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辉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民俗文化蕴含着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内容[1]。民俗体育文化就是文化用体育的形式来表达,民俗体育活动对文化传承有着积极影响,其内容和形式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了解当代农村可以从民俗体育文化这一视角入手。从4000年前好川文化开始浙西南地区就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列入国家一级名录的就有4个,列入国家二级名录的就有7个,列入国家三级名录的有4个。而作为唯一项民俗体育类入选的只有缙云迎罗汉。因此,要研究浙西南地区的民俗体育就需要研究该地最具有代表性的缙云迎罗汉。
浙西南地区传统意义上指的是浙江省的丽水市,该市位于浙江的西南部,与福建省毗邻,北接金华、衢州,东连台州、温州。浙江主要的水系瓯江发源与此。在历史变迁中浙西南地区有着自身的独特文化,丽水下属的缙云县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迎罗汉”,是一种集合了杂技和传统武艺的多人参与的表演,表演者身穿当地地方戏曲婺剧服装,体现出了古朴的风貌。但是目前民俗文化的传承却面临着表演者日渐减少,传承出现断代的问题。此外,民俗体育属于体育的范畴而体育学者对此浙西南民俗体育关注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当地民俗体育做研究探讨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浙西南地区的民俗体育其源头往往来自神话传说,同时伴随着宗教仪式,具有宗教色彩。但是在现代,民俗体育的表演主要出现在节日当中。迎罗汉是主要出现在缙云的张山寨的民俗文化活动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而且在农历七月初七庙会中[2]。张山寨在当地是一个庙宇,处于山地间,四周奇岩偎倚,苍松郁深,环境清幽。其中则供奉着陈十四娘娘。关于陈十四娘娘的来历就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缙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学者徐学献的研究认为陈十四娘娘是浙南、福建一带民间广为信奉颇有影响的地方神,传说祖籍福建,父为陈上元,名为陈十四,又名陈静姑。少时上闾山学法,广结姐妹英豪,为民除妖,殉职成神。相传明洪武七年,陈十四救下东山村民张希顺6岁幼子,附近村民敬奉她为“天仙娘娘”。而张山寨“七七会”始于明万历二年。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陈十四诞日,每年从七月初五至初七,当地百姓及来自浙江各地如杭州、丽水市区、金华的永康和磐安、台州的仙居、温州永嘉及周边的福建、江西、台湾等地的群众都会聚集在这个节日里祭祀朝拜陈十四娘娘。而迎罗汉是由本县胡源乡、溶江乡、双溪口乡、舒洪镇、东方镇、东渡镇等乡镇的二、三十个村组成庞大的“迎案”队伍,有肃静、回避牌、罗伞、掌扇、旌旗、刀枪斧钺的全副仪仗,扛抬陈十四娘娘銮轿,在鼓乐仪仗簇拥下,分别从四条路上献山庙。满山遍野旌旗蔽空、刀枪林立;民间表演载歌载舞、鼓乐震天。庙前表演节目有:叠罗汉、扭秧歌、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铜钱棍、纸扇班、大联欢等。体育杂技的形式有舞钢叉、大牌坊、小牌坊、过仙桥、七丁珠、叠水井、开荷花、观音扫殿等。有梅花阵、大盘龙、天门阵等十几种阵法。演出节目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时间较长,长达一天。
民俗体育以往出现在庙会中[3],如张山寨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社会化的进程使得城市扩大,城郊农村逐渐融入现代社会文化中。临近城市的村镇都组为了社区,城郊区农民都成为了社区的居民,而表演的队伍都是来自农村。此外民俗文化的举办往往是在的庙会中,举缙云县为例子民俗节庆活动众多,尤其是庙会,每年规模较大的就有十多个,如:“张山寨七七会”、“赤岩山庙会”、“关公庙会”、“包公庙会”、“胡公庙会”、“靠山节”、“西殿庙会”等。庙会的由来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具有草根性,通过分析庙会与乡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探讨出庙会活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可以说热闹和红火的庙会,在其源头发展的那时候起,就带着浓郁的乡村气息以及自然发展的无序性,无论经过多少时间的磨砺以及多少代的时间历史变化都为农村社会的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浙西南当地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农耕经济社会下的产物,当地农业社会状态才是民俗体育活动发展和传承的丰的丰饶沃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当地的民俗体育就来自于农业经济下的社会生产活动,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民俗体育如畲族的“三月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三月三中有很多体育舞蹈游戏,虽然很多活动是来自传说,但是其本质是通过这一节日来劝农备耕,下种秧苗,既适应了不违农时的需要,又起着一种由农闲到忙的心态调整。
民俗体育文化传达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就如同“迎罗汉”就是需要参与人员操练动作能够整齐划一来表现出美感。人类社会是群体居住的社会,许多人在一起生活,没有秩序,人类社会就会乱成一团,扰乱社会稳定,走向不和谐。因此必须建立相应必要的秩序,而要建立一种适宜于这一群体生活的正常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群体成员普遍认同的“和”的道德伦理来规范行为,使得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而民俗文化对所有人的言行和思想具有控制力量,是一种规范和规范的依据[4]。由于民俗的规范作用,人们就会自觉的将自己的行为局限在习惯法的约束下,遵循传统道德伦理,使整个社会因此而规范。此外民俗体育体现出了宗族认同,“迎罗汉”表演是以村为单位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得整个村子的人都参与其中,促进了村民的交流。随着整个浙江地区社会的发展,农村出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较之农业社会要少,使得感情维系也越来越淡漠。这就容易导致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而一定的民俗习惯,也就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得群体生活井然有序、安定和睦,民俗就能使一个群体处于一种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态势,并使群体内的成员对这个群体产生了向心力,形成信心和一股凝聚力,从而可以维系家族的稳固,群体的团结,更进一步说,有关宗族的信仰以及有关村落的特色民风民俗,都能起到维系以及保证其不受到分割的作用。
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作用体现在使得当地农村社会村镇中的人加深了认同感。生活在一个村镇的民众分享同样一种情感,如民俗文化的内容,可以加强这个农村居民的大众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民众们认识自己对所在村镇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体育活动通过身体接触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增加农村民众的亲密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认识农村地区人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5]。浙西南地区历代祖先创造的这些优秀民俗文化财富是该地区人民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浙南地区的“七七”节、元宵节的节庆活动集中了几乎所有大型的传统娱乐庆贺方式: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迎罗汉、舞龙舞狮、抬角、唱戏、猜谜等。这些欢庆活动是在农村社会举行的群体性公共活动。通过良好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可以加强民众的公共意识、社区认同感、村镇民众的集体荣誉感。
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作用还体现在其促进了当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交流。民俗体育的举办提供了一个经济交流的机会和场地。浙西南地区的丽水市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河谷与盆地。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在以前因为地质条件的原因,使得对当地经济交往不利。而民俗体育活动就提供了当地民众交往的动力。丽水是浙江陆地面积最大的市,人口和面积比是个地广人稀的地区,农村居民散居在各个山地的村镇当中,但是民俗活动往往定时定点,这就有利于当地民众在这样场合来进行商品交换。
受到外来现代文化的影响以及经济观念的转变,农村社会青年很多都到外地打工赚钱,对系统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热情不高。而且比较其他浙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项目如青田石雕和龙泉宝剑等,经济上没有回报,因此使得民俗体育如迎罗汉等项目的文虎传承链条有断裂的趋势,因此年轻人越来越少关心和支持民俗体育活动。举例张山寨庙会来讲参加的队伍越来越少。有些体育活动细节只知道名称却不知来源和意义。以前同村的人一问便知那家那户是行家里手,但是现在调查发现目前会的人都以年老花甲。更重要的是以前张山寨和迎罗汉是全缙云县人人皆知的活动,但是现在除了当地几个乡镇外,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活动了。此外,目前各界学者对迎罗汉等研究较少、较浅。对于浙江迎罗汉文化目前状况是农村人口了解多,城市人口了解少;浙南地区人口了解多,浙北人口了解少。因此,需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以免文化的消失。
目前浙西南地区除少部分民俗项目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而被纳入旅游发展项目,如畲族旅游项目。但是如迎罗汉等项目组织上主要是当地边远村镇民众的自发组织。虽然政府在资金上已经连年投入,但是基与比较其他地区如杭州地区金额较少。迎罗汉队伍的参演人员面对自身经济问题时往往会选择放弃参加。农村也有鼓号队,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因为鼓号队在农村地区的各种人家红白喜事上出现,因此,鼓号队员是可以通过参与演出而获得收入的。所以迎罗汉的队伍应该给予他们收入才能提高积极性。资金的缺乏除了较少或者说是没有支付给民俗体育的参演者外,各种设备的维护资金也比较少。目前来看有些村镇因为相对有所投入迎罗汉表演者穿戴较为整齐,但是有些村镇在表演中的设备缺不完整。所以政府在资金投入应该对表演器具维护单列资金提供支持。浙西南体育项目在资金来源上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政府投入;二是村镇自身投入,在资金的创收和投入方式上可以再想些办法。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民俗体育文化也是如此。但是目前民俗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村民口口相传,加上现代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青少年人群不愿意了解。因此有必要开展民俗文化介绍课,或者再体育上开展民俗体育项目。目前学校的体育课更多的是现代体育项目,各个学校和教育部门对体育重视程度较高,还举办各种级别比赛。因此民俗体育项目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纳入到青少年体育比赛中。虽然在浙江省首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见到民俗体育项目这是因为这届比赛就在丽水市举办,民俗体育项目也应该纳入浙江省各级学校体育比赛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校的重视,加大学校的力度,学生参与的程度才能提高。
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外,还需要寻找民间资金的投入参与建设民俗体育文化,学习国外做法建立各种文化基金会,同时可以寻找企业和社会慈善人事加入到民俗体育文化的建设中。同时指导主流媒体文化也参与报道,以引起社会注意力,以此能引起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对于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的人员给予政府补贴是一个方面,但是也要开展经济社会市场上的影响力度,可以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旅游活动中,让游客参与其中,在通过身体体验得到欢乐同时有传达了民俗体育中的文化内涵,有使得通过游客的付出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扶持。
(1)浙西南地区民俗体育起源往往来自神话传说,扎根在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
(2)民俗体育在体育文化上传达了和谐的理念,通过身体活动加大了人群间的亲密性。
(3)面对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寻找民间资金拓展口径,开展学校教育纳入体育比赛的方式为中化文化的传承提供多种尝试。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徐学献.“张山寨七七会”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浙江省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座谈会材料汇编[C].浙江: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2011,8:160.
[3]刘江茹,周春荣.浅谈庙会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4]孔燕.民俗文化与社会和谐.浙江省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座谈会材料汇编[C].浙江: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2011,8:149.
[5]王进.“符号交互作用论”在体育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