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①

2013-08-15 00:54何为万天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青少年

何为 万天亮

(四川双流华阳中学 四川 成都 610213)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要求愈发加大,竞争也趋于激烈态势。当前社会上各种名目的业余班、提高班、补习班的盛行即为父母为提升孩子未来的竞争力而强加于学生学习上的人为压力,无疑对当代中小学生增添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了相当部分的中学生个性偏执,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严重的削弱了中学生的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青春发育期,是中小学生心理、生理走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时期。毫无疑问,在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结果表明,10%~30%的青少年在这一阶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当代中中学生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国内外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与此同时,现阶段还一时难以解决的独身子女群体、留守儿童群体、放任儿童群体的持续扩大,家庭对儿童的过分溺爱,使相当多的家庭儿童在中学生青春期这个重要的阶段缺少必要的意识磨炼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减弱。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目渐严重,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1 当前青少年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1.1 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学习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当代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心理问题十分复杂,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适应问题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时间管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考试心理问题等。青少年学习适应问题的产生主观上与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策略不当等因素有关,客观上则与学业负担过重、传统课程教学、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父母师长的高期望等密切相联系。

在1998年的《中学生时事报》报道中,34%的被访学生说功课太多而忍不住有想哭的感觉。58%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近半数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过大,与父母的期望值相比,难以承受。57%的学生认为自身成绩与未来的命运息息相连。可见,青少年这种学习上的压力直接造成了精神上的严重负担。导致了神经衰弱、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1.2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2.1 主观原因

由于中学生生理发展迅速,促进了中学生心理的成熟。这个时期的孩子独立自主性很强,他们往往会争取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而对他人意见却难以接受,以展示他们的成熟。在这个被称为“心理断乳期”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没有发展成熟,在主观愿望和实际存在现实的差距。在各个方面对父母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因此,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长期处于独立性和依耐性的相互矛盾之中。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中学生显得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参加各种活动的需要较为强烈,但他们相应的能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两者互不适应的矛盾通常会促使学生出现各种消极心理阴影。继而产生依赖性强、自我中心、任性、叛逆、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

1.2.2 客观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面临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他们将面临的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作为占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当代中学生,在步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时候,往往被享乐主义所迷惑,对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难有正确的认识。传统教育带来的升学压力负担,或多或少的使中学生具有不少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却相当有限,在难以得到家庭和社会理解的过程中,极可能导致他们心理失衡。[2]另外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开放,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这种由于家庭的不和谐,父母的长期不和、离异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伤害的也在成比例增长。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关系

2.1 体育教学是增进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

国外已公认体育锻炼是一种心理调节方法,我国也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有观点认为体育锻炼具有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即能迅速使体育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紊乱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情绪程度显著提高。研究资料分析结果也表明,长期进行体育运动的中学生不仅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更强,学习热情更高,情绪自控能力更好,而且问题行为更不容易出现。[3]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早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知,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塑造完整人格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设中愈来愈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2.2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里谈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4]表明青少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在世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国要屹立于世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整个中华民族要有强健的身心基础上。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先后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全民健身运动、阳光体育活动等理念。因此,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3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1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理论教学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完整健康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而心理健康又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掌握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完全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用自信、乐观的良好品质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以培养自己的顽强意志。

3.2 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把“身”、“心”统一到体育教学之中,作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计划过程,多选择些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项目,避免对学生产生造成大的心理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采用活动性游戏和音乐伴奏及舞蹈性动作的加入,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逐步的加大运动负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当然,我们更应该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3.3 因材施教,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科学的体育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心理健康埋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上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运动项目。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多开展集体项目活动,把学生融入到集体之中。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的采用教学比赛形式,让学生尊重裁判、服从裁判、团结队友、尽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使学生情绪稳定,促进学生个性开朗,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4 结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理论文化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材施教,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把心理健康教育不失时机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时的创建一种和谐包容的心理环境,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米万均,陈力.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概况[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2(1):85.

[2]温桂全.学校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1(3):333-334.

[3]李芸.体育运动习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8):1695.

[4]孙亚蜀,王小梅.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作用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12):109.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