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运动会取消长跑引发的思考①

2013-08-15 00:54蒋宁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体育

蒋宁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近日,武汉、西安、南京等多所高校基于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为避免学生“受伤”及发生猝死,运动会取消了女子3000m和男子5000m项目;随后的广州马拉松比赛中,大学生陈杰猝死事件。今年北京大学学生军训期间,仅2周内近3500名学生中就有1298人生病,累积看病达到5649人次。这一连串的大学生健康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现今大学生的体质真的变差了。本研究深刻反思学生体质羸弱的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问题上提供借鉴和参考。旨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储备。

1 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根据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等科研单位对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与1985年相比,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男生1000m跑的成绩下降了10.9%;女生800m跑的成绩下降了10.3%;立定跳远成绩男生下降了2.72cm,女生下降了1.29cm;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近90%。

2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从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历年来检测数据的纵向比较结果来看,形势令人堪忧。大学生群体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肩负起国家和社会的重任,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但是在经济日趋繁荣和物质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的当前时期,大学生体质却出现了普遍的逐年下降,是何原因,不免发人深思。我们将就此问题展开以下深入探讨。

2.1 不良行为习惯

2.1.1 不良饮食行为习惯

由于受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大学前教育,是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走读式学习为主,有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监管,升学压力使得家长们格外注意培养孩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但是大学教育是寄宿制学习,大学生一没有了升学压力;二没了父母的唠叨和监督,再加上大学灵活机动的课程安排,使得他们不再遵守规律的作息时间,吃饭不定时,晚上熬夜,饿了就以快餐方便食品为夜宵,有课才起,来不及就不吃早餐,渴了拿饮料当水来喝,遇到同学聚会又暴饮暴食。以瘦为美的观点被女生普遍认可,有些人追求极致,刻意减肥,在饮食上苛求自己,做出限食、节食的行为,甚至最终厌食。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水桶型”和“竹竿型”的学生在大学校园内随处可见。

2.1.2 吃苦精神不够、逃避大强度的体育运动

经过调查、走访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运动,在袁伟男[1]的研究中,几乎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占15.7%,偶尔想起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61.6%,每月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22.7%。大学生的体力除了每周2h的体育课外,更多的是用在了一些低耗能的活动上,比如走路、洗衣服、上网、听音乐、打扫卫生、看书、打牌上。宅男宅女们大批涌现,他们“宁愿在宿舍睡觉,也不想下楼锻炼”。问及原因,是体育运动中要晒太阳、要流汗、运动后还会浑身又累又痛。这样一来心血管系统得不到长期、系统的锻炼,是耐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2.1.3 吸烟、饮酒行为

现代大学生(特别是男生)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吸烟、饮酒现象严重,他们将吸烟、饮酒看作是自己的本事和能耐,殊不知烟、酒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诱因,严重的危害着身体的健康,引起大学生心血管机能、肺活量的下降。

2.1.4 网络行为

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住宿生,课余时间除自习外、就是上网、交友及体育活动,有调查数据表明,在大学生业余生活内容中,上网行为位列第二,而且上网时间没有节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更有甚者沉迷“网游”,通宵达旦。这虽然锻炼了“手眼能力”,但是却退化了“腿脚能力”。曹蔚明[2]的实验结果显示:大学生连续上网3h,在身体机能和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方面有显著变化,体质健康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连续上网4h,除身体形态外,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体质健康水平表现为非常明显的下降。同时受到直接“连累”的还有视力问题。

2.2 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取消“危险”项目

由于担心会存在安全隐患,高校原有的许多体育运动项目已经逐渐被删除,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比如前些年,大学体育中还有跳马、单杠、高低杠、背跃式跳高等比较有难度的课程,但因为有的学生掌握不了要领,发生意外事故。这时,学校往往就成了被告。因此,后来许多学校都把这些项目取消了。而这些项目对大学生身体的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的提高是大有帮助的。

2.3 学校体育设施、体育场地、场馆的制约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门槛的降低,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学校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却远远赶不上扩招的速度,使高校的体育教学难以得到保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场地缺乏,有些学生即使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想法,也很难实现。无形之中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难以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阳光体育运动文件的精神,即确保每个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身体锻炼时间。因此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的制约也成为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潜在因素。

2.4 有关学校体育教育的问题

2.4.1 应试教育下体育被轻视

大学生身体素质差,与应试教育下的升学率至上,导致社会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学生体育运动时间难以保证有关。他们在中小学大多没有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身体基础没打好,许多学生的周末及课余时间都是忙着参加各种补习班,而忽略了体育锻炼。一旦进入大学,所有问题就暴露出来。尤其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意识不够和健康知识匮乏。

2.4.2 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育不重视

眼下,高校管理者大都认为“体育锻炼靠自觉”,对大学生体育普遍缺乏重视。觉得高等教育的任务更多的是抓好教学质量和搞好科研,体育课仅仅是作为学生简单的精神放松课,没有必要在它上面安排长时间,花费大力气。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根本得不到尊重,从非专业的角度对学生体育工作瞎指挥,乱评论,让众多体育老师无所适从,使得他们在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方面倍受限制。

2.4.3 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短板”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绝大多数高校通常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四年级不再有体育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质往往在大二时期达到整个大学阶段的最高峰,到了大三、大四时又会出现下滑。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牵扯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

3 解决措施

3.1 从高校管理者层面加强重视

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力度,在运动器材的购置,场地、场馆的建设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实现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在学生中利用校园宣传的特点,通过学校广播站,社团组织、校园展板、俱乐部等多种渠道配合体育教师的工作,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人参与的多种体育健身活动,营造健康、活泼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体育朝着全员化、多样化、兴趣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储备。

3.2 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以讲座形式向学生普及营养学知识,使其做到均衡膳食,养成良好地饮食习惯,逐渐降低“水桶型”和“竹竿型”学生的发生率。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应加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监督力度,采取激励措施、奖惩方法,使大学里的宅男宅女们主动的加入到课余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形成体育行为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吸烟、饮酒行为极大地危害着学生的健康水平,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认识到戒除烟、酒的重要性并且自觉付诸于行动。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我们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帮助我们完成如学习、娱乐、购物、交友、获取外界信息等很多事情,但若是产生了依赖性,将会导致人们的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大大减少,严重危害到健康,大学生也不例外。但是消除网络行为的依赖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学校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尽可能的排除网络的负面干扰,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卫生习惯。

3.3 学校体育教育的完善与改进之处

3.3.1 通过体育理论课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健康意识,使学生从思想上给以重视

虽然高校公共体育课课时有限,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必须贯穿其中。可以利用理论课时间向学生介绍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意义。使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相关体育保健知识、健康自测方法等等,使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给以重视,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意识。

3.3.2 体育课程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练习密度

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不乏怕吃苦、怕受累、怕困难的问题,所以当在较为恶劣的条件下,比如三伏天或是三九天里进行体育活动,再加上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比如女子3000m和男子5000m,很多学生都难以坚持下来。于是就有了个别高校基于学生体质下降,为防止学生猝死而取消了长跑和其它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的新闻,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有关专家建议“越是体质差越要加强锻炼,更加不能随便取消运动项目。只要坚持锻炼,对学生的成绩和体质的提升都有好处。”由此看来,体育课程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长期的运动对机体实质上是一个不断重复进行的刺激—反应—适应过程[3]。是一个身体结构与机能不断破坏与重建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个循环过程,运动能力不断增强,身体的机能、素质不断提高。而这里的刺激正是由一定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来充当。所以,体育课程进行中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各种项目中都要保证有一定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练习密度。同时通过这些项目的运动也可以达到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作用。

3.3.3 加大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应向课外延伸,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挖掘体育课程资源,加大其在健康、文化、娱乐、社会等方面的开发和整合,教学内容应向课外延伸,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需求,建立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做到“课内外一体化”,创建素质、娱乐与学习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新模式,使大学生无论在学校期间还是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都可以养成锻炼的习惯,带着体育爱好、感受运动成就,使人的体育活动终身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1]袁伟男.不良行为习惯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86.

[2]曹蔚明.不同上网时长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对比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6):24—25.

[3]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21.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我们的“体育梦”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