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东
(白云区唐阁小学 广东广州 510165)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全面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大力推进体育课堂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锻炼时间,体育课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3~6年每周3节。这一系列的政策和要求,还是没能让学生体能得到实质性改变。例如:2011年11月《南方日报》报道:“从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看,学校一系列体育活动只是遏制了学生体质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学生体能没有提高,而肥胖率和近视率却不断上升”;2012年11月广州市国际马拉松大学生死亡事故,学生体能问题再次成为新闻媒体讨论的热点话题。
新课标的试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现代教学带来了新的血液。新颖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实被师生们所接受,对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课标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课堂活跃了,学生找到发挥自我的空间,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了质的变化,学生得到了尊重,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互动互助中掌握到更多的知识。总之,新课程标准融合了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解放了思想,改变了以往“放羊式”和老师“包办式”的教学,课堂没有了紧张严肃的气氛。但新课标实施几年来,从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来分析,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体质不升反降,学生运动技能在不断退步,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在不断退化。这是教学指导思想有缺陷,还是体育教学过程存在问题,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从字面理解应该是身体的教育,是增强体能、磨练意志、活跃心身的教育,就是对身体进行刺激,使身体更具有抗拒力、更强悍,体能有不断提高),应试教育的盛行(学生家长重文化轻体育的认识),现代独生子女个性(娇生惯养、怕苦、怕累)以及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理念不同程度的理解等实际问题,必然给新课标实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创建规范化学校和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开展,各学校体育设施设备不断完善,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加强;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增多,国家甚至立法强调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体育有如此大好的发展环境,为何学生体质不升反降。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仍有很多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得到重视,随意性比较大。学校对体育课不是很关注,意识形态上觉得只是带学生活动活动、出出汗,谁上都行,甚至有些体育课被占用,久而久之,体育课成了形式课,没有科学的设计、系统指导和专业引领,更谈不上提高学生体能。而且小学阶段对体育教学质量没有具体评价方案,没有统一抽测,体育成绩也不影响学生升学,“三好”学生评比中虽然有体育成绩要求,但实际评比时也还是以语数英成绩来决定。学生体育成绩虽然每年都填报《国家体质测试》和《省体质测试》的相关数据,但基本上是由体育教师随堂测,成绩由体育教师自己报,对于数据的真实性有多少,没人去重视,测出的数据也没有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所以教学质量出现“真空”,没有监管,教学的效果更谈不上,学生的体能何来提高。其实,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体育资源和课时量,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我们应该以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为根本,抓好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制定一系列“质”的监控和“效”的奖惩制度,以行政手段加强课堂质量监控,上级部门还应定期抽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把体育教学质量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并作为体育教师考核的依据。我们要不断提高体育管理力度,让体育课堂有人管、有人抓,坚决按照省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不被其他课占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新课标领域下的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增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然而,在现时的实际教学中,并不容易达到这些理论上的要求。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个性张扬、倔强,但不自觉,喜好各异,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很难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更不用说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运动的强度和量无法完成,有时不小心还会出现“安全事故”,到时不但谈不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要吃上“官司”。“严师出高徒”这句格言,实实在在体现了课堂管理的严肃性,特别是体育课,本身就是人的肢体运动,有其“枯燥、乏味、辛苦”的一面,如果不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许多学生都会放弃,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强壮的体魄,反而增加了出现晕倒、生病的现象。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对学生越严格,学生对你越敬仰,学习越进步;对学生越随意,学生对学习和自己也就越随意”。这说明了严格的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平时与一些体育同行聊起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大家都有同感:学生体质在下降,要找一些身强力壮的体育苗子真的很难。
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应是“以人为本,轻松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创建育人的意境,故事化的教学程序,犹如戏曲的拍摄,有导入、有情景、有重点、有辅助”,真的是现代化的、理想化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容易掌握知识点,也培养了学生乐学、好学的学习兴趣。
实施新课标,是教育的一次变革。春风吹过,全国上下的教育工作者培训、总结、再教育,学习积极性高涨,教育事业面目一新。但在科学施教中,请不要忘记体育的实际效能,就是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和各种压力,都需要每个人具有强壮的体魄,抵抗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进入2008年,雪灾过后,迎来台海紧张局势,接着就是“藏独”分子动乱,再就是“流感、手口足症”等传染病,最为严重的是“5.12”汶川大地震,伤亡惨重。种种迹象表明,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具备抵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要具有强壮的体魄。学校体育教学就要肩负起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任,培养出体魄健壮的新一代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在施教时,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在体育运动中要取得好成绩,体能要获得提高,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意志力,意志力在体育运动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很快就会放弃,体能也不可能得到提高。比如说:运动“极限”的出现,就是在一定强度持续一定时间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而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的变化,这种状态称为“极点”,这时候就需要意志力坚持下去,从而逐渐克服惰性,使内脏器官活动加强,改善肌肉中的氧供应,“极点”就会慢慢减弱,人体的运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克服,运动肌体能力才能得到彻底加强。所以,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意志力的培养。
新课标将小学生体育学习划分为三级水平目标:1~2年级相当于水平一;3~4年级相当于水平二;5~6年级相当于水平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特别理解好“相当于”三个字,这三个字充分体现出个别差异,也就是说1~2年级的学生普遍学习水平是水平一,但也有可能有学生达到水平二的学习水平,因为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可能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他们的体质有好有差,更为重要的是同一年级存在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的相差1年多,而在小学中,相差一年,体能就相差非常大。差异的存在,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课堂授课中都要注意这些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达到更高的起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实施《体能测试标准》时,很多老师忽视了学生年龄的差异,评价中用一个标准,导致体能测试数据失真、有误差。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标理念,关注个别差异。
新的时期,新的思考,新的教学。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更有激情,用理论引领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追求教学实效,发挥个性特点,寻求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的新一代人才。
[1]于葆,石作砺,陈泽,等.运动医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