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嫩林
(千岛湖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杭州 311700)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重“学习”轻“合作”,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只是把合作作为手段,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就是获得知识,忽视了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技能的训练;重“形式”轻“实效”,追求表面热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时机缺乏认真设计,不管内容的难易,也不管有无合作的必要,便盲目、勉强合作,导致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重“合作”轻“独立”,问题提出后马上组织小组交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学生”轻“教师”,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等等。这样出现了课堂教学“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导致体育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些误区。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我们体育教师迫切需要实践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富成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行程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体育的学科特点,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更多的是强调肢体上的合作来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是通过对项目合作练习,得到某些有规律的总结。合作学习根据不同范畴的特点定义也有所差异,在体育教学方面,“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可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多人之间的合作。
在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在实践过程中,两个好朋友搭配是典型形式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易于组织,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比如广播体操、武术教材的复习课、互相学习和纠错,最后两人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学效果非常好。
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关键是怎样分组及组内的分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一般有三种方案。(1)稳定分组:分组后保持较长时间,按照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为稳定的小组,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小组。特点是体能基本相同,爱好和技能可能不同,便于对同一组采用相同的计划,又便于对不同小组的区别。(2)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其有三种分组方式:①按技能水平分组,其特点是技能相同而爱好不近不同。②按爱好相同分组,其特点爱好相同技能却不近相同。这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③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其特点是体育技能、爱好均不同。这种分组的目的是发挥同学们之间的帮带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人际关系。(3)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主要有三种分组方式:①按技能水平分组。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例如跳高教学中,在四个跳高区域设四个不同高度:90cm、100cm、110cm、120cm,由低到高。教师提出要求凡能跳过90cm高度的,才能去跳下一个高度,以此类推,连续三次跳不过去的,回去跳低一级别的高度。在使用这种分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②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帮互学互评,能缩短教学时间,可提高教学效果。③随机分组。这种小组也是在一节课中出现,一般采取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例如球类的教学比赛、跳长绳活动等。
它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一般在教材难度较大的新授课的教学中采用。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这一教学策略。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新的问题有浮出水面,是不是所有体育课堂中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呢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作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可是有部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合作、探究”,该讲的不讲,该指正的不予指正,没有及时地对过程进行调控和点拨,没有及时给学生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却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有了“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合作,因而也就缺少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合作分组的任意性,缺乏适时引导和对合作评价的缺失上,使课堂出现了另类的“放羊”。在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宣布任务,操场上就都是学生的身影。案例描述:在篮球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同学们,接下去我们的学习内容是:篮球的人盯人防守的基本战术教学,大家可以根据平时练习的经验和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并演练。”教师草草布置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结果有的男生打起了分组比赛,有的男生甚至把篮球当成了“武器”,互相打斗嬉戏。女生则围在一起聊天,没有规则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点像“自由市场”了。教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给以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学生根本而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可见当时多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合作学习的“水分”,没有“水分”合作学习就会“枯萎”,教学中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不够,学生收获不大,合作的有效性不高是合作学习的又一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他们自始至终充当“话霸”,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有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在凑着热闹;还有的孩子一声不吭,在一旁懜懜懂懂做一个旁观者,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例如:在跳跃的教学中要求各小组运用小垫子,通过小组讨论来排布垫子,看哪一组跳的高、跨的远。说完后,各组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扮演小组的主角,他不断的叠高,拉长垫子跳跃,而另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无意间成了看客。这样,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总是那几个少数的学生在学练。当那少数几个同学通过练习,提高了动作技术后,其他的同学就更自卑了,更不敢上去练习了。长此以往,合作学习就成了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了。造成上述这一现象的有以下几点原因:教师对困难生的关注不够;有依赖心理的学生习惯了“免费搭车”;教师在组织策略上的失误。另外,在我们体育课堂中常出现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相适应。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造成合作学习高耗低效。有时学生虽然喜欢合作,但由于缺少教师的引导和缺乏合作方法、技能,故合作的实效性打了个大折扣。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大小、动作难易,盲目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收效甚微。如在快速跑的教学中“我们今天学习快速跑,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才能跑的快”这类可以直接提供答案的常识问题,也要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结果,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要求下不得不做出热热闹闹的讨论,讨论完后教师问:“讨论出什么结果?”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因素,最后老师说:“决定快速跑的因素主要是步频和步长。”此类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没有讨论价值,属于无价值学习任务,根本无须通过合作方式教学。另外,学校对体育老师开设的公开课是否好坏完全以学生有否进行合作学习为标准,认为没有合作学习再精彩也毫无用处(因为没有新的教学理念),但对合作的效果如何那是另当别论。因此,有的体育老师为迎合某些领导口味而对体育合作学习“生搬硬套”,为了合作而合作。不同的教学教材内容与不同的类型的体育课,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不同要求的,合作学习的运用也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不切实际地滥用合作学习,只会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学生错误地掌握动作技术、知识零碎等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合作学习环节,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便草草地收兵。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结果是讨论如蜻蜓点水似的走过场而已,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有的教师见课堂上讨论气氛热烈,学生一个个好似意犹未尽,就随意延长时间,长期以往,学生的时间观念就会变的模糊,没有了紧迫感,拖沓的习惯随之形成,效率与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样适用于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既要涉及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兼顾合作技能的评价。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学习结果,小组整体和“活跃者”上,而忽视对合作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如某教师在安排学生“通过障碍”接力跑游戏中,先让小组进行讨论,并用规定的器材布置障碍,然后教师发令小组进行比赛。同学们奋力拼搏、不怕困难,最先通过终点的小组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得第一名的小组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比赛中我们发现,有几个同学在碰倒了障碍后又返回摆好障碍,结果落在后面,还有的同学主动跑过去帮忙放置障碍等,对这一幕幕情景老师似乎没看见。固然对力争上游、争取第一的精神要给予表扬,然而如能对障碍设置的科学合理性,在比赛中同学之间表现出来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品德也进行一番评价的话,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集体的那份凝聚力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另外,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仅仅还停留在“你说得真好”、“你真棒”等简单的鼓励语言上。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的评价体系。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但是一堂课只有短短45min,在人数多达50余人的班级里,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提高课堂合作的有效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呢。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不时地引导、帮助。例如:(1)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及时地向同学说明任务的内容,操作程序及不同角色的职责,让他们及时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2)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具有不同意见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当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及时给予表扬。(4)当合作学习小组练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教授完成练习的技巧,而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后滚翻的教学中,要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帮助,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及经验完成后滚翻动作。首先鼓励学生,只要参与练习,一定都能完成动作;其次指导帮助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活动的乐趣,增加他下次自主练习的信心;最后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练习。在体育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问题,学生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指导,加强必要的组织和调控,合作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要注意介入的时机,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的“点与拨”是合作学习的“养分”,没有“养分”合作学习将失去意义。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手机用范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运用合作学习;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引导;有的内容适合于两者结合。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科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从学习的职能来说,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对合作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宜让学生合作交流。如在排球教学中,准备姿势和移动的教学内容过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尝试练习就可以了,不值得合作讨论。而排球教学比赛的内容过难,也不适合运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低水平的重复,也不是高难问题的钻研;既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又不能轻易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如在学习篮球的传接球练习之前,小组合作进行头上传接球,胯下滚球接力比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的可能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时间至关重要,教师要保证学生合作的时间。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少为宜,没有规定的界限,教师要根据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特点、组织情况来确定,一般涉及内容比较直观,具体而简单的可以直接进行合作学习。涉及的内容如果要通过练习来获得新知,就要延长合作学习的时间,如通过传接球练习让学生总结出篮球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教师要敢于给学生练习、思考、交流的时间,不能因为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刚刚走进问题,教师就草草收兵,忙于向学生呈现结果。如果涉及的内容或变化形式比较复杂,在课堂上难以解决的,可提出要求待以后解决,或者模块教学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来体现出来。如在学习和掌握了有氧健身操的基本动作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编排不同形式变化的集体健身操的组合练习,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或借助其它(如多媒体)方式,学生就很难在课堂上很快完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做好准备,在下次课中再来展示,让学生在课后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时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教师还应注意:合作交流一开始,教师就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去,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根据实际需要,时间不够的要敢于再放,多余的要及时调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机智,相时而动。
合作学习小组人数组成,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保证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若是组员搭配不当,容易导致其有效性降低,编组的基本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背景的不同分成互补型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每组以4~6人为宜。学习小组组建之后,教师还应致力于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责任,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等于分家”,成员之间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防止责任分散和“免费搭车”的现象。合作小组还要定期重组。如水平五的情境创设,需要强调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多人合作跑这节课,通过对一条小板凳的利用,让学生进行单人的运动,二人和多人的合作运动,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用板凳来组合舞“龙舟”的知识点,让全班学生进行一次大合作,并明确分工、各司其责,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且每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应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诚意、合作技能技巧和小组总体成绩等方面作为学生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进一步将体育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如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等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合作学习作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之一,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运用合作学习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价值,适合于交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课堂上要有充足的空间与实践,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灵活应用合作形式,不能过于单调。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多种因素:合作时间的设定、人数安排、小组的结构、合作的方式、评估等。只有选择科学的合作学习模式、考虑周全、安排妥当,才能使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更高的优势。只要我们加强学习,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合作学习必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实行方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
[3] 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
[5]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研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6] 奚梅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J].江苏教育研究,2003.
[7] 李京诚,孙伟.合作学习理论与体育合作学习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8] 袁野,张蕴琨,陶新,等.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J].体育学刊,2002(1).
[9] 郑贺.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2(7).
[10] 王怡.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11] 袁广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12] 张波.中学体育教师能力需求现状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对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3] 刘时强.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4] 王东升.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韧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16] 袁国伟,张艳萍.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1).
[17] 周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河南大学,2010.
[18] 吴秋林.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19] 王文山.快乐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若干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
[20] 周文琴.对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1] 王端峰.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2] 姚晓春.浅谈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201.
[23] 蔡士凯.“自主探究—合作”性体育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调查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4] 薄秋芳.探究学习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25] 方秀娟.新课标的推行与中学体育隐蔽课程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6] 胡海国,张永胜.中学体育教学中几种现象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4).
[27] 王常龙,苑立军.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1).
[28] 王智勇.素质教育观念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9] 保沣.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0] 张海清.浅谈自主性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