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篮球教育目标体系的研究①

2013-08-15 00:54钟泽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文篮球科学

钟泽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系 吉林 长春 130022)

纵观当前国内赛场黑哨、假球、服药等“异化”现象猖獗,反思国内传统竞技思想和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滞后,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口号的提出,使我们清醒意识到国内体育对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呼唤势在必行。作为培养各类体育人才的体育院校则更是重任在肩。

1 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篮球教育目标模式的必要性

1.1 人文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发展趋势

人文教育出现于15~16世纪,并曾现出空前的繁荣。而随着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唯科学主义”的盛行,走上了否定人文科学的极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主义开始复兴,西方教育史上在这一时期出现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的教育理念对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理念的形成和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并逐渐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20世纪初期现代奥林匹克诞生,现代体育在科学主义的推动下,形成了西方现代体育的强势文化,它以专业竞技和奥林匹克运动为发动机。到了20世纪70年代文艺复兴使得人文思潮扑面而来,无论是西方思想家,还是美国的新体育流派都对体育的人文价值观进行了论述,至此,世界范围内的体育项目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1.2 人文与科学教育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贫乏、情感冲突、修养浅薄、人生追求低俗等人文教育缺失现象。其缺失的原因有:家庭、社会及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面对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我们将有何对策。2002年中国教育报刊登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中一片文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找到了答案,其题目是《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当时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的周远清在讲话中指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多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薄弱和人文与科学教育脱离已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党和政府对此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2 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篮球教育目标模式的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他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首先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是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包含了每个人富有个性特点的发展。总之,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此学说为篮球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框架。

2.2 人的双重生命观

哲学界认为人同时具有两种生命,即“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为自然给予,非人所能自主;服从自然的法则,与个体共存亡。“类生命”则是由人创生的自为生命,仅仅属于人所特有。类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充分开发人的种生命。前者须以后者为性质规定,后者则以前者为实体依托,因此,人的两重生命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关,这一理论观点为篮球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篮球教育目标模式

我们将以上学说理论作为依据,构建了篮球教育的“科学—人性—健康—创造”四位一体的目标模式。科学目标即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目标;人性目标即学生人性修炼的目标;健康目标即学生身心群发展的目标;创造目标即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的使命。

3.1 科学目标

篮球教育的科学目标即篮球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目标。篮球教育的科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类目标和实践技能类目标。知识类目标是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文化内涵与文化功能,较系统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对篮球理论层面的问题能有所创新和发展,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类目标是较系统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战术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具有从事篮球教学、训练、竞赛组织和临场裁判的能力。

3.2 人性目标

人性是一切科学唯一稳固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这种特征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身三者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所谓修炼,其源于印度佛教的修行,其含义是纯洁心灵,增进健康的普世性的育人思想。

篮球教育中对人性修炼的目标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善”是主体理想通过物质手段向现实性的转化。实动总是受着善的尺度、人的价值尺度的规定和制约。“真”体现的是主客体的统一,是本质上的统一,是理性通过概念的抽象活动超感性所达到的结果。“美”体现的是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中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关系的自觉而现实的协调,通过这种协调寻求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篮球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途径或手段,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在篮球教育中,人性修炼目标即对学生的和谐价值观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协作意识、关爱意识、公共精神、世界精神等方面的修为。

3.3 健康目标

健康目标即学生身心群发展的目标。人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此模式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任何一种教育不应当将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分割开来理解,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篮球运动作为集体项目,不仅具有这种健康教育功能,更具有这种健康教育的使命,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加强学生的“身、心、群”的教育,具体目标体现在学生的健壮的身体状况、健全的心理状况和较强的适应性、挫折承受力和抗压能力。

3.4 创造目标

21世纪是以科技为先导的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正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开展创造教育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造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民族的前途,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需加强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人的创造素质是经过培养、锻炼而成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智力因素即学生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情商)即理想、信念、情感、兴趣、爱好、胆魄、意志、毅力等因素。其具体培养目标表现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追求真理、坚定意志和信念等。

4 结语

构建体育院校“科学—人性—健康—创造”的篮球教育目标模式不仅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此目标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且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3-68.

[2]王铁成,宋丽媛.篮球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1-28.

[3]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篮球文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

[4]论三人制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5]常州高校篮球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8(32).

[6]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5).

猜你喜欢
人文篮球科学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快乐篮球进山乡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人文社科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