即对体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又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体育“评价”与“评估”并存运用的现象,要求研究者对体育评价与评估的实质进行充分的认识;在学术的交流中要提倡与国际的接轨;在研究过程中要提高运用概念的严谨性。
本文通过从词源学、教育评价及国际性等角度的研究,更加提倡用“评价”代替“评估”。这是对“评价”与“评估”二者是实质的认识,是对体育评价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忽视问题的重视。只有体育评价术语的规范化,才能使体育评价理论体系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达到与国际的接轨。
[1]刘本固.教育平价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国知网[EB/OL].www.cnki.net.
[3]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EB/OL].www.nl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