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现阶段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中,体育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体育教学始终停留在比较重视表层的技能锻炼和增强体质的误区里,却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关于学生体育精神和道德意识方面的培养建设。随着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大学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高校体育精神等基本理论问题成为现阶段研究中的弱项,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的研究和探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一再强调应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足见对于体育的教育功能的重视。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非常独特的教育和影响。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应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和祖国,提高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无数事例证明,任何一种停留在技术层面社会活动和现象,都是较低层次的和不成熟的;要进入成熟的科学阶段,就必须深入到内心的精神和意识层面,并对人的心理、意识及行为产生影响。
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影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和意识就是体育精神。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体育运动中对勇气、耐力、意志力等方面执著的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自身的潜能,来达到增强精神力量,争取精神世界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作为通过体育运动所培育出来的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已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成为人类内心世界一种坚定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所以,我们才会为申奥成功、赛场夺冠感动得热泪盈眶和心潮澎湃。这正是体育精神具体体现和魅力所在。体育精神成为人们追求运动实践中精神力量的目标,是因为其在符合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的同时又集中概括了人们体育审美意识。它所具有强大的精神能量,能使人们产生震撼激励、鼓舞教育和启迪等一系列正面效应。人们认识了它的重要性后,便会自觉自动的接受它的影响,充分利用体育本身得天独厚的教育契机,将其极高的教育价值作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要素,来实现身体、心理、精神多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教育、人格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和愉快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之行为纪律规范化,遵守规定规则和程序,遵从社会既定法规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公正地看待问题,形成竞争合作、拼搏进取、与同伴配合协作的能力和团体荣誉的信念和意识。在竞争激烈的现代体育运动中,战略战术的运用、技术手段的优劣、比赛方式和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体育精神的内涵是相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就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熏陶,通过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逐渐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达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不同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拥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伴随着改革开放,在满足了温饱需求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艰苦奋斗精神开始朝着勇于克服,战胜一切困难和永不满足,创新进取的更高精神层面持续发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科学要持续发展,社会要不断进步。而所有的发展和进步都要靠艰苦的创造来实现,高科技高节奏的脑力劳动也因此越来越受重视。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导致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较脆弱,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高强度节奏和重重压力普遍缺乏适应承受能力。体育具有在别的课程中所无可取代的教育功能,能够加强他们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品质培养,有效的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尽早担当起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任。
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单纯的体育教学不可能使他们掌握较高水准的运动技术,竞技体育更多的是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是放松身心的具有娱乐性质的项目。但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能以技术水平来做简单的衡量,它早已渗透于体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之中。竞技体育中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非常突出,能够极强感染和推动当代大学生拼搏进取精神的培养。因此,体育是一项可在实践中锻炼、培养、成就人才的事业。
中国许多项目女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离不开男运动员默默的付出与帮助。可以说我国所有的世界冠军都是集体主义的成果,国际大赛中获奖运动员的身后都有不知名陪练辛勤的付出。这些实践都证明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对于青年学生在体育运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教材的选用方面,都应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因素。有些对抗性与合作性较强的项目是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学生在学习平衡竞争与集体协作的关系时,不知不觉中的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在对集体的概念有了具体、鲜明印象的同时又能深刻而形象地领悟到,个人只有真正融入到集体之中才是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这种认知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有着积极健康的影响。
竞技体育的灵魂所在是公平竞争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全面展示了体育的竞争精神,这种精神在公平基础上,将激烈残酷的竞争与和谐宽松的氛围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在竞争中以交流代替排斥、以友好代替对抗。通过这样独有的方式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扩大共识、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更高、更快、更强作为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大学生必须提早学习并具备这种公平竞争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又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间,做到和谐相处与友好竞争并存,以推动个人的良性发展。
比赛的进行或判罚,与体育活动中规则和标准的强制性是分不开的。裁判规则和体育规则是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必须遵循的,这是对于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一种模拟和缩影。现代教育专家经研究后认为,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对于遵纪守法精神的培养,会极其有效的降低犯罪率。可见体育活动中的赏罚分明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公民社会的契约精神和文明友善的行为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会严于律己、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做人做事原则。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在呈现国际化姿势的同时,需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教育工作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开放意识,通过精神特质和价值向度来对校园体育工作进行整合构建。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创新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长久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必须依靠教育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发扬学术民主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营造构建和谐的体育创新文化环境。因此,为弘扬校园体育精神,也为适应当今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校园体育精神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体育精神是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成分,同时体育教育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与体育精神是互为前提和互为基础的。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都应该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并积极主动的承担,乘势而上将思想工作提高上升到精神层面。为高校体育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将大学体育教育工作做得更好,进而把大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1]李可兴,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2]陈友民.试论现代大学体育精神[J].江苏高教,2010(5).
[3]陈友民.试论大学校园中的体育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