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2013-08-15 00:52:55王雅丹
运动 2013年14期
关键词:毕业生问卷体育

王雅丹,张 冰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即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深层教育思想和主导办学方向,也决定了一个学校工作的总体框架。在21世纪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多样化背景下,体育专业教育改革方向多样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势在必行。在积极转变体育专业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方向,拓宽专业门类的同时,更要瞄准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逐步实现按需培养,强调培养人才的实用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体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规格也发生巨大变化,由过去的单一的专业人才向多员化、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转化,为积极推进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体育人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收集和整理有关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整合及办学情况等相关领域的专著和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的研究基础。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遵循社会学问卷制订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了开放回答方式,并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方式,根据需要对大一新生和在校生分别设计了问卷。新入校生问卷调查,这里主要是在专业选择和入学目的上进行;在校生调查,这里主要是2 ~ 4年级的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意向上进行;毕业生调查,对近3年毕业生进行调查,就业去向上进行。大一新生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对黄冈师范学院大一新生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4.5%;在校生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对黄冈师范学院在校生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为94%;毕业生调查情况:对黄冈师范学院2012届118名、2011届134名、2010届85名共337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生的专业选择和入学目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新生对于专业选择的原因不是唯一的,具有多样性。新生对于当时报考所学专业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升学需要,男生占49.2%,女生占54%。新生在入学前的专业选择只是一个升学的途径,并没有对本专业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考虑。这一现象说明刚入学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社会走向并不能完全把握(在高考志愿时已经确定了),到大学来只能按某一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发展。另外,男生有28.6%、女生有23.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由于个人兴趣而选择现在专业的学生男生居多。但因为就业需要而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中男生占13.5%、女生占11.1%,说明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没有一个很好的未来规划,导致学生当时在选择专业时没有一个严谨的态度。

通过对新生入学前是否有未来职业规划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黄冈师范学院大一新生在入学前男生有53.2%、女生有49.2%的学生并没有考虑过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可能是由于升学需要选择的现专业,也正是因为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才导致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就业问题。男生中有17.5%、女生中有23.8%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于专业选择是有十分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的,但是还有男生29.4%、女生27%的学生是等分数出来听从父母的意见,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由父母决定。

新生对专业确定时间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于专业确定时间大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一年后确定为好,男生占57.9%、女生占47.6%,在3个选项中占第1位。

以上数据说明大一新生并不希望刚入学就进行专业确定,而是在大学学习一年后再确定,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入了解后,对自己未来的就业与发展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再进行专业选择,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能更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对学生的就业也更有利。

2.2 在校生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意向

对在校生专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居首位的是对自己专业觉得一般的占53.7%;觉得喜欢的为29.9%。在女生中居首位的是觉得一般的占52.6%;觉得喜欢的为35.4%。就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男女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满意度觉得一般,并没有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好的认同,学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择业选择。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在入学时盲目地选择专业,为了升学而选择所学专业,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就业问题深思熟虑。

通过对在校生是否把本专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分析表明,觉得无所谓、不好说的同学居首位,男生占45.1%,女生占41.4%;不愿意的为第2位,男生占28%,女生占40.1%;愿意的有男生21.4%,女生12.5%。由此可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的体育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念。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因为他们一开始对所学专业就没有很明确的未来就业规划,这种一入学就分专业的体育人才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就业情况。

但是体育人才培养要求大学生要像对待大学生角色一样对待职业,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对所学专业及社会环境的认知,及早开始大学阶段乃至长期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在知识结构、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和市场的接轨。这就要求高校要有效地整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利用人才资源。

2.3 毕业生就业去向和满意度

通过对学校2010、2011、2012届3届毕业生337名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可知,在337名毕业学生中,从事其他企业的人数184人,占总人数的54.6%;体育教育专业是师范类老专业,毕业生人数占每年体育专业毕业生总数的16.3%左右,传统的就业观念“进学校”是现今毕业生的首选目标,但是学校进人的门槛提高了,吸收能力也很有限,但是3届毕业生的教师就业率并不理想。升学的人数42人,占总人数的12.5%,位居第三,但从3届毕业生升学情况却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不容乐观,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须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此现象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地方基层项目的人数24人,占总人数的7.1%;待就业的人数11人,占总人数的3.2%;从事其他事业单位的人数9人,占总人数的2.7%。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轨阶段,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传统就业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特别是近年来政府机构精简、企事业单位的改制、缩编、分流等原因使得主渠道能吸纳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数极为有限。自主创业的人数4人,占总人数的1.2%;从事国有企业的人数4人,占总人数的1.2%;参军的人数4人,占总人数的1.2%。

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作为体育院校,要及早动手,做好准备,开拓人才市场,寻找新的就业途径,使体育毕业生就业更加科学合理。毕业生出现就业困境,不改变这种现状势必影响许多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为主的体育院、系的生存,同时也将影响到未来体育人才的培养。就业领域狭窄,这和我们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后高等体育专业的教育人才培养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进行改革,在人才供给方面,以转变培养模式、拓宽专业设置领域、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等,从而输送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体育专业人才,以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对社会的贡献率。

3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及现状等诸多方面的比较分析、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就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大一新生的专业选择和入选目的调查问卷、二三四年级在校生的专业设置满意度和就业意向调查问卷,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异中有同,相互渗透,1 ~ 2年级开设课程相同率达到65.4%左右,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也都表明“合并分流式”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对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是有必要的、可行的。这样一来,求同存异,能够减小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达到办学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利用,满足多能一专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需求。

“合并分流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设置单个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或社会体育专业,两专业合并招生,招生时不分专业;1 ~ 2年级教学合班教学,不分专业,主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体育能力培养;3 ~ 4年级时,根据学生本人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社会需求及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采用分专业、专业方向课分班教学的方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本文对体育学科中的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专业整合的可行性及实施办法的探讨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于“合并分流式”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1 ~ 2年级课程设置相同,3 ~ 4年级进行专业方向课分班教学,各高校可根据学生和本校具体情况适当增减,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需求。4.3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认识当前的就业现状,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向农村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业。同时,各用人单位也应根据实际需求排选人才而不片面追求高学历。

[1]魏明东,闫万军.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设置现状与改革思路[J].体育科研,2009,30(2):87-89,94.

[2]史国生,王正伦,张蕴琨,等.对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评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5):13-15.

[3]龚德贵,吴步阳,谭小勇,等.社会转型期我国“高师”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探索 [J].体育与科学,2003,24(3):63-67.

[4]路皓,哈增红.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80-83.

猜你喜欢
毕业生问卷体育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问卷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问卷大调查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