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永 姜 明 王冬慧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咸阳兴平桑镇二中,陕西 咸阳 713103;3.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体育的价值映射着人的需要,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层面形成的体育价值取向也不同。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的主体,对体育也有着自己特殊的价值需求。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当前高校学生体质连年下滑的严峻现实,积极探索和改革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本研究以阳光体育为视角,以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为切入点和线索,构建相应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推进高校阳光体育的开展,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尤其是广大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开展此项运动的意义,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围绕“健康第一”的理念,使他们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从阳光体育的视觉来看,学校体育的目标、原则和方向,就在于使学生真正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来,保持一种持续的、独立的体育能力和行为,使他们终身受益。基于阳光体育的体育教育视点,学校体育不仅要注重近期教学效益,更应关注长远发展目标。
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运作的灵魂和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课程的主流价值取向各不相同。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课程价值取向分为三种类型:社会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知识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个人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在当前时代的推动下,三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
随着阳光体育工程在全国深入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成为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主要平台。面对新的形势,如何结合阳光体育工程,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高校体育课程也应着眼于人的终身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应按照国务院、教育部颁发的各种文件精神,对大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切实实际的教学计划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育学生机体和强化智力的作用,是一项复杂的教育过程,贯彻教育原则,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面对不同体质和运动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各得其所,各有所获;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尊重学生体育项目学习的选择权和追求运动目标,提高健康水平的学习权,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唯其此,才体现出体育教学的人本宗旨。
高校体育课程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创新力和个性发展,构建全面、综合、发展的课程结构模式。探索体育课程的结构模式首先应考虑构成课程质的规定性,即体育课程要按着各自学校特定教育目标和体育教育目标来设计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确定自己与其它课程体系不同的本质的结构。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立体结构模式,应该由知识教育内容、人格教育内容、情感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内容、体质教育内容、技能教育内容和自我发展教育内容等7个方面内容构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质的结构,是以自我发展教育内容为灵魂和归宿,以知识教育内容、人格教育内容、情感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内容、体质教育内容、技能教育内容为载体和支点,7方面内容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并且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从而实现体育育人的目的。课程类的结构是指课程结构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特征。根据体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结构要改变以往课程设置单一化、简单化、规范化、固定化的模式,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课程结构,更好地解决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全面发展三者的关系,改革传统的用体育课教学代替体育课程的误区,改革体育课教学的单一、固定模式,并将原来的群体活动、代表队训练一并融入完整的体育课程设计之中,使大学体育课程类的结构在系统联系中体现其整体功能效应。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与培养目标设置,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必修又有选修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使课程设置形成机动灵活的多元化格局。从培养目标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出发,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基于以上认识,体育课程类的结构可以分成基础课、选修课、选项课、保健课、欣赏课、训练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隐性课等8种分类。体育课程量的结构是指根据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要求、学校课程的整体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从质和类的设计角度具体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含量以及运动负荷的大小,把以上8类课的总量以及前7类课各自的量,恰当地分配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从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角度出发,高校体育应该 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开设全程的体育课程,才能满足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需求,才能跟上时代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实施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自主管理和自主检查机制,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施、教材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位,促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建立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质发展档案,通过跟踪监控,建立教学过程与结果评价、学生的运动体验等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开发量化指标比值评定软件,用进步幅度客观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定性评价主要记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态度、自我表现、展示能力等综合指标,以及参与课外活动的具体记录、体育活动中的能力角色等。摒弃对学生的统一指标和统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体现人性化教育过程和评价体系,让学生真正体验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愉悦、成功的感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兴趣。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已不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传统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很多问题,已不适合当代高校体育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明确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本研究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念,强调个体兴趣和需要的满足,以及人的自我实现的达成,实现较强的个人倾向的稳固的价值取向。
[1]王家宏,蒋国旻.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审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2]杨丽华.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04).
[3]胡小明.体育的价值区域与探索路径 [J].体育科学.2007(11).
[4]罗尧成,李利平.发达国家大学课程结构改革:背景、动向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